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修炼真才实学,努力奋发。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韩愈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出示活动任务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祇(zhǐ) 骈(pián) 槽(cáo)枥(lì) 一食(shí)
粟(sù) 食(sì)马 见(xiàn) 邪(yé)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结合注释,参考下面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2、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一食:吃一顿。食,吃。
食:同“饲”,喂养。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临:到(它)跟前。
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3、疏通课文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原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原文: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活动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4、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
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活动三:积累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2、一词多义
以
(1)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
(2)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养
能
(1)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
(2)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策
(1)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
(2)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
其
(1)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的
(2)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的语气,难道
(3)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恐怕
3、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安能求其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仆役。
今义: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古义:不够
今义:缺点,错误。
(6)才美不外见
古义:美好的素质。
今义:美丽。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使……尽,竭尽。
(5)形容词用作名词
才美不外见
美:美好的素质。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不以千里称也
动词“称”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2)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主语“人”。
倒装句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于”相当于“在”,介词结构后置。
(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即“千里马”。
判断句
(1)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4、“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课文中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千里马的遭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感情:文章似乎是在爱说马,实际上是以马喻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批评。
修辞: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6、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7、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活动五:写作特色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请赏析。
第一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也”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段末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清欠带过,而“不知马”一句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2、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说人。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表面上说的是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阐释了对社会重大政治问题之一的人才问题的见解。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深刻的思想蕴涵在具体的形象之中,不仅使行文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活动六:课外积累
韩愈名言摘录: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
五、课堂小结
《马说》是韩愈的一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作者的思想催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大枣自己,是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六、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马说》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食不饱() (2)策之不以其道()
(3)才美不外现() (4)执策而临之()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⑴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
⑵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研究
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11.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13.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15.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19.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21.根据本文内容,从千里马角度谈起,分别以有志和无才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有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老师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____________方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____________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26.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三、阅读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以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27.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8.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捐()遣()期年()市()
29.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5略
二、阅读研究
6.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7.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8.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9.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10.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11.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3.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14.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15.千里马的特性。
16.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7.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8.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
19.《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20.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21.有志难成千里马;无才可作老黄牛。
22.伯乐,槽间千里马;刘备,隆中决策人。
23.贤才无辜逢昏君。
24.人间难得九方皋。
25.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
26.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三、阅读拓展
27.王/者/得/曰/请
28.捐:花费遣:派遣期年:满一年市:值
29.告诫君主,要想得到人才必须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要不惜重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马 说
韩愈
新知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新知讲解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新知讲解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新知讲解
生字
祇( ) 骈( ) 槽( )
枥( ) 一食( ) 粟( )
食( )马 见( ) 邪( )
zhǐ
pián
cáo
lì
shí
sù
sì
xiàn
yé
新知讲解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新知讲解
一食:
食:
外见:
且:
等:
策:
以其道:
吃一顿。
同“饲”,喂养。
表现在外面。
尚且。
等同,一样。
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疏通课文
通假字
(1)食马者:
( 2 )才美不外见:
(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 4 )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喂养。
“见”通“现”,表现。
“材”通“才”,才能。
“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疏通课文
1、一词多义
以
(1)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因为
按照
食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之不能尽其材
吃
“食”通“饲”,喂养。
能
(1)虽有千里之能
(2)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力
能够
疏通课文
策
(1)策之不以其道
(2)执策而临之
动词,鞭打。
名词,马鞭。
其
(1)策之不以其道
(2)其真无马邪
(3)其真不知马也
代词,它的。
表反问的语气,难道。
表推测语气,恐怕。
疏通课文
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2)安能求其千里也?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疏通课文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古义:仆役。
今义: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疏通课文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才美不外见
古义:不够。
今义:缺点,错误。
古义:美好的素质。
今义:美丽。
疏通课文
(1)形容词用作动词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辱:辱没。
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
用鞭子打的意思。
疏通课文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使……尽,竭尽。
(5)形容词用作名词
才美不外见
美:美好的素质。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马之千里者。
“于”相当于“在”,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即“千里马”。
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
疏通课文
省略句:
(1)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称”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省略主语“人”。
疏通课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疏通课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课文理解
1、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课文理解
2、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课文理解
3、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
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4、作者的人才观是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
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问题探究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
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问题探究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
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 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问题探究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
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问题探究
4、“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
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问题探究
5、课文中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
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千里马的遭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感情:文章似乎是在爱说马,实际上是以马喻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批评。
问题探究
6、课文中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
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修辞: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
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问题探究
6、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
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7、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写作特点
一、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请赏析
第一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也”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段末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清欠带过,而“不知马”一句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写作特点
二、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说人。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表面上说的是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阐释了对社会重大政治问题之一的人才问题的见解。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深刻的思想蕴涵在具体的形象之中,不仅使行文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拓展提高
拓展延伸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
课堂小结
《马说》是韩愈的一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作者的思想催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大枣自己,是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作业布置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