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21、庄子二则
新知导入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宋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幽默睿智世人皆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两则故事,了解庄子的处事哲学和为人态度。
初读感知
新知导入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当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补。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一大特色,在文学意义上代表了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行文多为寓言,善于虚构,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奇特,气势波澜壮阔,且富浪漫主义色彩。
知识链接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 秋水》,意思是惠子和庄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题目是编者后加的。
解释题目
“北冥”,北海。“北冥有鱼”,意思是北方的海里有一种鱼。题目点明了文章写作的对象。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做过漆园吏。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史记》)。但遭逢乱世,有感于世间沉浊,“不可与庄语”,故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拒绝。
作者作品
新知讲解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创作背景
朗读课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新知讲解
朗读课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记准字音
鲲
míng
邪
yé
kūn
抟
tuán
北冥
xié
齐谐
徙
xǐ
鲦鱼
tiáo
濠梁
háo
解释词语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新知讲解
大鱼
传说中的大鸟。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这
天然形成的水池
悬挂
通“溟”,海。
海水运动
迁移
书名
记载怪异的事物
解释词语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新知讲解
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盘旋飞翔。
旋风
空气中的尘埃。
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深蓝色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上一样罢了
气息,此处指风
它(指大鹏)向下俯视。
翻译课文
新知讲解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翻译课文
新知讲解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北冥有鱼》大意如下: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待,依靠),都是没有绝对自由。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
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2层:
北冥有鱼文章结构:
简析内容
新知讲解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在想象中夸张,“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
“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给人以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简析内容
新知讲解
3、“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
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有所倚,旨在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4、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借《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对鹏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简析内容
新知讲解
5、“野马” “尘埃”的运动依靠的是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鹏相比,以大小对立阐述万物皆有所倚的道理(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看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简析内容
新知讲解
6、“天之苍苍……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类比----人们仰视天空,(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恃”,都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展示九万里高空雄奇的画卷,又联系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7、“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鹏鸟展翅高飞,威力无比,气势宏大,搏击于天空,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
简析内容
新知讲解
8、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击”“抟”生动传神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
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请你总结一下。
“逍遥游”的含义是无依无靠,无所羁绊,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在本文中,作者借大鹏乘风翱翔,雾气、尘埃等漂浮的现象,说明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人的精神,是应该绝对自由的,表达了作者对精神自由地追求。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简析内容
新知讲解
10、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主旨与写法
新知讲解
主旨:《北冥有鱼》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逍遥游》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
表现手法:
1、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万物都需要借力
北冥有鱼
鲲——鹏(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
课堂总结
写作思路
鹏徙南海(水击三千、扶摇九万)
解释词语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新知讲解
濠水上的桥
一种小白鱼。
这是。
完全,肯定(是这样)
不是
即惠施庄子的好友
固然
怎么
本来
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如此如此
已经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简析:通过写庄子与惠子一起游玩时就“鱼之乐”所进行的一场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翻译课文
新知讲解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简析内容
新知讲解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
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简析内容
新知讲解
3、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4、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简析内容
新知讲解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简析内容
新知讲解
6、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惠子的本意“哪里、如何、怎样知道”,而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
简析内容
新知讲解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主旨点睛
新知讲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写作特色
新知讲解
1、采用对话的形式。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是否“知鱼之乐”
庄子
惠子
论辩
知鱼之乐
非鱼,安知鱼之乐
课堂总结
写作思路
尚美、超然
求真、拘泥
作业布置
重点词语积累
1、解释下列词语:
(1)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徙: 。
(3)水击三千里 击: 。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
(5)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
(6)亦若是则已矣 已: 。
悬挂
迁移
拍打
环绕而上
离开
停止
作业布置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释义。
(1)北冥有鱼
通 , 意思 。
(2)其正色邪
通 , 意思 。
3. 找出句子词类活用现象。
(1)方位名词作状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2)形容词作名词
志怪者也
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冥
溟
海
邪
耶
语气词,呢,吗
方位名词
向上
怪异的事物
奇怪
作业布置
4. 指出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 ,今义: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 。
(3)天池也
古义: ,今义: 。
(4)野马也
古义: , 今义: 。
5. 解释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 。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奋发
生气,发怒
海水运动
泛指海上运输
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高山湖泊名
春天林泽中的雾气
野生的马
气息
大风
人
口
手
勤
努
奋
力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