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8 21:1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条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广泛使用,具备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郑和本人的才能、经验。
特点及概况:
(1)历时早: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2)时间长:1405-1433年之间。
(3)次数多:前后共七次。
(4)到达的范围广: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规模大:第一次出使西洋时,有27000多人、200多艘海船,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宝船
哥伦布旗舰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等
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
郑和下西洋时的外来物品
归纳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出发地点、到达地点。
时 间 1405~1433年
出发地点 刘家港
次 数 先后7次
海船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 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 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
人数最多
船数最多
船只最大
范围最广
远航特点:
规模之大、次数之多、时间之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人物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
到达美洲 达·加玛
到达印度 比较结果
时间
次数 1405—1433
7次 1492—1504
4次 1497—1498
1次
人数 27800 1500 160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 17艘 4艘
船只
大小 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长24.5米宽6米
到达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过渡)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力强大的表现,他的目的是炫耀大明国威,满足封建统治者自我虚骄的心理,它没有促进国内的经济繁荣,反而使国家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伴随着明朝国力的下降,海防的松弛,明朝开始遭受外来的侵略,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戚继光抗倭
(二)自主学习 了解戚继光抗倭
1、自学戚继光抗倭一目内容阅读教材P72
2、自学时间:6分钟
3、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P72,回答什么叫倭寇?
(2) 什么叫倭患?
(3)介绍戚继光
(4)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5)戚继光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稍顿)同学们自学的非常认真,有些同学已经通过自学完成了自学任务,没有完成的同学请抓紧时间。自学时间到!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1)阅读教材P72,什么叫倭寇?
(2) 什么叫倭患?
1、明中期,日本国内动荡不安
2、明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弛
3、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相互勾结
“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明史·日本传》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嘉靖年间

天皇皇,地皇皇, 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 我有戚爷会抵挡。
民谣
明山东蓬莱人,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 戚继光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 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年仅27岁的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事,到浙东防倭,他看到官军非常腐败,不可用,认为第一可用的是乡野老实之人.因此到义乌去招募士兵,选拔了农民和矿工3000人,按小队编制起来,教以阵法.戚继光根据江南多沼泽和倭寇武器的特点,创造了一种特别阵法,叫鸳鸯阵,以训练新军,并严明军纪.这支部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到处都受到人民的拥护,在人民群众支持下,连破倭于台州,横屿,兴化,平海卫等地,连续取得辉煌胜利,被人民称为戚家军. 经过大小80余战,每战必胜,歼敌万名;到了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3) 我知道的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抗倭形势图
台州九捷
· (4)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4、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1、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2、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
3、得到沿海一带广大人民的支持,并且战争的性质是正义反侵略的。
(5)如何理解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表达了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拯救百姓于水火,并不是追求个人功名;
2、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戚继光纪念馆
品质:不为名利,以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过渡)在遭受日本的侵略之后,还有哪个国家也在侵略中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回答葡萄牙是如何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
2、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1987年4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七子之歌
你可知MACAU 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 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 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 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母亲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巩固练习
1、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英宗 D明仁宗
2、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开发南洋
C 促进经济发展 D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3、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
D.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
4、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是谁的诗句( ) A.岳飞 B.韩世忠 C.俞大猷 D.戚继光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的对外关系
和平 友好
冲突
国力强盛
国力日渐衰落
封建制度走向衰败
启示: ①改革开放,不断吸收各国先进的文化
②重视科技,发展科技,培养杰出人才。
③提高综合国力。 。
④爱国必须努力强国,强国必须奋斗不止.
热爱和平、对外开放
反对侵略、逐步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