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文字狱”的影响及其危害;清朝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
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军机处的设立,加深理解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集权得到加强,联系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指出文字狱自古就有,清朝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清朝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的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关系社会的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清朝中央集权的强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强化君主集权的利与弊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材料:“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同学们如何理解诗中的意思?
教师讲述: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认为诗中的大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作者怀念明朝,不满清朝。“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为此,按“大不敬”“斩立决”, 将作者的文稿尽行烧毁。这正是清朝加强思想专制的一个重要表现。除此之外,清统治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固统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讲授新课
一、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1.清初的政权机构
生:(1)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
(2)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议政王大臣会议到乾隆帝时撤销。
教师指出:从清初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情况来看,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不仅架空了内阁,也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2.康熙:绕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另设南书房。
生:清初虽沿袭明朝内阁的制度,但真正的权力机关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它既为皇上效劳,遵循帝旨,处理政事,又在一定程度上使皇权受到限制。康熙帝另设南书房,选用翰林学土参预机务,完全是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机要机构,分割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部分权力,以强化皇权。
3.雍正:设立军机处
生:雍正帝时,因军事需要,创立军机处,但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把皇帝的“奏折”传达到中央和地方执行,这样军机处逐渐成为皇帝处理全国军政和发布命令的中枢(皇帝一军机大臣-------中央各部一地方官员),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已形同虚设,皇权空前强化。
特点: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组成,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组;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教师说明:以上情况说明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加强君主集权的关键措施。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清朝统治者不仅通过中央政权机构的改革来强化君主专制,还加强了在思想领域里的控制,一再兴起“文字狱”。
4.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师:所谓文字狱,就是用挑剔文字过错的办法来定罪名,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从而达到思想控制的目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文字狱呢?
生:压制汉人的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由《明史》案、查庭案、胡中藻案分析,文字狱侵犯了人们的什么权利?
生:生命健康的权利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根据案例,说说“文字狱”有什么特点和危害?
生:特点:时间长(从康熙、雍正到乾隆,延续了100多年);规模大、次数多(有记载的文字狱就有100多起,受牵连的有几百人);多是捕风捉影,望文生义,横加罪名。
影响: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推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除此之外,清朝在文化领域还实行专制政策。为了维护集权统治,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
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仅在乾隆时期,禁书毁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20年,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影响: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文化的传承。
教师说明:“文字狱”自古就有,如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强化皇权。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迫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推残了人们的聪明才智,禁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得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精神,中国的科学文化逐渐落后于西方,拉大了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差距,也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清朝逐渐衰落的表现
1.不断加剧的社会子盾
(1)师:清代中期以来政治腐败的表现:
①官场的腐败: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千万百计利用官场的各种关系,贿赂上级,结党营私。乾隆以后,贪污的风气更盛,清朝官僚体系从整体上呈现腐败的趋势。
②军队的腐败:军队风气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军饷现象十分普遍。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八旗子弟百无一能,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
③乾隆后期,由于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非常严重。尤其是各级官吏的贪污,截留税款,大大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嘉庆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机。
后果: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2)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原因:①清代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②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
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很多农民変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后果: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2.在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1)含义:
材料:清朝规定:出海贸易的中国商船,每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服制,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从材料中可看出:并非完全断绝往来,主要是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教师指出:这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就是主观割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
(2)原因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材料二:清军入关后,一些抗清力量转入南洋一带,清政府担心这些人重新打回来。而这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经常进行海盗活动,甚至把炮艇开到中国沿海、内河,进行武装讹诈,这使清政府忐忑不安,担心中国人跟外界接触后会“滋扰生事”威胁它的统治。
师:材料一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其根本原因在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稳定性、封闭性。
材料二体现了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清朝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表现:
①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②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③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4)影响:
正面: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落后的政策。负面: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吸收,阻得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启示:
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它自己的长处,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世界潮流的变动,紧紧盯住世界生产力、文化等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不断吸取其他国家、民族成功的经验,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
(6)教师提问:在倡导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你认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呢?
生:民主、自由、开放、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初步的民主意识。
(三)、课堂小结:
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清朝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
步步走来。再加上乾隆帝好大喜功,大肆铺张,奢侈无度;官吏贪得无厌,贿路公行,安享太平,搜刮民脂民膏,造成社会危机重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长期与世隔绝,最终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四)、课堂练习:
1、清朝初年,掌握实权的是 ( C )
A.内阁 B.六部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宦官
2、清朝文字狱以哪几位皇帝在位时最残酷( B )
①顺治 ②康熙 ③雍正 ④乾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清朝皇帝继承明朝制度,继续加强皇权。以下清朝皇帝在位时期,在中央开始设立军机处的是( C )
A.顺治帝 B.康熙帝C.雍正帝 D.乾隆帝
4.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唯一对外通商的城市是( C )
A.杭州 B.香港 C.广州 D.泉州
(五)、板书设计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军机处的设立
康熙设立南书房
雍正设立军机处
意义: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2、文字狱特点:规模大、次数多、时间长
3、文字狱的后果
4、文化专制政策:禁书毁书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官僚体制的腐败
2、军队的腐败
3、土地兼并严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1、闭关锁国的含义
2、措施
3、影响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