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
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段落理解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3.培养学生珍惜学习环境,关心体贴他人的优秀品质。
重、难点:
1.通过图文对照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3.感受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边理解,边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与本文形成共鸣,达到深刻的教育作用。
【预习案】
整体感知: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画出生字词,自主解决,标出自然段。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习自测:
1.同桌互相听读课文(或读给爸妈听)并认读字词。
——————————————————————————————————————————————————————
我的改错:
———————————————————————————
2.我的疑问:
———————————————————————————
【探究案】(第一课时)
探究点一:
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大眼睛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他渴望读书的?(学法指导:默读2——5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描写这双大眼睛的句子,标出重点词语,再在小组内谈谈体会。)
探究点二:
教师重点指导2个“生怕”2个“虽然”的用法,体会其中的深意即小姑娘对知识的渴求。
1.她还“生怕”什么?(放开自由想象)
2.“忧郁”是什么意思?说一说小姑娘为什么会忧郁?
【探究案】 (第二课时)
探究点三:读中领悟,入情入境。
1.这双大眼睛是成千上万的失学儿童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个失学儿童心声的真实表露,看着这双大眼睛你的心情怎样?(畅谈感受)
2.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课文吧!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齐读、轮读、领读)
探究点三:自学课文,汇报成果。
自学课文第6自然段,你从这段中学到了什么?
——————————————————————————————————————————————————————
四、总结全文,畅谈收获。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课文也看了有关的图片,你有什么收获?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
【训练案】
1.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于描写眼睛的词语、成语
————————————————————————————————————————————————————————————————————————
2.我的学习收获、心得:
3.完成本课配练。
教材助读
苏明娟简介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苏良友,母亲钟业珍今年41岁。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1992年5月,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希望工程简介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基会发起倡导 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实施以来,累计资助230万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援建希望小学8000余所,培训希望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师2300余名。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评估表明: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自1989年月10月启动以来,在中国青基会及其授权的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努力推动下,得到了社会各界、海内外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施成果和综合效益,赢得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评价,已成为我国最具社会影响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民间公益事业。希望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