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故里的三宝亭
(位于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
郑和墓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南麓 )
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课探究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宝船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西洋:明代把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作西洋
宝船:又称“西洋取宝船”,意为郑和下西洋是为皇室采办域外的珍宝
郑和宝船
哥伦布旗舰
郑和宝船的舵杆 长11米,南京出土
宝船海上航行想象画
议一议:郑和的远洋航行,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你能举出一些吗?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弛,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2.通过材料和课本,说说明朝组织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材料辨析】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寻找惠帝(建文帝)的下落;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宣扬明朝的国威);
换取海外奇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目的: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1405-1433年七下西洋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郑和远航是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一次海上强国的辉煌!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1519-1522年
次数 7次 4次 2次 1次
船队规模(第一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110吨左右 5艘,最大船130吨左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环球航行
郑和所到之处,带去了明朝皇帝给当地统治者的友好书信和礼物,受到各国统治者与百姓的热情接待。
各国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渤泥、苏禄、满剌加等国的国王都亲自率领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苏禄王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明成祖为其修建陵墓,以表哀思。
苏禄王的王妃和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留居中国守墓,今天该地温、安两姓,多是苏禄王的后裔。
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金属货币等
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
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
——【明】《殊域周咨录》
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1.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
友好往来;
3.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
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4.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明政府的支持
造船技术的发达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
勇于探索的精神
和平外交政策
……
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
——【明】《殊域周咨录》
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材料一
目的:
条件:
时间:
路线:
影响: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成祖时,国力强盛。
1405-1433年
从刘家港出发,经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
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
经济交流与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
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
伟大贡献。但同时,也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提供了重要基础。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把沿线国家和地区串联起来,搭建战略平台,携手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共同富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保证了中国的国际战略安全,并能让沿线国家和中国互惠互利共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倡议,为各国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请回答
(1)郑和下西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较郑和下西洋有哪些
大发展?
(1)构建一个全面合作的战略平台;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实现
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等等。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将比郑和下西洋更开放,更广泛,更持续,更能促进各国的和平友好交流与共同发展
二、戚继光抗倭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倭寇是指当时经常流窜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他们与当地的奸商共同抢劫分赃。他们烧杀抢掠,给东南沿海百姓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倭患)。
明代抗倭图(局部)
戚继光抗倭舰队的船只
抗倭形势图
戚家军抗倭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1、“人心向背”: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 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读了戚继光的诗句,你有何感想?
1、表达了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拯救百姓于水火,并不是追求个人功名;
2、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_______年_______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_____ 的居住权。
2.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说出澳门回归的具体时间,采用的方针。
1553
葡萄牙
澳门
1999年12月20日
一国两制
课堂小结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交往
冲突
国力强盛
国力日渐衰落
封建制度走向衰败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因为( )
A、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B、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
C、比欧洲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 D、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2、下对外列关系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
同一性质(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3、“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
我自戚爷会抵挡。”歌谣中的“戚爷”( )
A、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B、打退了沙俄侵略军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统一了女真各部
B
D
A
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