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醉翁亭记
1.熟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游览山水的乐趣。
3.学会在精美的文辞中感悟人的思想。
4.学习别具一格的句式,体会其表达效果。
5.理解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之情。
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
2.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大家知道吗?这篇游记一出,滁州城的人们唯恐失之,就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什么独特的魅力?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这篇美文吧!
师板书课题、作者。
学生思考:亭名由何而来?
太守为何自号为“醉翁”?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生:太守自谓也。(就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喝得不多就醉了)。
怎么喝得不多就醉了?醉翁的 “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问题:太守为什么而醉?
二、赏美景
(一)太守为什么而醉?
(领悟其思想内容。)
1.请同学们依据自己读书的感受,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板书: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
(找同学读第一段)
(1)学生在屏幕前给大家介绍,老师补充。
生1: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望——渐),从整体到局部。
生2:化静为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3:视觉和听觉。
生4:明确告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这种陶醉寄托在喝酒上。
(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师:听了同学们的分析,我们渐入佳境,我们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仿佛被带入一个郁郁葱葱,鸟鸣山更幽的氛围中,我们不自觉地吞吐着清新的空气,感觉神清气爽。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确实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真可谓,醉于山水,乐于山水!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还写了什么景?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描绘了几幅画面?
讨论后指名试答(第一段地点的转换,是空间顺序,第二段呢?)
师:激励、点评、补充。
生5:“出”“归”,是动态描写。作者在这儿欣赏的时间长了,观察出了规律。这二字很富有表现力,好像景就在我们眼前似的。山中的云多变化(可举例去旅游的景点)。
生6:一季一特点。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师: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怪不得作者因欣赏而发出感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达到了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境界。
(3)再读写景文字(配乐朗读第二段),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三、探民风
领略文中的人欢。
提示学生:第三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作结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这四个场景都是在写人的活动。
思考:(1)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个画面。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生7: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师: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2)这几幅图画突出了怎样的民风呢?(提示:可以联系时代背景思考)
明确:
①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 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
②写宴饮之乐,故意宕开一笔,不直接写宴席,无论是酒还是鱼,就地取材,意在表现野餐的简朴。
③宴饮之乐,没有王公贵族府第的高雅,没有管弦助兴,大家推杯换盏,这种野趣,也是朱门高第得不到的欢乐。
④作者以简笔勾勒出了“醉翁”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在与民同乐之中。
总之,这里的民风淳朴,一派祥和。
四、悟真情
在第四段中,列出了一系列的“乐”,分别是什么?
生:分别是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很显然,文章着意表现的是“太守之乐”,结合全文来看,请你总结他的“乐”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明确:太守的“乐”有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他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仲淹被罢官,他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因此也遭到贬谪。作为被贬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娱情山水排遣内心的郁闷,确也得到山水之乐,更主要的是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在与民同乐之中,“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这种“乐”也许并不为别人全知晓,也不需要别人都知晓,而他自己却愿意自得其乐。
看来文章中的“醉”与“乐”是统一的,乐才是文章要点明的中心。
补充欧阳修的另一别号:六一居士。
五、析特色
这篇文章历来被传诵,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
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1)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
(2)句式灵活,骈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3)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设问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4)情景交融,多种表达。无论是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这篇文章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去发现并且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体会。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赏美景、探民风、悟真情、析特色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把握,让同学们体会到“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与民同乐。
七、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文章。
2.展开联想给欧阳修写一封信。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本课教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思维活跃,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