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代诗歌五首》(80张课件+音频共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古代诗歌五首》(80张课件+音频共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19 22:12:31

文档简介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其五)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3.品析诗歌的语言特色,理解诗歌广为传诵的原因。
学习目标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赋晌?萦埃?虼说巧霞槐甭(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朗读指导: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细读诗歌,思考问题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这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抒情的?用了什么手法?
3.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又是从什么角度来抒情的?“独”有什么作用?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置身于绵长的时间和广漠的宇宙空间内,感慨时间易逝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这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抒情的?用了什么手法?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表达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惆怅和孤寂。

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对比手法
3.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又是从什么角度来抒情的?“独”有什么作用?
从空间之辽阔和广大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

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凉和孤独感。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悲凉孤寂的感情。
积累拓展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 白

六朝繁华,一去不返
一代风流,灰飞烟灭
景色壮美,气象万千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导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望岳
杜 甫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3.品析语言,理解并欣赏诗歌语言的精妙。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玉皇顶,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之前)
2.长安十年时期 (三十五到四十四岁)
3.战乱流离时期 (四十五到四十八岁)
4.漂泊西南时期(四十九到五十九岁)
知识链接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岱宗:即泰山。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又称为岱宗。
夫:无实义,这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造化:天地,大自然。
昏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这里是明亮的意思。
原文: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决:裂开。眦:眼眶。会当:定要。凌:登。一:全。览:看。
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译文:
1、本诗每句都体现了“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远望
近望
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整体感知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凝望

愿望
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写出了泰山的阔大景象使自己心胸摇荡。
赏析诗歌:
1、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高大形象。
2、思考:颔联里“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
这二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分给了泰山。“割”字写出了泰山“无情”地切断了山的阳光,使山的南北两面阴阳截然不同,也凸显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硕大形象。
3、如何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句话?
泰山上叠起的层云使自己心胸摇荡,睁大眼睛看着归鸟入林,这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专注的神情,也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托物言志。这句诗字面意思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俯视众山,实则传达了“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的人生哲理。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谈谈你的理解。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勇攀顶峰的情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篇描绘泰山高大雄伟磅礴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以及诗人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极富哲理性,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总 结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指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上面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是从琅琊郡飞来的。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作背景
王安石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后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但王安石敢做敢为,以“天变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动改革变法。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朗读指导
词语注释
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山东南 。
千寻塔:非常高的塔。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浮云:飘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
望眼:远望的视线。
缘:因为。
身:自身,自己。
自由读古诗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请同学们大声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层层遮住视野,都(只)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赏析: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赏析诗句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赏析:借用典故表明自己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赏析:对改革大业高瞻远瞩。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诗句
品析: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本诗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了一个政治改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理解主旨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转句用典:“不畏”二字气势夺人。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结句拔高诗境,展现高瞻远瞩的气概。
写作手法:
写法探究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还学过哪些哲理诗,从诗中你悟出怎样的哲理?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结构图示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借景抒情
(铺垫)
借情喻理
(目的)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远大理想和抱负)
登飞来峰



宋 陆游
游山西村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3.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作者介绍
陆游 :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足鸡豚( )

衣冠( )

拄杖( )

夜叩门( )

检查预习
ɡuān
zhǔ
kòu
tún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朗读诗歌
理解诗意: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诗歌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赞扬了乡民的淳朴、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诗歌赏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
“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
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困境中会出现希望和转机。无论前途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会出现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蕴含的哲理:
诗歌赏析: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
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
“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歌赏析:
从诗中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
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歌赏析:
尾联写主观心境。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拓展阅读:
比较两首描写农村的风光的诗歌:《游山西村》 和《过故人庄》两首诗的异同: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描写的内容
都提到主人的好客,有对环境的描写;不同在孟诗主要写宾主的友谊,而陆诗重在表现民风的淳朴。
叙述的顺序
相似之处,都从对方落笔。不同之处在孟诗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而陆诗的第二联采用插叙的方式。

拓展阅读:
结尾的方式
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陆诗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表达的志趣
都赞颂农村生活,孟诗重的是田园的闲适,而陆诗看重的是民风的淳朴。

拓展阅读:
课堂总结
这首诗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3、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知识链接
《己亥杂诗》
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朗读指导
理解诗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句: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荡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诗人故乡杭州,有版本称这指的是诗人不知今后该何去何从。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理解诗意: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这里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花:比喻国家。
护:保护。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整体感知
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表现了作者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和奉献精神。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品味赏析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抒情。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的手法。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凋谢,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表达作者自己虽然辞官还乡,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表现了作者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和奉献精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品味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程和命运。
情感探究:
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1、“落红”象征了什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2、诗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由此,你想到了李商隐的哪句诗?
课堂总结
本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黯的前途迫使他挥鞭远离京师。另一方面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远赴天涯,但不甘退伏,憧憬未来,有机会为国效力的决心,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拓展延伸
古代诗人描写落花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课堂巩固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结构图示
满载离愁
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
仍呵护花
虽辞官归家
仍心系报国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