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加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一年级上册)》38~4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0的加法。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关于0的加法。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野餐全景图。(见图1)
师:花果山里热闹极了,小朋友也来这里野餐,和小猴们成了朋友。请同学们找一找:图中都有哪些信息?你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预设:左边的树上有4只小猴,右边的树上有2只小猴;左边的树上有6个桃子,右边的树上没有桃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设计意图】利用花果山丰富的情境,吸引孩子的兴趣,通过孩子们细心的观察发现情境图中的重要的信息,这是锻炼孩子能够阅读图示、观察信息的必要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渲染。
2.提出问题。
师:根据我们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1:一共有几个桃子?
预设2:一共有几个同学?
预设3:一共有几朵花?
预设4:一共有几个书包?……
二、探究新知
根据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师: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预设:左边树上有六个桃子。
师: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预设:6
师:右边树上没有桃子我们怎么表示呢?
预设:用0来表示。
师:0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表示没有。
师:我们怎么解决“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学生尝试解决并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演示。
这是6个桃子(见图2)
这里有0个桃子(见图3)
合在一起还是6个桃子(见图4)
师:列出算式是?
生:6+0=6(个)
小结:当一个数和0加在一起时,得出来的还是那个数,因为0表示没有,加在一起还是原来那个数。
【设计意图】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认知的基础,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放手给学生去自我研究,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也能很快发现关于“0”的加法的运算技巧。进而能够进行总结提升,对于后面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看图。(小猴吃桃)
出示小猴吃桃的课件,第一张图片盘子里有2个桃子,用数字2表示;第二张图片盘子为空,一个桃子也没有,用数字0表示。
学生解决题目,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释和分析。
2.听一听,猜一猜。
拿出事先准备好(里面放了两个硬币)的两个小茶叶桶,使劲摇,让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东西。
预设1:是硬币。
预设2:是筛子。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众说纷纭,耳朵、眼睛全都集中到教师手中的小茶叶桶上面来了。这时,教师揭开谜底——硬币。
再让学生猜猜有几个硬币,学生有说1个的,有说2个的,还有说3个、4个的,当他们争论不休时,教师打开桶盖将硬币倒在桌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2个。
师:用数字几表示呀?
生:用2表示。
教师拿出另一个茶叶盒,再摇,没有任何声音。全班同学大声喊道:没有硬币了,0个。
师:两个盒子合起来一共多少个硬币?
3.(见图5)
引导学生看明白题目意思,然后列式去做。
4.(见图6)
要求学生在数轴上看出加法的意义,同时体会数轴上数的特点。
5.
要求学生先算出算式的结果,然后再进行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练习的形式融生活化、情境化、数学化有机结合,在现实情境中巩固了新知,发展了学生的技能。整个练习设计层次清晰,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并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从而产生新的问题,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伏笔。
四、自我反思,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计算关于“0”的加法的数学问题。你还有哪些想法和收获呢?请说一说。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能熟练地利用之前的加法计算解决关于“0”的加法的数学问题,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能够大胆猜想、认真验证。希望我们利用今天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能解决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