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寓言两则【知识链接】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 (简而言之:通过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第二课时《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掩耳盗铃》目录第一课时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掩耳盗铃掩 耳 盗 铃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毁之,钟铿(kēnɡ)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 一、【自主学习】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自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注意读出人物自作聪明的语气。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温馨提示:朗读的基本要求:
(1)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读出层次;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融情入境,情随文动。负毁铿然掩其耳(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解题:“掩耳盗铃”中“掩”的意思是 ,“盗”的意思是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 捂住,盖住偷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也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把戏的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二)检测,交流,知识积累。 1、读拼音写生字新词,边写边记。
yǎn ěr dào línɡ kēnɡ qiānɡ mù chuí
( ) ( ) ( )掩耳盗铃铿 锵木 椎(二)检测,交流,知识积累。 2、读课文,用“/”划清节奏。
有 得 钟 者 ,欲 负 而 走 ,则 钟 大 不 可 负 。以 椎 毁 之 ,钟 铿 然 有 音 。恐 人 闻 之 而 夺 己 也 ,遽 掩 其 耳 。
3、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小组内自学交流、讨论。1、读课文,交流每句话的意思,重点字词的意思。
①“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者: 欲: 负: 走:
句子翻译: ......的人想把背着背走有一个得到中的人,想把钟背走,但是钟太大不能背走。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小组内自学交流、讨论。1、读课文,交流每句话的意思,重点字词的意思。
②“以椎毁之,钟铿然有音。”
椎: 毁: 铿然:
句子翻译: 铁锤砸碎形容声音响亮。于是,他准备想把钟砸碎,再一块块搬回家去,他举起铁锤猛力一砸,钟发出很响亮的声音。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小组内自学交流、讨论。1、读课文,交流每句话的意思,重点字词的意思。
③“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恐: 闻: 之: 遽:
句子翻译: 担心听到钟发出额声音于是,他准备想把钟砸碎,再一块块搬回家去,他举起铁锤猛力一砸,钟发出很响亮的声音。急忙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小组内自学交流、讨论。2、走进故事情节,剖析课文内容。
①课文中的那个人想偷走钟,为什么要“以椎毁之”?“以椎毁之”的后果是什么呢?
因为钟很大,背不动,所以要“以椎毁之”。“以椎毁之”的后果是钟发出很响亮的声音。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小组内自学交流、讨论。2、走进故事情节,剖析课文内容。
②这个小偷明明知道钟被敲打后会“铿然有声”,但当时财迷心窍的他是怎么想的呢?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唯恐别人听到声音,把钟夺走,就急忙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小组内自学交流、讨论。2、走进故事情节,剖析课文内容。
③寓意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可行吗?为什么?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他的这种做法不可行。
因为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第二课时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快乐连接:矛和盾是冷兵器时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 一、【自主学习】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自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注意读出人物自作聪明的语气。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温馨提示:朗读的基本要求:
(1)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读出层次;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融情入境,情随文动。 (二)检测,交流,知识积累。
1、读拼音写生字新词,边写边记。
zì xiānɡ máo dùn
( )
2、用“/”正确辨析节奏。
以 子 之 矛 ,陷 子 之 盾,何 如?
自相矛盾 (二)检测,交流,知识积累。
3、根据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鬻: 者: 誉: 利:
陷: 子: 弗能应:
不可: 同世而立: 卖......的人夸耀,称赞锋利刺透,穿透您不能应答不可能同时存在 (二)检测,交流,知识积累。本文讲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矛盾而不能圆其说的故事。4、用自己的话复核故事内容。二、【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小组交流、理解感悟1、读课文,交流重点句的意思。
①“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我的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二、【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小组交流、理解感悟1、读课文,交流重点句的意思。
②“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二、【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小组交流、理解感悟1、读课文,交流重点句的意思。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二、【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小组交流、理解感悟1、读课文,交流重点句的意思。
④“夫不可陷这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所以说,不能被刺破的盾和没有刺不破盾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二、【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小组交流、理解感悟 2、走进故事情节,剖析课文内容。
①楚人是如何夸自己的矛和盾的?他的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他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二、【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小组交流、理解感悟 2、走进故事情节,剖析课文内容。
②那个楚国人听了别人问他的话,为什么“弗能应也”?因为不能被刺破的盾和没有刺不破盾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二、【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小组交流、理解感悟 3、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
4、分角色演一演这则寓言故事,加深理解。三、【拓展延伸】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吗?用现代话把故事内容写出来。自相矛盾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一个学生对老师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老师听罢惊奇地问:“什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的 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器皿吗?”学生无言以对。四、【巩固提升】
1、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②“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四、【巩固提升】 2、选择成语填空。
A 掩耳盗铃 B 亡羊补牢 C 拔苗助长
①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②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③有的同学做练习册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拔苗助长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参考资料《吕氏春秋》《吕氏春秋》 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议论中引证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知识。《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保存了先秦农学的片段。有东汉高诱注和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等。《韩非子》《韩非子》 书名。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有《孤愤》、《解老》、《喻老》、《难势》、《问田》、《定法》、《五蠹》、《显学》等篇。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韩非子浅释》等注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