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鲁科版选修3-5学案:第5章+第1、2节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物理 鲁科版选修3-5学案:第5章+第1、2节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5-20 16:5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节
1.光电效应是指在光的照射下电子从物体表面逸出
的现象。每一种金属对应一种光的最小频率,又称
极限频率,只有当光的频率大于或等于极限频率才
会产生光电效应。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ν=W+mv2,其中hν
是一个光子的能量,W为逸出功,mv2是电子吸
收光子后离开金属表面的最大初动能。
3.X射线散射实验发现,部分散射光的波长变长,
波长改变的多少与散射角有关,这种现象称为康普
顿效应。
4.光既有粒子的特性,又有波的特性,即光具有
波粒二象性。玻恩用概率波很好地解释了光的波粒
二象性。
1.光电效应
在光的照射下电子从物体表面逸出的现象。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每一种金属对应一种光的最小频率称为极限频率。只有当光的频率大于或等于极限频率时,才会发生光电效应;当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时,即使增加光的强度或照射时间,也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2)产生光电效应时,单位时间内逸出金属表面的电子数与光的强度有关;光的强度越大,单位时间内逸出的电子数越多。
(3)从光照射到金属表面至产生光电效应的时间间隔极短,通常可在10-9_s内发生光电效应。
3.光量子
看似连续的光实际上是由个数有限、分立于空间各点的光子组成的,每一个光子的能量为hν。
4.光电效应方程
hν=W+mv2,式中hν为一个光子的能量;W为一个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而必须做的功,称为逸出功;mv2为该电子离开金属表面的最大初动能。
5.光的散射
光在介质中与物体微粒的相互作用,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6.康普顿效应
(1)康普顿效应现象
在光的散射中,除了与入射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部分散射光的波长变长,波长改变的多少与散射角有关。
(2)康普顿效应的意义
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进一步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7.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动性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用波动理论解释了光的干涉现象;法国科学家菲涅耳用波动理论定量计算了光的衍射光强分布;麦克斯韦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2)光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但同时也体现了波动性。
(3)光的波粒二象性
事实上光子既有粒子的特征,又有波的特征。玻恩用概率波很好地解释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波长较长时波动性较明显,光的波长较短时粒子性较明显。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照时间越长光电流越大。(×)
(2)光电效应实验中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
(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4)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
(5)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6)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统一的,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你对光电效应中的“光”是怎样认识的?
提示:这里的光,可以是可见光,也可以是紫外线、X光等。
(2)太阳光从小孔射入室内时,我们从侧面可以看到这束光;白天的天空各处都是亮的;宇航员在太空中,尽管太阳光线耀眼刺目,其他方向的天空却是黑的,为什么?
提示:地球上存在着大气,太阳光经大气中的微粒散射后传向各个方向;而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下,光不再散射,只向前传播。
对光电效应现象的理解
1.爱因斯坦光子理论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1)解释极限频率的存在:光照射到金属板时,光子将能量传递给电子,每个光子的能量为hν,所以一个光子传递给一个电子的能量为hν,电子要脱离原子核的引力,有一个最小能量,最小能量对应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的最小频率,即极限频率。如果小于这一频率,即使增大光强,也不会使电子逸出。这是因为增大光强,只是增加了吸收光子能量的电子数,单个电子吸收的光子能量仍为hν,电子仍不能逸出。
(2)解释光电效应的瞬时性: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时间很短,几乎是瞬时的。如果入射光频率低于极限频率,即使增加照射时间,也不能使电子逸出。因为一个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能量传递给其他粒子,所以电子不可能通过能量积累逸出金属表面。
(3)解释最大初动能与频率的关系: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ν=W+mv2可知,电子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克服束缚而消耗的能量的最小值为逸出功,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消耗的能量最少,逸出时的动能值最大,称为最大初动能。就其他逸出的电子而言,离开金属时的动能小于最大初动能。最大初动能的大小与光的强度无关,与光的频率有关。
2.光电效应规律中的两个关系
(1)由hν=W+mv2得mv2=hν-W,逸出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m与入射光的频率成一次函数关系。
(2)产生光电效应时,光的强度越大,单位时间内逸出的电子数越多。即如果形成光电流,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例1] 如图所示,阴极K用极限波长λ0=0.66 μm的金属线制成,用波长λ=0.50 μm的绿光照射阴极K,调整两个极板电压,当A板电压比阴极高出2.5 V时,光电流达到饱和,电流表示数为0.64 μA。求:(h=6.63×10-34 J·s)
(1)每秒钟阴极发射的光电子数和光电子飞出阴极时的最大初动能。
(2)如果把照射阴极绿光的光强增大为原来的2倍,每秒钟阴极发射的光电子数和光电子飞出阴极的最大初动能。
[思路点拨] 解此题应注意以下三点:
(1)饱和光电流I与每秒钟内阴极发射的电子数的关系是I=ne;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可由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求解;
(3)饱和光电流与光的强度成正比,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由入射光的频率决定。
[解析] (1)光电流达到饱和时,阴极发射的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A,阴极每秒钟发射的光电子的个数
n==个=4.0×1012 个
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Ekm=hν-W=h-h=6.63×10-34×3×108×J=9.6×10-20 J。
(2)如果照射光的频率不变,光强加倍,根据光电效应实验规律,阴极每秒发射的光电子数n′=2n=8.0×1012 个,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仍然是Ekm=9.6×10-20 J。
[答案] (1)4.0×1012个 9.6×10-20 J
(2)8.0×1012个 9.6×10-20 J
(1)极限频率为ν0的光照射金属对应逸出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零,逸出功W=hν0。
(2)某种金属的逸出功是一定值,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大。    
1.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极限频率越大的金属材料逸出功越大
B.只要光照射的时间足够长,任何金属都能产生光电效应
C.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这种金属的逸出功越小
D.入射光的光强一定时,频率越高,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越多
解析:选A 金属材料的逸出功W0与极限频率νc的关系为W0=hνc,选项A正确。只有照射光的频率大于或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而与光照射的时间无关,选项B错误。由光电效应方程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mv2=hν-W0,它由入射光的频率决定,对于特定金属,其逸出功是确定的,选项C错误。产生光电效应时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由入射光的光子数决定,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选项D错误。
2.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某金属的截止频率相应的波长为λ0,该金属的逸出功为____________。若用波长为λ(λ<λ0)的单色光做该实验,则其遏止电压为________。已知电子的电荷量、真空中的光速和普朗克常量分别为e、c和h。
解析:设金属的截止频率为ν0,则该金属的逸出功W0=hν0=h;对光电子,由动能定理得eU0=h-W0
解得U0=·。
答案: ·
对光的本质的认识
1.光子说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
假定X射线光子与电子发生弹性碰撞。
(1)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于是散射光的波长大于入射光的波长。
(2)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与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波长改变与散射角有关。
2.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统一的,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1)光的粒子性并不否定光的波动性,波动性和粒子性都是光的本质属性,只是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不同。当光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时,表现出粒子的性质;少量或个别光子易显示出光的粒子性;频率高波长短的光,粒子性显著。大量光子在传播时表现为波动性;频率低波长长的光,波动性显著。
(2)只有从波粒二象性的角度,才能统一说明光的各种表现。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统一的。
[例2] 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的频率越高,衍射现象越容易看到
B.光的频率越低,粒子性越显著
C.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波动性
D.光的波粒二象性否定了光的电磁说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应把握以下三点:
(1)波粒二象性是对光本质的描述。
(2)频率高低影响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表现。
(3)大量光子波动性显著,少量光子粒子性显著。
[解析]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并不否定光的电磁说,只是说某些情况下粒子性明显,某些情况下波动性明显,故D错误。光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粒子性越明显,波动性越不明显,越不易看到其衍射现象,故A、B错误。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故C对。
[答案] C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子说否定了光的电磁说
B.光电效应现象反映了光的粒子性
C.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证明了光的粒子性,从而否定了光的波动性
D.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
解析:选B 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但这两种特性并不矛盾。光子说和电磁说各自能解释光特有的现象,两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光电效应反映了光的粒子性,但并没有否定光的波动性。少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粒子性比较明显,大量光子往往表现出波动性,所以只有B项正确。
2.有关光的本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是互相矛盾和对立的
B.光的波动性类似于机械波,光的粒子性类似于质点
C.大量光子才具有波动性,个别光子只具有粒子性
D.由于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无法只用其中一种去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解析:选D 19世纪初,人们成功地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这属于波的特性,微粒说无法解释;但到了19世纪末又发现了光的新现象——光电效应,这种现象波动说不能解释,证实光具有粒子性。因此,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但不同于宏观的机械波和机械粒子,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在不同的情况下的不同表现,是同一客体的两个不同侧面、不同属性,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故选项A、B、C错,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