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24课)同步练习(5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24课)同步练习(5份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4 15:45:44

文档简介

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1)北冥有鱼(míng)
(2)其名为鲲(kūn)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xǐ)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tuán)
2.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2)怒而飞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志怪者也 志:记载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5)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气息,这里指风
(6)亦若是则已矣 是:这样
3.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
(1)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气息
(2)为 其名为鲲 叫作
化而为鸟 成为
(3)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其 其名为鹏 代词,它的
其视下也 代词,代大鹏
其正色邪 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选择
(5)而 化而为鸟 连词,表顺承
怒而飞  连词,表修饰
4.下列句子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南冥者,天池也
A.后遂无问津者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亦若是则已矣
D.似与游者相乐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6.填空。
(1)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题目是编者加的。
(3)出自本课的成语有: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作者主要通过鲲鹏变化、鹏飞南冥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
8.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示例]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②在想象中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恃的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9.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是: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是不自由的。请你结合这一主题,谈谈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示例]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03 拓展阅读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①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②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③曰:“周昨来,有中道④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⑤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⑥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⑦,我无所处⑧。吾得斗升之水然⑨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________________
①贷粟:借粮。②邑金:封地交纳的租税。③忿然作色:生气而变了脸色。④中道:道路中间。⑤波臣:水里的小人物。⑥激:引。⑦吾失吾常与:我失去曾经作伴的(水)。⑧处:安身之地。⑨然:乃,就。
10.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断两处)(1分)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于:向
(2)子何为者耶 何:什么
(3)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活:使……活
(4)君乃言此 乃:竟然,却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我只要能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下去。
(2)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场来找我。
1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监河侯的形象特点。(2分)
[示例]见难不助(1分),却用空话骗人,十分虚伪(1分)。
14.读完本文,你受到的最大的启示是什么?(2分)
[示例]不切实际的空话无用而可笑,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2分,意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庄周家里穷困,因此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监河侯答应说:“好的。我将要收到封地上的租税,我打算收到后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气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路中间有呼救声。我回头一看,原来车辙中有条鲋鱼困在那里。我问它说:‘鲋鱼,你(在这)做什么呀?’它回答:‘我是东海水族的臣民,你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活我吗?’我说:‘好的。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和越国的国王,引过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回东海)好吗?’鲋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曾经做伴的(水),我没有安身之地。(现在)我只要能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下去。你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场来找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濠梁(háo)  鲦鱼(tiáo) 循其本(xún) 汝安知鱼乐(rǔ)
2.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安知鱼之乐 安:怎么,哪里
(2)固不知子矣 固:本来
(3)全矣 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4)请循其本 循:追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子/固非/鱼也
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解析:D项应划分为“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心境。
6.这一场辩论中,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
03 拓展阅读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②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③不食,非醴泉④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⑤!’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
________________
①相梁:在梁国为相。②国:国都。③练食:干净的竹米。④醴泉:甘美的泉水。⑤吓:拟声词,发怒时的叫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庄子往见之 见:拜访
(2)或谓惠子曰 或:有人
(3)非练食不食 食:吃
(4)非梧桐不止 止:停止,休息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干净的竹米不吃,不是香甜的泉水不喝。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现在你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职位来“吓”我吗?
9.用自己的话说说“惠子恐”的原因。(2分)
因为有人对他说,庄子是来代替他当梁国的宰相的。(2分,意对即可)
10.庄子所讲的故事含有深意,其中“鹓”“鸱”“腐鼠”分别指什么?(3分)
分别指庄子、惠子和惠子的相位。(每点1分)
11.点明庄子所讲故事含义的是哪句话?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性格?(3分)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1分)性格:鄙视权贵(1分),视高官厚禄如粪土(1分)。
附参考译文:
惠子在梁国为相,庄子去拜访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它吗?鹓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干净的竹米不吃,不是香甜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职位来‘吓’我吗?”



秋 水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PAGE



2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旨(zhǐ)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弗食     弗:不
(2)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3)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4)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
(5)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3.解释下列加着重号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3)教学相长 古义:教与学 今义:教书
4.下列句中“其”的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
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析:C项“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其他三项是代词。)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6.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8.“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教是学的一半,强调的是教对学的作用。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9.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03 拓展阅读
南方多没①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②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③哉?必将有得④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东坡集》,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
①没:没入水中,指潜水。②涉:蹚水过河。③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这里指轻易的样子。④得:掌握。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日与水居   日:每天
(2)故北方之勇者 故:所以
(3)问于没人 于:向
(4)求其所以没 所以:……的原因
1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四处)(2分)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生来就不识水性,就算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
(2)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所以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13.为什么南方人大多会潜水?(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蹚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2分,表达通顺即可)
14.读了短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示例]学习没有捷径(1分),只有亲身体验实践,才能真正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1分)。
附参考译文: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蹚水过河,十岁就能浮水,十五岁就能潜水了。潜水的技术,怎么是轻易掌握的呢?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十五岁就能掌握游水的本领。生来就不识水性,就算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着的。所以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大道之行也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寡(guān) 男有分(fè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选贤与能  能:才干出众
(2)讲信修睦 修:培养
(3)不独亲其亲 亲:父母
(4)不独子其子 子:子女
(5)矜、寡、孤、独、废疾者 寡:老而无夫 者:……的人
(6)男有分 分:职分,职守
(7)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贼:作乱害人的事 作:兴起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4.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不独亲其亲 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5.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古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路
(2)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归来,归属
(3)矜、寡、孤、独 古义:两个词。“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 今义:一个词。独自一人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货/恶其弃于地也
C.是故/谋闭而不兴
D.是谓/大同
(解析:A项应划分为“故/人不独亲其亲”。)
7.填空。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是谓大同。
(2)出自本课的成语有: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天下为公。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5)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兴起。
(9)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9.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示例]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结构整齐,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社会状态。
10.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1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示例]古代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03 拓展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________________
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4分)
(1)天下为公  为:是
(2)谋闭而不兴 兴:兴起
(3)故制礼义以分之 故:所以
(4)以养人之欲 以:来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1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2分)
1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2分)
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每点0.5分)
附【乙】文参考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先王厌恶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PAGE



1



23* 马 说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祗(zhǐ)   骈死(pián)   槽枥(lì)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2)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故:所以 虽:即使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仅 奴隶人:奴仆
(3)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槽枥:马槽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能、才干
(7)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2)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5.解释下列的多义词。
(1)策策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 马鞭
(2)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代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推测,恐怕
(3)之奴隶人之手 结构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4)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5)而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转折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
7.填空。
(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爱莲说》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02 课内精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请用原文语句填空,梳理文章结构。
(1)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分析问题:
①千里马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千里马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9.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
1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之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控诉之情。
03 拓展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________________
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2.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2)其真无马邪 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3)臣闻古之君人 闻:听说
(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用
1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3分)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解析: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A.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并列。)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15.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4分)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1分),最终“不以千里称”(1分);【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1分),而得以脱颖而出(1分)。
附【乙】文参考译文:
我听说古时候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回去把此事回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花了五百金!”近侍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






PAGE



1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三重茅(chóng)  挂罥(juàn)  塘坳(ào)
大庇天下寒士(bì)   突兀(w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高者挂罥长林梢 罥:挂结 长:高
(2)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3)俄顷风定云墨色 俄顷:一会儿
(4)秋天漠漠向昏黑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接近
(5)长夜沾湿何由彻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寒士:贫寒的士人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突兀:高耸的样子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析:B项应划分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诗史”。共有约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成都近郊的草堂。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观察右边的图片,仿照示例介绍这位“文学大师”。
示例: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造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审美意象。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示例]杜甫——唐朝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6.品析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妙处。【详见下页“学法点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示例]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且有浓烈的情感——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7.诗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直抒胸臆,情感由前三段的记叙一家之苦升华到最后的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8.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示例]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的感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解析:A项“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
03 拓展阅读
(2017·宿迁)
晴①
杜 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释】 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0.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3分)
[示例]选取典型的景物(1分),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1分),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
11.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示例]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1分),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之情(1分)。

卖炭翁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伐薪(xīn)  两鬓(bìn)   辗冰辙(niǎn)(zhé)
口称敕(chì) 回车叱牛(chì) 一丈绫(lí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木柴
(2)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灰白
(3)卖炭得钱何所营 营:谋求、需求
(4)翩翩两骑来是谁 翩翩:轻快的样子
(5)手把文书口称敕 敕:指皇帝的命令
(6)回车叱牛牵向北 回:调转 叱:吆喝
(7)宫使驱将惜不得 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8)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挂 直:同“值”,价钱
3.填空。
(1)《卖炭翁》是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2)《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

A.笔法劲健,如疾风飘雨
B.笔画平直,结构方正
C.用笔圆润,一气呵成
D.笔画连绵,气韵流畅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5.请说说“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的妙处。【见下页“学法点津”】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6.“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见下页“学法点津”】
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03 拓展阅读
观刈①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________________
①刈(yì):割。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⑤惜:盼望。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⑦尽日:整天,终日。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3分)
“此”指上面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状况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1分),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官员(2分)。

古诗词中的遣词炼字
【典型例题】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晓驾炭车辗冰辙
【参考答案】一个动词“辗”,使画面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另外,“辗”字也暗示了牛车上的炭很多很重,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技法点睛】赏析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可从不同词类入手: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2.动词: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3.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4.副词: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5.特殊词: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③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习题链接】见“课内精读”T5.T6。






PAGE



1



综合性学习小专题 以和为贵
1.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班级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用两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同一个汉字——“和”。请你指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字体。
 
     A.楷书     B.行书
(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材料二: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均为道义所感悟,领会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两则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
2.公元前33年,昭君为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请求出行,充当西汉的“和亲使者”,出嫁到塞北,担负起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的重大政治使命,为民族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请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示例]昭君不愧是古代四大美女,人美心更美。她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大义,忍受塞北恶劣的气候,为国家的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她这种以国家为重的责任感。
3.周末云云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是母亲想回去看望姥姥。云云的父亲发脾气说母亲总是这样唱反调,母亲也生气说父亲一点也不体贴自己。好好的周末,父母就这样吵起来了。如果你是云云,请从“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
[示例]爸爸妈妈,冷静一下听我说说好吗?今天去看望奶奶还是看望姥姥其实都没问题的,你俩就是说话方式不对,家庭要以和为贵,都和和气气的才开心,不要计较那么多啦!那让我来决定好不好呀?
4.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公益海报,回答问题。

(1)请简要描述画面内容,并说明这个公益海报的主要目的。
[示例]海报上是一片大草原,站着一只孤单的犀牛,右下角是一个相机,而相机中的画面却只有草原没有犀牛。这张海报的目的是呼唤人类保护野生动物,否则有一天我们可能就再也见不到它们了。
(2)请针对这张海报简单发表一段演说,倡导大家保护野生动物。
[示例]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自己。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保护野生动物吧,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只在书上看到它们!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