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课《驿路梨花》课件: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课《驿路梨花》课件:5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1 10:0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梨花
彭荆风
驿路
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斗争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为题材。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背景链接
文革时期,作者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四人帮”垮台后,他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部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的生活奏乐。”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下,作者才写出《驿路梨花》这样温暖如春阳的文章。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寨 撵 扛 驿路 迷茫 陡峭 露宿
竹篾 简陋 悠闲 休憩 晶莹 折损
zhài
niǎn
káng

máng
dǒu qiào
lù sù
miè
lòu
yōu

jīng yíng
sǔn
字词补充 
哀牢山 火塘 麂子 菌子
喷香 恍 惚
āi
táng

jùn
pèn
huǎng hū
1、 《驿路梨花》的体裁是_______,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故事发生在 _______ ,作者通过写解放军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族姑娘在瑶山设立了一个驿站,方便了过路行人的故事,歌颂了_______。
小 说
“我 ”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
哀牢山
雷锋精神
(2)小茅屋的主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放 军 叔 叔 和 后 来 所 有 的 照 料者 。
(3)理清文章思路。
发 现小茅屋
投宿小茅屋
遇 见瑶 族 老 人 ,听 他 讲 述
修 茸小茅屋
听梨 花 妹 妹 讲 述 小 茅 屋 的 来 历
1-8段
9-12段
13-27段
28段
29-37段
一、活动:再次速读课文,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出现
顺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1
2
3
4
5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出现
顺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1
2
3
4
5
修葺小茅屋
给房顶加草
挖排水沟
专门送粮食来
常来照管小茅屋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照料小茅屋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方便过路人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后的某天早上
同上,及前一天晚上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十多年前路过时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梨花妹妹
解放军
梨花姑娘
2、本文结构新颖,构思巧妙。从上表看全文的写作顺序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却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中
的人物
课文出
场顺序
实际发
生顺序
按事件发生顺序: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课文顺序: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梨花姑娘
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
借住
照看小茅屋
“我们”路过
住宿,修屋
1
2
3
4
5
插叙
插叙
插叙
2、本文结构新颖,构思巧妙。从上表看全文的写作顺序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却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是按倒叙和插叙的顺序来写的。
这样更能体现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例如《散步》
(1)、顺叙:
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顺叙、倒叙、插叙
(2)、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3)、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例如《驿路梨花》
二个误会
三个悬念
四写梨花
五件好事
哈尼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问题: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 写了几次误会?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围绕“小 茅 屋 的 主 人 是 谁”的 问 题,文 章 叙 写 了 两 次误会。
第一次误会:“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
第二次误会:“我”、老余和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 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我”想:她一定是梨花。可小姑娘说 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原来是十 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 梨 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问题: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 写了几次误会?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文章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次悬念
  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在什么地方吗
悬念一
悬念二
悬念三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瑶族老人吗?
解放军叔叔吗?
茅屋的建造者、
照管者都是主人
四写梨花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4、 本文中几次写到梨花? 试找出来并说明作用。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 上。”——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美的意境。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委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再次点题,文题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文中 三次写到梨花:
第一次实写飘落的梨花。
作用:烘托茅屋,带入优美意境。
第二次虚写“我”梦见哈尼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作用:以梨花衬人美。
第三次实写“我”在人花相映时,想起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用:结尾再写梨花是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引用诗句结尾,照应题目,深化主题,寓意深刻。
五件好事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5、请你谈谈“驿路梨花”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答:“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吸引了读者,也是全文的线索,既写出了在哀牢山那偏远、冷寂的深山老林中小茅屋边上的盛开的梨花的美丽,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的纯洁、美丽,象征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揭示了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梨花: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2、联系人物,归纳性格、品质、精神、情感表现性格。 (深意)
2、贯穿全文的线索。
含义:
作用:
3、揭示中心或主题。 (普遍意义)
1、结合文章找原意。 (本意)
3、交代主要内容。
1、吸引读者。
4、揭示中心或主题。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是写人。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唱……”——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思茅、玉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有本民族的语言,历史上无本民族的文字。
答:用“好大”“一座挨一座” “迷茫”三个词,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大、多的特点,衬托“我们”焦急的心情,为后面写到天黑后找不到住处这个情节作铺垫。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2)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答:“厚厚”“满”“粗大”写出了小茅屋虽然简陋,但准备很精细,从侧面表现了主人的热情、周到、细致,赞美了小屋主人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总结中心思想: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话译文
白发将军虎老雄心犹在,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胡贼说梦妄想永占中原,岂知上天桔我大宋兴泰。
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料想明朝寒食祭扫陵墓。一路春风处处梨花盛开。
写作背景:绍兴三十一争(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十一月,虞允文指挥宋军大败金兵于采石矶。不久完颜亮为其部下所杀,金兵被迫撤退。十二月,知均州武钜派乡兵总辖杜隐北进,曾一度收复西京洛阳。这时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闻报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
雷锋同志,1940年12月18日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原名雷正兴,中国湖南望城县人。他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集体、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1962年8月15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因公殉职,年仅22岁。因雷锋热于助人,所以雷锋二字已在中国内地经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词。毛泽东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习近平主席指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