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检测试卷(三)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检测试卷(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0 18:2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试卷(三)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书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B.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在苍州。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答案 B 
解析 应为“身老沧州”。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堪笑兰台公子(能够,可以)
竹杖芒鞋轻胜马(轻快)
昨夜西风凋碧树(使……凋落)
B.玉壶光转(精美的彩灯)
危楼还望(通“环”)
不如向、帘儿底下(在)
C.刚道有雌雄(偏说,硬说)
强乐还无味(勉强寻欢作乐)
在灯火阑珊处(稀疏,零落)
D.江晚正愁余(剩下的忧愁)
料峭春风(形容微寒)
澄江似练(白色的绸带)
答案 D 
解析 愁余:使我悲愁。
3.下列对诗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晴天丽日,处处都吹奏着音乐,菱舟泛夜,传来一阵阵的歌声。)
B.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自己的平戎方略不被当局采纳,只有归耕田园,向邻家学种树。)
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水终究要冲破重叠山峦的阻碍,向东奔流。)
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日后要把钱塘的美好景色画下来,带回去得到凤池奖。)
答案 D 
解析 日后将钱塘的美好景色画下来,带回朝廷去好让皇帝夸奖。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晏殊,字同叔,南宋著名词人,其词不铺金缀玉而清雅婉丽,有集子《珠玉词》流传于世。
B.王安石,字介甫,号稼轩,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著有《临川集》。
C.苏轼,字同甫,号东坡居士,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为“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她的词有“易安体”之称,著有《漱玉词》。
答案 D 
解析 A项晏殊是北宋词人。B项王安石,号半山。C项苏轼字子瞻。
二、填空题(12分,每空1分)
5.(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最著名的爱国词人。
(2)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历程和生活情怀的典型特征。他追求人生理想,宠辱不惊,高洁自持,即使被贬仍然透露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冲天豪情;更有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于挫折中的从容、乐观、豁达的精神主流,成为文人墨客题咏自勉的题材。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治学三境界可用宋词名句来形容:
①《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青玉案》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阅读鉴赏题(3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9分)
一剪梅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刘克庄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 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支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
C.“天寒路滑马蹄僵”,句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D.“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
答案 B
解析 “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过分拔高。
7.词作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刻画了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狂士形象。
(2)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酒酣耳热说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态、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旁观拍手笑疏狂”一句通过写旁观者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②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用“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等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9分)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姜 夔
人绕湘皋①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②,梦依依。九疑③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④枝。
注 ①湘皋(ɡāo):湘江岸边。②可可:可爱,小也,形容梅朵小如红点。③九疑:九嶷山,传说舜葬于此。④绿筠(yún)枝:绿竹,血泪沁入成斑竹,借指红梅之色为血泪所染。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人物、地点、时间。绕者,徘徊也。一个“绕”字,写出百般无奈,万种离愁。“月坠”二字说明其“人”已在此徘徊良久。
B.“一春”三句既是写人,也是写梅。茜裙,即红裙。“香远茜裙归”,是以茜裙女子的归去隐喻梅花之飘零。香气被寒冷的东风吹远了,而落花仍依恋残枝,在树下回旋。
C.过片一笔宕开,以“鸥去”结束对往事的回忆。鸥鸟是想象的景物,通过鸥鸟写了往昔的情事就像鸥鸟一样飞去了。
D.词中从咏红梅入手,但又不拘泥于纯粹写梅,写梅写人,即梅即人,意境深远,收放自如,达到似花非花、似人非人、花人合一的朦胧迷离的审美境界。
答案 C
解析 C项鸥鸟是眼前的景物,不是想象的景物。词人在江皋徘徊,惊起一滩鸥鸟;而鸥鸟的拍翅声又惊醒词人,使他从迷惘的回忆中回到当前。
9.这首咏物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至少写出两种,并结合全词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这首词题目为“赋潭州红梅”,词中从咏红梅入手,意在写人。梅“斜横花树小”“遥怜花可可”,实写情人的楚楚可怜。梅“香远茜裙归”,凋零飘落,实写红裙女子的远离。即梅即人,人梅夹写,含蕴空灵,意境深远。
(2)用典。在词人看来,这红梅之红,分明是娥皇、女英二女的相思血泪染成的,也即自己恋人的相思血泪染成的。这里运用湘妃的典故,以娥皇、女英对舜帝之相思,比作恋人对己之相思。
(3)比喻。茜裙,即红裙。“香远茜裙归”,是以茜裙女子的归去隐喻梅花之飘零。
(4)对写法。这首词上片由梅及人,写己之相思;下片始则宕开,几经翻转,写对方之相思。从对方写来,将两地相思系于一树红梅,故其相思之情,愈翻愈浓,愈转愈深。
(5)联想、想象。“香远茜裙归”,茜裙,即红裙。香气被寒冷的东风吹远了,而落花仍依恋残枝,在树下回旋。此句充满了奇妙的想象,“香”犹花魂,缥缈而去;茜裙则是由花瓣幻化出来的形象,如在眼前。这个幻化出来的形象,即是词人魂萦梦牵的情人,这是词人一生的“情结”所在,所以看到了梅花,会马上联想到分离的情人。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9分)
满庭芳
苏 轼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洛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攕攕[注]。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注 攕:同“掺”。手纤细的样子。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三十三年”既点明了与故人分别时间之久,也饱含了对各自生涯的无限感慨。
B.词中“烟浪”“云帆”两个意象,表达了词人对理想终有一天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
C.“莫上孤峰尽处”既是词人对自己的告诫,也是对旧友的殷殷寄语,表达委婉含蓄。
D.词的上片因事起情,下片缘景抒情,全词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写作技法高超。
答案 B
解析 “烟浪”“云帆”的意象其实是暗喻自己三十三年人生的波折。
11.请赏析词的最后三句“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的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感表达上:借故人相问,引发思乡之情,构思巧妙。②手法运用上:借故乡的松杉这一意象,化抽象的思乡之情为具象,形象地表达了人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③结构安排上:以对故土的思念作结,是对开篇他乡遇故知的呼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9分)
鹊桥仙·一竿风月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注]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 钓台,指严光钓台。严光,东汉著名隐士。他帮助老同学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选择垂钓为生。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一竿”“一蓑”是渔夫不离身手的工具服饰。
B.“钓台”点明渔父的住地,下文“时人错把比严光“与之呼应,表现了对严光的完全否定。
C.“红尘深处”指人们争名逐利的中心,渔父不肯去红尘深处,表现了其厌恶名利的情操。
D.本词借渔父抒写作者的隐居生活和心情,相比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其情调还是有些差异。
答案 B
解析 B项没有对严光“完全否定”,作者意在表明自己比严光隐居的境界更高。
13.作者在本词中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加以概括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家在钓台西住”借用严光不应光武帝征召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②对功名利禄的厌弃。“卖鱼生怕近城门”,渔父以卖鱼为生,但他远离争利的市场,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名逐利,表现了作者对名利官场的厌弃之情。
③表现无欲无求、完全隐居的高洁志向。结尾写渔父相比严光,连姓名也隐去了,可见其机心全无,隐居比严光更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