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各地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各地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1 15:0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
黄山三检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熊浃,宇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准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箠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议。外艰归。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又十年卒。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
(节选自《明史?熊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B.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C.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D.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御史,古代监察官,历来负责纠察弹劾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
B.东厂,即东缉事厂,明代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C.兵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藉、兵械、军令等。
D.谥,古代帝王、官员等死后,由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给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熊浃尽责尽力,忠于朝廷。宁王朱宸濠意图发动叛乱,担任礼科给事中的熊浃与同乡熊兰一起草拟奏章,通过御史萧淮上报朝廷。
B.熊浃不畏权势,正直敢言。张杰依仗江彬势力,胡作非为,无人敢言,熊浃却将其抓捕革职;张柱案中,熊浃不惧冒犯龙颜,支持魏应召。
C.熊浃坚守志节,仕途坎坷。熊浃年轻时候就有志节,自我要求严格,一生中不结党营私,不苟且违心,多次遭罚,最后被革职为民。
D.熊浃富有才华,爱护人才,甚有口碑。熊浃一生在礼部、兵部、吏部等多部门任职,颇有建树,还曾编撰《明伦大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
(2)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




蚌埠三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曹世表,字景升,东魏郡魏人也。魏大司马休九世孙。祖谟,父庆,并有学名。世表少丧父,举止有礼度。性雅正,工尺牍,涉猎群书。
太和二十三年,尚书仆射、任城王澄奏世表为国子助教,颇失意。后转司徒记室。与武威贾思伯、范阳卢同、陇西辛雄等并相友善。侍中崔光,乡里贵达,每称美之。遇患归乡。永平中,除兖州左将军府司马,非其所愿,复以病解。延昌中,除清河太守,治官省约,百姓安之。正光中,拜前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以为从事中郎,摄中水兵事,自当烦剧,论者皆称其能。还都,拜司空长史。孝昌中,青齐频年反乱,诏世表持节慰喻。还都,转尚书右丞。
后加征虏将军、出行豫州刺史。值萧衍将湛僧珍陷东豫州,州民刘获、郑辩反于州界,为之内应。朝廷以源子恭代世表为州,以世表为东南道行台,率元安平、元显伯、皇甫邓林等讨之。于时贼众强断小殷关,驿使不通。诸将以士马单少,皆败散之余,不敢复战,咸欲保城自固。世表时患背肿,乃舆病出外,呼统军是云宝谓之日:“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获破,则僧珍自走,东南清服,卿之功也。”乃简选兵马,付宝讨之,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世表召诸将吏,众责子恭,收辩斩之,传首京师。敕遣中使宣旨慰喻,赐马二匹、衣服被褥。复以世表行豫州事,行台如故。还朝,加左将军,兼尚书东道行台,沿河分立镇戍,以备葛荣。行达青州,遇患卒,时年五十四。永熙中,赠平东将军、齐州刺史。
(选自《魏书·列传第六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B.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C.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D.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世孙,也称耳孙。因耳孙离高、曾祖父很远,只能耳闻,故称。后多泛指远代子孙。
B.助教,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职责是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C.节,指符节,也称旄节。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作为使臣气节的象征。
D.行台,一般指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或执掌该机构的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世表出身望族,性情高雅正直。他出身读书世家,博览群书,举止有礼仪法度,获侍中崔光赞誉;与贤达交游,早年任国子助教、左将军府司马等职,多不如意。
B.曹世表为政简约,理政能力高超。他担任清河太守,为政简约有效,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随元继西征,特别善于处理复杂繁巨的工作,显示了高超的理政才能。
C.曹世表建功立业,颇有军事才能。面对紧张的讨逆形势,他见识不俗;他亲率奇兵,一举击溃湛僧珍,获得朝廷宣旨嘉奖;他沿黄河分设戍镇,以防备葛荣入侵。
D.曹世表忠于职守,抱病指挥讨逆。当湛僧珍攻陷东豫州、刘获与郑辩谋反之时,他奉命率军讨伐叛逆;他当时身体患病,背部肿胀,却抱病登车出城,安排战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将以士马单少,皆败散之余,不敢复战,咸欲保城自固。
(2)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
10.(3分)A 11.(3分)C 12.(3分)C
13.(10分)
(1)诸位将领认为兵马数量不足,都是战败逃散的残兵,不敢再战,都想坚守城池,确保自身的安全。(“以”“自固”及判断句式各1分,句意2分)
(2)(是云宝率军)傍晚时出城,等到拂晓时分会师。贼寇没料到官兵突然到来,一战就打败刘获,其他贼寇全部平定。(“比晓”“意”“卒”各1分,句意2分)
合肥三检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洽,字和仲,临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天启初,诸贤汇进,洽有力焉。迁太常少卿。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洽本赵南星所引,及魏忠贤逐南星,洽乞罢,不许。五年四月,御史李应公希忠贤指劾洽,遂夺职闲住。崇祯元年,召拜工部右侍郎,摄部事。兵部尚书王在晋罢,帝召见群臣,奇洽状貌,即擢任之。上疏陈军政十事,帝并褒纳。寻上言:“祖宗养兵百万,不费朝廷一钱,屯田是也。总督张佳允、巡抚张国彦行之蓟镇,为豪右所阻。遗天施地生之利,而日讲生财之术,为养军资,不大失策乎!乞敕诸道监司,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帝称善,即命行之。尝奏汰年深武弁无荐者四十八人,以边才举监司杨嗣昌、梁廷栋,后皆大用。二年十月,大清兵由大安口入,都城戎严。洽急征四方兵入卫,督师袁崇焕、巡抚解经传、总兵官祖大寿等先后至,不能拒,大清兵遂深入。帝忧甚,十一月召对廷臣。侍郎周延儒言:“本兵备御疏忽,调度乖张。”检讨项煜继之,且曰:“世
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帝颔之,遂下洽狱。明年四月,洽竞瘐死。寻论罪,复坐大辟。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遵化陷,再日始得报,帝怒其侦探不明,又以廷臣玩祗,拟用重典,故于洽不少贷。厥后都城复三被兵,枢臣成获免,人多为洽惜之。
(节选自《明史·王洽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
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B.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
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C.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
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D.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
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常,秦时又称为奉常;古代多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B.摄,代理、兼职,一般指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也用于长官兼理部属职责。
C.豪右,文中指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朝以右为上,所以称豪右。
D.敕,原专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诏书,后也指官长告诫僚属或子孙的训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洽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在魏忠贤斥逐赵南星时,他主动请求辞去官职,却没有得到
批准,但最终还是被魏忠贤的党羽弹劾,因此免官。
B.王洽勇于进言,多获认可。他向朝廷呈奏的十条军政建议都得到采纳,他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的屯田建议也得到了皇上认可并被立即推行。
C.王洽选贤荐能,慧眼识才。天启初年,许多贤才在他的举荐之下才得以进用;任职兵部
时,他所举荐的杨嗣昌、梁廷栋,后来都获得重用。
D.王洽受到诬陷,含冤而死。清兵进逼北京城,他并无失职之处,却遭到周延儒和项煜的
诬告,最终被判处大辟之罪,人们后来都很同情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
(2)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
(一)(19分)
10.(3分)C 11.(3分)D 12.(3分)D
13.(10分)
(1)让他们遵守先朝军队七分用来防御操练、三分用来开垦屯田的制度,尽心尽力地
施行,希望对国家经济有所裨益。
(语意通顺给3分,译出“庶”“裨”各得1分。)
(2)王洽品行高洁,为人刚正,当时很有声望,但是应对事变并不是他的长处。突然
遭遇重大变故,因为时局艰难而被罢黜。
(语意通顺给3分,译出“清修”“见绌”各得1分。)
芜湖市5月模拟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庾翼字稚恭。风仪秀伟,少有经纶大略。京兆杜?、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见桓温总角之中,便期之以远略,因言于成帝曰"桓温有英雄之才,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壻畜之,宜委以方邵之任,必有弘济艰难之勋。"苏峻作逆,翼时年二十二,兄亮使白衣领数百人,备石头。亮败,与翼俱奔。事平,如辟太尉陶侃府。在公府,雍容讽议。顷之,除西阳太守,抚和百姓,甚得欢心。及邾城失守,石城被围,翼屡设奇兵,潜致粮杖。石城得全,翼之勋也。及亮卒,授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假节,代亮镇武昌。翼以帝舅年少超居大任遐迩属目虑其不称翼每竭志能劳谦匪懈戎政严明经略远数年之中公私充实人情翕然称其才干 由是自河以南皆怀归附,石季龙汝南太守戴开率数千人诣冀降。又遣使东至辽东,西到凉州,要给二方,欲同大举。慕容皝,张骏并报使请期。翼雅有犬志,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时东土多赋役,百姓乃从海道入广州,刺史邓岳大开鼓铸,诸夷因此知造兵器。翼表陈东境国家所资,侵扰不已,逃逸渐多,夷人常伺隙,若知造铸之利,将不可禁。康帝即位,翼欲率众北伐,于是并发所统六州奴及车牛驴马。时欲向襄阳,虑朝廷不许,故以安陆为辞。帝及朝士皆遣使譬止,车骑参军孙绰亦致书谏。翼不从,遂违诏辄行。翼时有众四万,诏加都督征讨军事。师次襄阳,大会僚佐,曰:"我之行也,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徒众属目,其气十倍。胡贼五六百骑出樊城,翼遣冠军将军曹据追击于挠沟北,破之,获马百匹。翼绥来荒远,务尽招纳之宜,缮修军器,欲图后举。永和元年卒,时年四十一。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节选自(晋书·庾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翼以帝舅/年少超居大任/遐迩属目/虑其不称/翼每竭志能劳谦/匪懈/戎政严明/经略深远/数年之中/公私充实人情/翕然称其才干/
B.翼以帝舅年少/超居大任/遐迩属目/虑其不称/翼每竭志能劳谦/匪懈/戎政严明/经略深远/数年之中/公私充实/人情翕然/称其才干/
C.翼以帝舅年少/超居大任/遐迩属目/虑其不称/翼每竭志能/劳谦匪懈/戎政严明/经略深远/数年之中/公私充实人情/翕然称其才干/
D.翼以帝舅/年少超居大任/退迩属目/虑其不称/翼每竭志能/劳谦匪懈/戎政严明/经略深远/数年之中/公私充实/人情翕然/称其才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原指古时孩童的发型,头发梳成两髻,形似两角,后用"总角"代指童年时期。
B.白衣,古代一般为平民所穿,用以借指平民,后也用来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
C."讽"的意思是劝告或指责,"讽议"在文中是指直言不讳地进行劝告或发表议论。
D."辄"有专擅、任意的含义,"辄行"在文中是指不服从朝廷的命令,擅自采取行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庚翼眼光独到,善于发现人才。他很看重桓温,认为桓温将来必能匡扶国家、建立功勋,希望皇帝能像周宣王重用方叔、邵虎那样重用桓温。
B.庾翼年轻有为,具有经世大略。他在陶侃府任职时能够安抚百姓,以出色的才华赢得拥戴,后来又掌管六州军事,接替兄长庾亮,镇守武昌。
C.庾翼勇于担当,为国尽心竭力。石城被围,庾翼派人暗中运送粮食军需支援石城;后来,他还主动上书,陈述东境大肆冶炼铸造可能带来的问题。
D.庾翼富有胆识,行动果敢坚定。他打算举兵北伐,但是皇帝和朝臣都派使者劝阻他,他没有听从,最终皇帝下诏加授官职,让他负责征讨事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翼雅有大志,欲以灭胡平蜀为已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
(2)翼绥来荒远,务尽招纳之宜,缮修军器,欲图后举。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D(翼以帝舅,年少超居大任,遐迩属目,虑其不称。翼每竭志能,劳谦匪懈,戎政严明,经略深远,数年之中,公私充实,人情翕然,称其才干。)
l1.C("讽"指委婉地进行劝告。"讽议"指委婉地进行议论。)
12.B(安抚百姓并赢得拥戴,是在西阳太守任上。)
13.(10分)(1)庾翼平素有远大志向,想把消灭胡虏、平定蜀地作为自己的职责,言谈间情绪激昂,(内心活动)表露在言辞和脸色上。(雅,慷慨、形各1分,语意通顺2分)
(2)庾翼安抚招徕荒远地区的人,竭尽招纳贤士的事宜,修缮兵器,想要打算日后起兵。
(绥、荒远、图各1分,语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庚翼,字稚恭。风度仪态俊秀奇伟,年轻时便有经世大略。京兆杜?和陈郡殷浩都才名为世之冠,但是庾翼却不看重他们,每每对人说:"这些人应该被搁置一边,等天下太平,再考虑他们的职务吧。"看到未成年的桓温,就以深谋远虑期待他,于是对成帝说:"桓温具备英雄的才能,希望陛下不要用对待常人的礼节对待他,不要像对待寻常的女婿一样对待他,应当委派给(桓温)像方叔、邵虎(那样)的重任,他必能建立救世济时的功勋。"苏峻叛乱,庚翼此时二十二岁。他的兄长庾亮派遣庚翼以平民身份率领数百人守备石头城。庾亮失败,与庚翼一起逃走。叛乱平定后,庾翼才被太尉陶侃府征召任职。在公府时,(庚翼)态度雍容,含蓄委婉地发表意见。不久,被授予西阳太守的官职(在任内)(庚翼)安抚百姓,与他们和睦相处,很得百姓拥戴。等到邾城失守,石城被围,庚翼多次暗中(给石城)送去粮食军需。石城得以保全,是庾翼的功劳。等到庚亮去世,他被授予总管江、荆、司、雍、益六州军事事务以及安西将军的职务,加授符节,接替庾亮镇守武昌。庾翼凭借成帝的舅舅的身份,年纪轻轻就跃居高位,远近的人都关注,担心他不能称职。庾翼常常竭尽心力,勤劳谦恭一点也不懈怠,军务和政务都很严明,筹划得很长远。数年之间,官府和私人(资用)充实,人际关系和睦(众人)都称赞他的才能。因此黄河以南(的人民)都有归附之心,石季龙和汝南太守戴开率领数千人前来归降庚翼。庚翼又派遣使者东到辽东,西到凉州,打算联合这两个地方,一起起兵。慕容皝,张骏一起派使者商量(起兵)日期。庚翼平素有远大志向,想把攻灭胡虏、平定蜀地作为自己的责任,言辞激昂(内心活动)表露在脸上和言辞间。当时东边的州郡赋税徭役繁重,百姓于是由海路进入广州,刺史邓岳大肆冶炼金属,铸造兵器,那些少数民族的人因此知道如何制造兵器。庚翼上表陈述东境是国家的依靠,(如今这里)备受侵扰,逃走的人逐渐增多,夷人常常窥测可乘之机,如果让他们知道冶炼金属、铸造兵器的利益,(冶炼、铸造)将不能控制。康帝继位后,庚翼想率兵北伐,于是同时发动自己统领的六州隶属及车牛驴马。庚翼想移镇襄阳,担心朝廷不答应,所以用移镇安陆为借口。康帝和朝臣都派使者劝阻他,车骑参军孙绰也写信劝阻庚翼。庚翼不听,便违背诏令擅自行军。庚翼当时拥有兵众四万人,(皇帝)下诏让他总管征讨的各项军事事务。军队驻扎襄阳,大会幕僚、辅臣,说:"我这次出征,就像这次射箭一样(一定能成功)。"于是三发三中,士卒注视着他,士气高涨十倍。后赵骑兵五六百人马奔出樊城,庾翼派冠军将军曹据率军追击到挠沟北,打败了他们,缴获战马百匹。庚翼安抚招徕荒远地区的人,竭尽招纳贤士的事宜,修缮兵器,想要打算日后起兵。永和元年逝世,享年四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谥号"肃"。
毛坦厂中学5月月考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管如德,黄州黄陂县人。父景模,为宋将,以蕲州降。先是如德尝被俘虏思其父与同辈七人间道南驰为逻者所获械送于郡如德伺逻者怠即引械击死数十人各破械脱走间关万里达父所至是,入觐,世祖笑曰:“是孝于父者,必忠于我矣。”一日,授以强弓二,如德以左手兼握,右手悉引满之,帝曰:“得无伤汝臂乎?后毋复然!”尝从猎,遇大沟,马不可越,如德即解衣浮渡,帝壮之,由是称为拔都,赏赉优渥。授湖北招讨使,总管本部军马,佩金虎符。丞相伯颜取临安,选能招诸郡者,众推如德,如德衔命往喻,绍兴诸郡皆下。初,世祖以宝刀赐如德,及与敌战,刀刃尽缺。宋平,入觐,如德以刀上呈,曰:“陛下向所赐刀,从军以来,刀缺如是矣。”帝嘉其朴。时法制未备,仕多冗员,而军民之官,廪禄未有定制,故如德言及之。权臣抑不得上。丞相阿塔海命驰驿奏出征事,入见,世祖问曰:“江南之民,得无有二心乎?”如德对曰:“往岁旱涝相仍,民不聊生,今累岁丰稔,民沐圣恩多矣,敢有贰志!使果有贰志,臣曷敢饰辞以欺陛下乎!”帝善其言,且喻之曰:“阿塔海有未及者,卿善辅导之。”迁江西行尚书省左丞,时钟明亮以循州叛,杀掠州县,千里丘墟,帝命如德统四省兵讨之。诸将欲直捣其巢穴,如德曰:“今田野之氓,疲于转输,重困斯民,而自为功,吾不为也。”于是遣使喻以祸福,贼感如德诚信,即拥十余骑诣赣州石城县降。平章政事奥鲁赤怒其跋扈不臣,欲以事杀明亮,如德闻之曰:“皇元仁厚,未尝杀降,明亮叛人,何足惜,所重者,信不可失耳!”年四十有四,卒于军。
(选自《元史·管如德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是/如德尝被俘虏/思其父/与同辈七人间道南驰/为逻者所获/械送于郡/如德伺逻者怠/即引械击死数十人/各破械脱走/间关万里达父所/
B.先是/如德尝被俘虏/思其父与同辈/七人间道南驰/为逻者所获/械送于郡/如德伺逻者怠/即引械击死数十人/各破械脱走/间关万里达父所/
C.先是/如德尝被俘虏/思其父/与同辈七人间道南驰/为逻者所获械/送于郡/如德伺逻者怠/即引械击死数十人/各破械脱走/间关万里达父所/
D.先是/如德尝被俘虏/思其父与同辈/七人间道南驰/为逻者所获械/送于郡/如德伺逻者怠/即引械击死数十人/各破械脱走/间关万里达父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称为“觐”,后臣下晋见国家元首通称“觐”,也用于教徒朝拜。
B.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征收粮食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用金属铸成虎形,分为两半。
C.廪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等。
D.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如德忠孝两全,深得赏识。他的孝心被世祖称赞;他拉强弓,世祖担心他的手会受伤;世祖出猎遇到水沟,他脱衣游过去,被世祖称赞。
B.管如德被众推崇,为官朴实。丞相挑选能人,大家推举管如德,管如德不负众望;世祖赏赐管如德宝刀,刀刃已缺,他却一直带着,皇帝赞他朴实。
C.管如德恪尽职守,直言敢谏。政府施政中存在很多弊端,他予以上报,但被丞相阿塔海扣押不上报;他直言告知皇帝江南民众没有二心。
D.管如德为官仁厚,恪守信义。江西有人反叛,皇帝命令管如德前去讨伐,他采用怀柔政策使叛贼归附;有人要杀叛乱分子,他表示反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往岁旱涝相仍,民不聊生,今累岁丰稔,民沐圣恩多矣,敢有贰志!(5分)
(2)今田野之氓,疲于转输,重困斯民,而自为功,吾不为也。(5分)
10.A(原文标点:先是,如德尝被俘虏,思其父,与同辈七人间道南驰,为逻者所获,械送于郡。如德伺逻者怠,即引械击死数十人,各破械脱走,间关万里达父所。)
11.B(“征收粮食”错,无此权力,应是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
12.C(“但被丞相阿塔海扣押不上报”错,原文没有信息表明“权臣抑不得上”中的“权臣”是丞相阿塔海)
13.(1)往年旱涝灾害连续发生,百姓们难以生存,现在连续几年丰收,百姓们受到的圣恩多了,哪里敢有异心呢!(得分点:相仍、累岁、沐、贰志各1分,句意1分)
(2)现在种地的百姓,已经为运输粮饷搞得筋疲力尽,再加重他们的困苦,而自己求取功劳,我不做这样的事。(得分点:氓、输、困、第一个“为”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管如德,黄州黄陂县人。父亲管景模,是宋国将军,率领蕲州军民投降元国人。在这之前,管如德曾被俘虏,他思念父亲,与同辈的七个人由小路南逃,被巡逻的军士抓获,给他们加上刑具押往郡城。管如德乘押送的军士懈怠时,就用身上的刑具打死了几十名押送军士,他与其他七个人都打破了各自身上的刑具逃走,历经万里才到达父亲那里。到这时,他们入朝觐见元朝皇帝,世祖笑着说:“像这样孝顺父亲的,也必定会忠于我。”一天,皇帝给他两张强弓,管如德用左手握住两张弓,用右手将两张弓弦全都满满地拉开,皇帝说:“没有伤着你的手臂吧?以后不要再这样了!”他曾随从皇帝打猎,遇到一条大沟,马跨不过去,管如德脱下衣服游了过去,皇帝赞赏他的勇敢,给予他的赏赐很丰厚。授任管如德为湖北招讨使,总管本部的军马,佩金虎符。丞相伯颜攻取临安,挑选能招降诸郡的人,大家推举管如德,管如德接受命令后前去招降,绍兴诸郡都被他说服投降。当初,世祖赐给他一把宝刀,等到与敌军交战,刀刃都是缺口。宋国被平定后,他入朝觐见皇帝,管如德将刀呈上去,说:“陛下过去赐给我的宝刀,自我从军以来到现在,刀上的缺口都这样了。”皇帝表彰了他的朴实。当时法制还没有完备,有很多闲散无用的官员,而领军和治民的官员,还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因此管知德谈到了这些事情。但被权臣压了下来,没有报给皇帝。丞相阿塔海命令管如德乘驿马紧急赴京报告出征的事,他得到皇帝召见,世祖问他说:“江南的百姓们,难道说没有二心吗?”管如德回答说:“往年旱涝灾害连续发生,百姓们难以生存,现在连续几年丰收,百姓们受到的圣恩多了,哪里敢有异心呢!假使有异心的话,臣下怎么敢说假话欺骗陛下呢!”皇帝很赞赏他所说的,而且告诉他说:“阿塔海有处理不好的事,你认真地辅佐开导他。”升任江西行尚书省左丞,当时钟明亮占据循州叛乱,杀害劫掠州县的百姓和财物,使方圆千里的地方变为废墟,皇帝命令管如德统率四省的兵力前去讨伐。诸将想要径直进攻钟明亮的根据地,管如德说:“现在种地的百姓,已经为运输粮饷搞得筋疲力尽,再加重他们的困苦,而自己求取功劳,我不做这样的事。”于是派遣使节前去钟明亮那里,向他们讲明利害,反叛者为管如德诚恳有信义的行为所感动,就带着十余名骑士前往赣州石城县投降。平章政事奥鲁赤恨叛乱的人强横不肯屈服,想借故杀死钟明亮,管如德听到后说:“皇元待人仁厚,从不杀投降的人,钟明亮是叛乱的人,不值得怜惜,但我们所注重的,是不能失去信义!”他四十四岁时,在军中去世。
合肥七中第六次月考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霍韬,字渭先,南海人。举正德九年会试第一。谒归成婚,读书西樵山,经史淹洽。世宗践阼,除职方主事。杨廷和方柄政,韬上言:“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辅臣失参赞之权,近习起干政之渐。自今章奏,请召大臣面决施行,讲官、台谏,班列左右,众议而公驳之。宰相得取善之名,内臣免招权之谤。”十二年,韬起历吏部左、右侍郎。时部事多主于尚书,两侍郎率不预。韬争于尚书汪鋐,侍郎始获参部事。韬素刚愎,屡与鋐争,鋐等亦严惮之。既而鋐罢,帝久不置尚书,以韬掌部事。十八年简补宫僚,命韬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协掌詹事府事。疏辞加秩,且诋大臣受禄不让,晋秩不辞,或有狐鼠钻结,阴固宠权,怨气召灾,实有所自。时中外讹言帝复南幸,韬言六飞①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帝既下诏安群情,乃诘韬曰:“朕昨南巡,卿不在行,受贿事得自何人?据实以奏。”韬对,请问诸郭勋。帝责其支词,务令指实。韬窘,乃言:“扈从诸臣无不受馈遗、折取夫隶直者,第问之夏言,令自述。至各官取贿实迹,勋具悉始末,当不欺。”章下所司。韬学博才高,量褊隘,所至与人竞。帝颇心厌之,故不大用。先后多所建白,亦颇涉国家大计。在南都,禁丧家宴饮,绝妇女入寺观,罪娼户市良人女,毁淫祠,建社学,散僧尼,表忠节。既去,士民思之。举进士出毛澄门下,素执弟子礼,议礼不合,遂不复称为座主。及总裁己丑会试,亦遂不以唐顺之等为门生。
(选自《明史·霍韬传》,有删节)
【注】①亦作“六騑”,古代皇帝的车驾六马。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韬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B.韬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C.韬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D.韬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叫状元。
B.幸,中国封建时代皇帝亲自到某地叫“幸某地”,有时与“巡”合在一起叫“巡幸”。
C.寺观,即佛寺和道观,僧人所住之处叫寺,道士所居之所叫观;也用以泛指庙宇。
D.座主,唐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明清时举人、进士亦用以称其本科主考或总裁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霍韬曾在西樵山刻苦读书,对经学史学方面的学问可谓融会贯通。他博学多才,但度量小,走到哪里都爱与人争斗。
B.霍韬上书建言,削弱宦官。他认为宦官干政,内阁大臣大权旁落,建议皇帝召集大臣对奏章当面决定,公开办理,各机构官员也须参与其中。
C.霍韬看重权力,努力争取。在他担任吏部左、右侍郎的时候,吏部之事大多由尚书做主,于是霍韬就向担任吏部尚书的汪鋐争取,取得成效。
D.霍韬揭露贪腐,窘而不慌。他借风言世宗南巡之机,揭发皇帝上次南巡跟随大臣受贿的情况,针对世宗的诘责,他表示夏言和郭勋均知内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晋秩不辞,或有狐鼠钻结,阴固宠权,怨气召灾,实有所自。(5分)


(2)韬学博才高,量褊隘,所至与人竞。帝颇心厌之,故不大用。(5分)


10.C.(韬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11. A.(A,会试中的第一名叫会元,状元是殿试中的第一名。)
12.B.(B,扩大范围,原文是“讲官、台谏,班列左右”,不是各机构的官员。)
13.(1)晋升官职不推辞,有时有奸人拉帮结派,暗中巩固自己的权威,百姓的怨气召来天灾,实际上是有原因的。(句意2分,“晋秩”,“阴”,“所自”各1分)
(2)霍韬学问广博才高八斗,但度量狭隘,所到之处总是与人争辩。世宗心中很厌恶他,所以没有太重用他。(句意2分,“褊隘”,“竞”,“大用”各1分)
【参考译文】
霍韬,字渭先,是广东南海人。考中正德九年会试的第一名后,请假返回家乡结婚,(然后)在西樵山刻苦。读书,使经学史学的学问融会贯通。世宗即位后,任用他做了职方主事。当时杨廷和还在执政,霍韬上书说:“内阁大臣的职务是参与机要事务的,现在却只是拟定文书,而军政大事的裁决权却归属宦官。内阁大臣失去了参与议定的权力,宦官出现了干预政治的苗头。从今以后的奏章,请陛下把大臣召集来当面决定以后再施行,讲官、台谏也排列左右,大家共同商议,或赞成或反对,事情公开办理。这样内阁大臣就有了去恶取善的声望,宦官也避免了别人对他们揽权的批评。”十二年,霍韬被起用历任吏部左、右侍郎。当时吏部的事情大多都由尚书做主,两个侍郎都无法参与。霍韬向尚书汪宏争取,侍郎才获得了参议部事的机会。霍韬一向刚愎自用,多次与汪宏争斗,汪宏等人也很惧怕他。不多久汪宏罢官,世宗长期不另外任命尚书,就让霍韬主持吏部的事务。十八年朝廷选拔东宫官员时,任命霍韬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的官衔掌管詹事府的事务。霍韬上书辞谢给自己的晋升,并且批评说有些大臣接受俸禄不肯谦让,晋升官职不推辞,难免有拉帮结派祸国殃民的奸人,暗中巩固自己的权威,引发百姓的怨气和天灾,实际上是有原因的。当时朝廷内外风言四起,说世宗又要南巡,霍韬说:“上次陛下南巡时,跟随的大臣大多都收受贿赂、不守法度。文官只有袁宗儒,武官只有郭勋没有接受馈赠。现在谣言又兴起来,应该采取一定办法加以制止。”
世宗在颁布诏书稳定人心以后,才责问霍韬说:“我前次南巡你又没跟着,别人受贿的事你从哪儿听说的?你如实给我奏上来。”霍韬回答时请世宗向郭勋询问此事。世宗批评他支吾其辞,务必要他切实指出来。霍韬陷入窘境,只好说:“随从大臣们无不接受馈赠、亏损直性的仆役,这事只要问夏言就可以了。至于各人收取贿赂的实际情况,郭勋都知道始末,应该不是骗人。”他的奏章被下发给有关部门。霍韬学问广博,本领很大,但度量狭窄,所到之处总是与人争斗。世宗心中很厌恶他,所以没有太重用他。不过霍韬前前后后有过很多建议,其中一些同国家大计很有关系。在南都做官时,他禁止守丧的人家设宴饮酒,不许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姑,惩办娼户买良家的女子,拆毁多余的祠堂庙宇,兴建社学,遣散和尚、尼姑,表彰忠臣烈士等。他离开以后,当地士绅、百姓还思念他呢。他在毛澄主考时中进士,素来向毛澄行弟子之礼,由于在“大礼议”中(与毛澄)意见不一致,于是再也不称毛澄为恩师了。等到他主考己丑会试,也不认唐顺之等人为门生。
肥东县高级中学5月模拟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小题。
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父应诏,江西佥事。元荐举万历十四年进士。丁父忧,请告归。家居八年,始谒选为中书舍人。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可浩叹者七:征敛苛急也,赏罚不明也,忠贤废锢也,辅臣妒嫉也,议论滋多也,士习败坏也,褒功恤忠未备也。坐视而不可救药者二,则纪纲、人心也。其所言专斥首辅王锡爵,元荐座主也。
二十七年京察。元荐丁母忧家居,坐浮躁论调。阅十有二年,起广东按察司经历,移礼部主事。甫抵官,值京察事竣,尚书孙丕扬力清邪党,反为其党所攻。副都御史许弘纲故共掌察,见群小横甚,畏之,累疏请复察典,语颇示异。群小借以攻丕扬。察疏犹未下,人情杌隉,虑事中变,然无敢言者。元荐乃上言弘纲持议不宜前却,并尽发诸人隐状。党人恶之,交章论劾无虚日。元荐复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其后邪党愈炽,正人屏斥殆尽,至有以“《六经》乱天下”语入乡试策问者。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疏虽不报,党人益恶之。四十五年京察,遂复以不谨削籍。天启初,大起遗佚。元荐格于例,独不召。至四年,延臣交讼其冤,起刑部检校,历尚宝少卿。明年,朝事大变,复削其籍。
元荐初学于许孚远,已,从顾宪成游。慷慨负气,遇事奋前,屡踬无少挫。通籍四十年,前后服官不满一载。同郡沈淮召入阁,邀一见,谢不往。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遽别去。天启五年去世,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B.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C.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D.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座主,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
B. 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和地方所有官员的一种制度。明代一般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C.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 通籍,指做官。“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官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官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丁元荐忠贞爱国,敢于痛陈时弊。他初居官位,就以万言书上奏朝廷,抨击令人寒心之三事,叹息时政七事,以及不可救药之二事。
B. 丁元荐孝顺敬亲,尽心为父母守孝。父亲去世时,他尚未居官,但坚持为父守孝八年,之后又为母守孝十二年,为此主动中断仕途。
C. 丁元荐正直不阿,因而卷入党争。当时朝臣结党营私,在京察中肆意妄为。丁元荐上疏许弘纲应该坚持直议,于是遭众党憎恶。
D. 丁元荐不慕名利,不愿结交权贵。同郡人沈淮被召入内阁,邀请他相见,但他辞谢不去。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也被他谢绝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
(2)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
10. A
11. B
12. B
13. (1)丁元荐此时正闲居在家,非常恼怒,于是再次向朝廷严词上疏,极力指斥乱政背叛高皇、邪说背叛孔子。
(2)丁元荐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但丁元荐推辞说:“我老了,不能涉足朝中显要位置。”
参考译文:
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父亲接受皇帝的诏命,担任江西佥事。丁元荐考中万历十四年的进士,遭遇丧父之痛,向朝廷请求回乡。在家守孝八年,才被选拔为中书舍人。刚刚满一个月,就上了一封一万多字的奏章,极力陈述当时社会的弊端。说如今的世事有三件令人寒心的:饥饿的百姓打算暴动,武器装备长期松懈,对日本实行册封和通贡互市。值得长叹的事情有七件:征收赋税太严苛急迫,赏赐和惩罚的区别不清晰,忠诚贤良之臣被削职禁锢,辅佐的大臣有嫉妒之心,朝中的各种言论滋生过多,士人的习气败坏,褒奖功臣抚恤忠良的制度不够完备。旁观不理到了无法挽救地步的有两者,是纲纪和人心。他的话其实是专门斥责当时担任首辅的王锡爵,王锡爵曾是丁元荐的主考官。
万历二十七年,适逢考核京官。丁元荐遭遇母亲去世,闲居在家,因为发表浮躁的言论而获罪。过了十二年,被起用为广东按察司经历,改任礼部主事。刚刚到任,正值京察之事结束,尚书孙丕扬力清“邪党”(宣党、昆党、楚党、齐党、浙党等),但反而为众朋党集团所攻击。时副都御史许弘纲因此与孙丕扬共同掌管京察事务,眼见小人横行,恐惧诸党威胁,数年间累上疏要求重新进行京察,言辞表现得很不平常。朋党小人借此攻击孙丕扬。有关京察奏疏的决议还未下发,人心动摇不安,人们都担心这件事会有变,然而没有敢上奏的人。丁元荐却上疏许弘纲不应因恐惧诸党势力而不敢直议,并且全部揭发了各党派的罪状。众党人憎恶他,交相上奏章弹劾他,没有一天不弹劾的。丁元荐其后再次上疏,欲辨明事件,最终不能保全自身而离职。在此之后党争愈加激烈,朝中正臣几乎被打垮尽了,以至于有把“《六经》乱天下”这样的话放进乡试策问的情况。丁元荐此时正闲居在家,(闻党争互责互批之说)非常恼怒,于是再次向朝廷严词上疏,极力指斥乱政背叛高皇、邪说背叛孔子。这份奏疏虽然没能上报,其他朋党成员更加憎恶他。万历四十五年,丁巳京察,丁元荐又因为不恭敬被削籍革职。天启初年,朝廷大肆起用之前被弃用的官员,但唯独丁元荐不合要求,没有获得召见。天启四年(1624年),朝臣交相陈述丁元荐的冤情,丁元荐被起任刑部检校,历任尚宝司少卿。第二年,朝中国事大变,被朝廷再次削籍革职。
丁元荐起初学于许孚远,学成后又与顾宪成同游。慷慨激昂充满正气,遇到事情奋勇向前,多次受阻遇到不少挫折。丁元荐进入朝廷满四十年之时,前后服官亦未达一载。同郡人沈淮被召入内阁,邀请他相见,但他辞谢不去。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但丁元荐推辞说:“我老了,不能涉足朝中显要位置。”说完后匆忙而去。丁元荐后于天启五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舒城中学仿真试卷1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沈亮,字道明,清操好学,善属文。未弱冠,州辟从事。会稽太守孟顗在郡不法,亮纠劾免官,又言灾异,转西曹主簿。时三吴水淹,谷贵民饥,刺史彭城王义康使立议以救民急,亮议曰:“东土灾荒,民凋谷踊,富民蓄米,日成其价。宜班下所在,隐其虚实,令积蓄之家,听留一年储,余皆勒使粜货,为制平价,此所谓常道行于百世,权宜用于一时也。又缘淮岁丰,邑富地穰,麦既已登,黍粟行就,可析其估赋,仍就交市,三吴饥民,即以贷给,使强壮转运,以赡老弱。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饵所资,尤宜禁断,以息游费。”即并施行。襄阳地接边关,江左来未有皇子重镇。元嘉二十二年,世祖出为抚军将军、雍州刺史。以旧宛比接二关,咫尺崤、陕,盖襄阳之北捍,且表里强蛮,盘带疆场。以亮为南阳太守,加扬武将军。边蛮畏服,皆纳赋调,有数村狡猾,亮悉诛之。遣吏巡行诸县,孤寡老疾不能自存者,皆就蠲养。耆年老齿,岁时有饩。时儒学崇建,亮开置庠序,训授生徒。 郡界有古时石堨,芜废岁久,亮籤世祖修治之,曰:“窃见郡境有旧石堨,区野腴润,实为神皋,而芜决稍积,久废其利,凡管所见,谓宜创立。”世祖许之。又修治马人陂,民获其利。在任四年,迁南谯王义宣司空中兵参军。随王诞镇襄阳,复为后军中兵,领义成太守。
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二十七年,卒官,时年四十七。
(选自《宋书·列传卷一百》)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B.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C.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D.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辟,是汉代公卿或州郡自行任用掾属的制度。东汉时地方长官有权直接辟用士人。
B.耆年,即高年、老年人,古时称六十岁为“耆”,六十岁以上可称为“耆年”。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职责之一是推行人伦教化。
D.太祖,古代开国之主、国家奠基者的特定谥号,是继承帝位的子孙对其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沈亮为官尽责,直言进谏。会稽太守孟顗在郡里不守法纪,沈亮检举弹劾他,因此被罢官。后沈亮因直言灾异现象而遭贬。
B.沈亮关注民生,妙策解困。三吴遭受水灾,民生疾苦,沈亮提出打击投机营利行为、建立互市等建议,都被刺史采纳、施行。
C.沈亮治政威严,心怀仁爱。在治理边蛮时,沈亮果断诛杀奸猾之徒,令村民畏服;他爱护百姓,馈赠老者,兴办学校,教化风气。
D.沈亮为官清廉,深受器重。他为官清正廉洁,才能出众,得到皇帝肯定,多次担任要职,太祖还多次赏赐给他一些贵重的物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土灾荒,民凋谷踊,富民蓄米,日成其价。(5分)

(2)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饵所资,尤宜禁断,以息游费。(5分)

10.A(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11.D(太祖,非谥号,是庙号。)
12.A(“遭贬”错,转任不一定是贬职。)
13.(1)东方发生灾荒,民生凋敝,粮价高涨,富人屯积粮食,粮价一天天上涨。(“凋”、“踊”、“成”各1分,句意2分。)
(2)酒不过是唇舌获得享受之物,却不是进食必备的东西,尤其应该禁止,杜绝不必要的费用。(“喉唇之利”、“餐饵所资”、“息游费”各1分,句意2分。)(喉唇之利:利,好处,指“得到享受”。餐饵所资:餐饵,进食,指“吃饱肚子”。息游费:息,停止,指“杜绝”;游费,指“不必要的费用”。三处须意译,大意正确即可。)
【参考译文】
沈亮,字道明,节操清廉,笃思好学,擅长写作。未成年时,本州便征召他担任从事一职。会稽太守孟顗在郡中不守法纪,沈亮检举弹劾他,而被罢免官职,又上书陈说天文地理的灾难异常现象,转任西曹主簿。当时三吴发生水灾,粮价昂贵,百姓饥饿。刺史彭城王刘义康吩咐部属献计献策,解决百姓的疾苦,沈亮献策说:“东边三吴发生灾荒,民生凋敝,粮价高涨,富人屯积粮食,粮价一天天上涨。朝廷应该命令下属,查明贫富的虚实情况,命令广有积蓄的富户,允许他们留下一年的储粮,其余粮食都要卖出来,从而稳定粮食价格,这是可推行于千百年间的好方法,暂时适宜用于这一个时期。另外,因为淮河流域今年丰收,城镇富裕,土地肥沃,麦子已经丰收,粟米也将成熟,可以分出一部分抵税,在互市交换,凡是三吴的饥民,就借贷给他们钱财,让强壮劳力转运粮食,来赡养年老衰弱的人(帮助渡过难关)。酒只是喝着舒服(酒不过是唇舌的享受之物),但并非必须进食的东西,尤其应该禁止,杜绝不必要的费用。”他的这些建议立即都被采纳实行。襄阳与边关相接,从江左建制以来,从未有皇子出镇此州。元嘉二十二年,世祖出外担任抚军将军、雍州刺史。因为老宛城近邻两关,与崤山陕县相隔很近,是襄阳北边的屏障,加上这一带内外都有强蛮之人,盘踞边疆之上。世祖任命沈亮担任南阳太守,加扬武将军。边区强蛮之人非常敬畏佩服沈亮,都积极缴纳赋税,有几个村的村民非常狡猾,沈亮将他们全部杀死。他又派遣官员巡视各县,对县中不能养活自己的孤寡衰病者,官府都免除他们的赋税并施以救济。他对年老者,每年都有馈赠。当时儒学兴盛,沈亮开办学校,收学生授课教化。郡内有个古时石堰,年久荒芜,沈亮上告高祖请加以修制,他说:“我看到本郡境内有旧石堰,那一带土地肥沃,确是一块宝地,但是荒废太久无人耕耘,我的意见,是应加以重新改造。”世祖同意了沈亮的建议。沈亮又修造马人陂,当地人民获得很大好处,他任期四年,升任南谯王刘义宣司空中兵参军。随王刘诞镇守襄阳时,沈亮再当后军中兵,兼任义成太守。沈亮做官清正廉洁,很受文帝称赞,赐给他车马玩具服装,前后无数。每有远方贡献稀奇器物,也赐一些给他,另外又赐给沈亮二千卷书籍。二十七年,在任上去世,当年四十七岁。
舒城中学仿真试卷2
(一)文官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江智渊,济阳考城人,湘州刺史夷弟子。父僧安,太子中庶子。智渊初为著作郎,江夏王义春太尉行参军,太子太傅主簿,随王诞后军参军。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及为随王诞佐,在襄阳,诞待之甚厚。时谘议参军谢庄、府主簿沈怀文并与智渊友善。怀文每称之曰:“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者,其江智渊乎!”元嘉末,除尚书库部郎。时高流官序,不为台郎,智渊门孤援寡,独有此选,意甚不说,固辞不肯拜。竞陵王诞复版为骠骑参军,转主簿,随府转司空主簿、记室参军,领南濮阳太守,迁从事中郎。诞将为逆,智渊悟其机,请假先反。诞事发,即除中书侍郎。智渊爱好文雅,词采清赡,世祖深相知待,恩礼冠朝。上燕私甚数,多命群臣五三人游集,智渊常为其首。同侣未及前,辄独蒙引进,智渊每以越众为惭,未尝有喜色。每从游幸,与群僚相随,见传诏驰来,知当呼己,耸动愧恧,形于容貌,论者以此多之。迁骁骑将军,尚书吏部郎。上每酣宴,辄诟辱群臣,并使自相嘲讦,以为欢笑。智渊素方退,渐不会旨。尝使以王僧朗嘲戏其子景文,智渊正色曰:“恐不宜有此戏。”上怒曰:“江僧安痴人,痴人自相惜。”智渊伏席流涕,由此恩宠大衰。出为新安王子鸾北中郎长史、南东海太守,加拜宁朔将军,行南徐州事。初,上宠姬宣贵妃殷氏卒,使群臣议谥,智渊上议曰“怀”。上以不尽嘉号,甚衔之。后车驾幸南山,乘马至殷氏墓,群臣皆骑从,上以马鞭指墓石柱谓智渊日:“此上不容有怀字!”智渊益惶惧。大明七年,以忧卒,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江智渊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
B.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
C.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
D.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太守”一职,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B. “游幸”泛指帝王或后妃出游;“华清官”,是唐代帝王游幸的别宫,杜牧曾作《过华清官绝句》寄以讽喻。
C. “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D. 古时说“死”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江智渊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江智渊聪明机智。刘诞要叛乱之前,江智渊看出他的阴谋,请假预先离开了他;刘诞叛乱事发后,江智渊被朝廷任命为中书侍郎。
B. 江智渊门孤援寡。朝廷贵官中又没什么人引荐江智渊,所以只是被授予担任尚书库部郎这样的官职,他很不高兴,因而决不拜谢。
C. 江智渊才华出众。他爱好文学,文章词采清新丰富;得到皇帝赏识,参加皇上私宴,他总是大臣中最突出的。
D. 江智渊刚直不阿。皇帝曾经命江智渊拿王僧朗来嘲笑戏弄王僧朗的儿子王景文,智渊严肃地拒绝了,世祖骂江智渊父子都是痴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侣未及前,辄独蒙引进,智渊每以越众为惭,未尝有喜色。

(2)见传诏驰来,知当呼己,耸动愧恧,形于容貌,论者以此多之。
10. B【画线句子,“有盛名”“有清誉”结构相同,其后皆应断开,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两项,“父子并贵达”是说与江夷父子都显贵发达,而“智渊父少无名问”是说江智渊的父亲年轻时没有什么名气,两句内容相对,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答案为B项。】
11. C 【C项,“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不正确,应为“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故选C项。】
12. B【B项,“因而决不拜谢”错,原文为“固辞不肯拜”,意为“坚决拒绝,不肯接受官职”。故选B项。】
13. (1)同来的人还没有近前,他总是单独受到召见(被召见),江智渊常常因为超越众人感到惭愧,从没有得意的神色。
(2)看到皇帝的诏书传来,就知道定是召见自己,不安与惭愧都表现在脸上,世人(评论的人)因此称赞他。
【(1)“同侣”,同来的人;“前”,近前;“辄”,总是;“蒙”,蒙受,受到;“引进”,带领入内,引申为“召见”;“越众”,超过众人;“以……为惭”,把……当作惭愧的事情,或意译为:因为……感到惭愧。(2)“当”,应当,一定;“耸动”,不安;“愧恧”,惭愧;“形”,表现;“于”,介词,在;“容貌”,脸;“以”。因;“多”,称赞;“之”,代词,他。】
参考译文
江智渊,济阳考城人,湘州刺史江夷的侄子。父亲僧安任太子中庶子。江智渊始任著作郎、江夏王刘义恭的太尉行参军、太子太傅主簿、随王刘诞的后军参军。伯父江夷有非常好的名声,江夷的儿子江湛又有美好的名声,父子都显贵发达。而江智渊的父亲年轻时没有什么名气,江湛就对江智渊不太尊重,江智渊常常因此而怨恨,不是节日不到江湛家去。他在随王刘诞门下任职后,住在襄阳,刘诞十分看重他。当时咨议参军谢庄、府主簿沈怀文都和智渊亲近和睦。怀文常称赞江智渊:“人应当有的都有,不应有的都没有,这就是江智渊啊!”元嘉末年他任尚书库部郎。当时出身名门的人不做台郎这类官,江智渊门户衰傲,朝廷贵官中又没有什么人引荐,竟然被选投这样的官职,内心很不高兴,坚决拒绝,不肯接受官职。竟陵王刘诞又征召他任骑将軍,转任主簿,随府转任司空主簿、记室参军,兼任南濮阳太守,调任从事中郎。刘诞要叛逆之前,江智渊看出他的阴谋请假预先离开了他。刘诞叛乱事发后,他就被朝廷任命为中书侍郎。江智渊爱好文学,文章词采清新丰富,世祖非常信任赏识他,对他的恩遇超出他人之上。世祖经常举行私人宴会,总是让三五个大臣跟随,智渊总是其中最突出的。同来的人还没有近前,他总是单独受到召见(被召见),江智渊常常因为超越众人而感到惭愧,从没有得意的神色。他每次和诸大臣一起跟随皇帝游玩,看到皇帝的诏书迅速传来,就知道定是召见自己,不安与惭愧〔恧:读nǚ,惭愧)都表现在脸上,世人因此称赞他。江智渊调任骁骑将军、尚书吏部郎。皇帝每次纵情饮宴,就要贲骂凌辱群臣,并且命他们自己互相嘲笑攻击,把这当作娱乐游戏。江智渊一向端正谦让(方:端正退:谦让),渐渐不迎合皇帝的心意。皇帝曾经命他拿王僧朗来嘲笑戏弄王僧朗的儿子王景文,智渊严肃地说“恐怕不应这样戏弄取乐。”世祖恼怒地说:你的老子江僧安是痴人,同是痂人的儿子当然会互相怜爱。”江智渊听了这话)不禁伏在坐席上流泪,从此皇帝对他的恩宠大大减退。他出朝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北中即长史、南东海太守,加拜宁朔将军,管理南徐州事务。当初世祖的爱妃殷氏死了,让群臣商议谥号,智渊提出谥“怀”。皇帝认为这不够美谥,心中记恨着这事。后来皇帝驾幸南山,乘马到殷氏墓地,群臣皆骑马随后,皇帝用马鞭指着墓地石柱对江智渊说:“这上面不许有‘怀’字!”江智渊愈发惶惑恐惧。大明七年,江智渊因为忧虑而死,时年四十六岁。


舒中高三仿真卷语文 第5页 (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