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有多少名观众
教材第33~34页的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估计大数的策略与方法,能借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的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发展数感。
2.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思路与具体方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
重点: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的估计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课件、黄豆、报纸。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体育场图片。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看到它后,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师: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的排列情况,独立思考,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2.小组讨论,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1)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与估算结果。
(2)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四周的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3)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估计方法。
师:体育场占地面积大,看台座位数量多,从整个体育场来估计座位数不方便操作,可以先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数。
①课件出示其中一个看台的情境图(教材第33页),大约有多少名观众?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1:把上面一个看台平均分成6份,其中一份有4排,每排7人,有28人,那么这个看台大约有观众28×6=168(名)。
生2:根据看台的排数进行估计,1排约20人,共有8排,20×8=160(名)。
生3:也可以把看台平均分成3份,每份约有60名,共180名。
②估算整个体育场的观众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观众数大致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有多少名观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每个看台有:28×6=168(名)
共有看台:28个
估计有观众:168×28≈170×30=5100(名)
……
设计意图: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方法,尽量与实际相近。
(4)小结。
估计具体事物的数量时,可以把它分成相同的几部分,先估计出一部分的数量,再估计出总数;也可以列出乘法算式,估计出乘法算式的积来估计具体事物的数量。一般情况下,估计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计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设计意图:明确估计的原则,总结方法。
3.课堂活动。
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5题。
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画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要注意估计的版面中有图或某些字很大的情况。
1.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2题。
3.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3题。
4.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4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有多少名观众
28×6=168(名)
168≈170 28≈30
170×30=5100(名)
本节课在出示情境图后,我就直接切入主题:“请估计出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你有什么办法?”本环节旨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而学生却对于如何估算表示出困惑。因此我结合教材中淘气和笑笑的讨论,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发现估算的策略。从估计整个体育场缩小到先估计一个看台的人数,在估计看台的观众人数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始逐步启动,纷纷提出多种方法,例如,可以分为3部分,或每排取整十数再乘排数等等。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慢慢感受到估算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若干个大致相等的几份,用每份数乘份数就能估算出整体的数量,这也就是“以小估大”。紧接着估计出一个看台的人数后,引导学生再估算出整个体育场的人数,并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学生各自表达出自己的估算方法,体现出估算的多样化,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乘法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也让我认识到了,本班学生的估算意识还比较薄弱,可能是由于之前的计算都是精算,导致学生在估算的意识上较为缺乏。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计算教学中,还得适当地引导学生多进行估算,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