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加法结合律
教材第52~53页的内容。
1.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投影出示教材第52页主题图中的两组算式:
(4+8)+6 4+(8+6)
=12+6 =4+14
=18 =18
(19+62)+38 9+(62+38)
=81+38 =19+100
=119 =119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主题图中的式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4+8)+6=4+(8+6)
(19+62)+38=19+(62+38)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写一组这样的算式。指名学生板演。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仿照教材主题图也写出了一组这样的算式,但为什么算式间会有这样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种加法运算定律,叫作加法结合律。
1.观察概括。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生1:每组中都是相同的三个加数连加,都有小括号。
生2:每个算式加上小括号后,就改变了运算顺序,可以是前两个加数先相加,再加第三个加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加数先相加,再加第一个加数。
生3:不论是先算前两个数相加或先算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结果都不变。
师:如果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独立思考,试写,然后小组内交流,统一答案,汇报。
板书:(a+b)+c=a+(b+c)
2.举例巩固。
师:你能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自由思考,自编题,自解答后,集体汇报,全班订正。(多人说)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一节课明确了学习要领,即观察、猜想、举例、验证、概括、应用,相信运用在本节课就会使知识点的学习得心应手,学生会自然流畅地步入到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这一环节,然后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明确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在举例中,如果学生觉得吃力,教师可以先试举一个,再让学生仿举。
3.活用定律。
师:学习加法结合律,可以给我们的计算带来哪些便利呢?
出示:57+288+43
师:请同学们做题前,先仔细观察数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57加上43正好等于100。
师:那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可不可以先算57+43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生1:我根据加法交换律,可以把288和43交换位置,就可以先算57+43了。
生2:我们还可以把57和288的位置交换,再用小括号把57和43括起来,我这样做是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总结简算方法:同学们说得真好!的确,我们在做像这种连加的题时,一定要先观察,看看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整百数,就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改变它们的运算顺序,这样就使计算更加简便了。
这道题有两种简便方法,请同学们先试做,再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引出一道简算题,在教师启发下,督促学生认真观察,观察加数间的特点,即能否凑成整十、整百数,再将所学到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运用其中。将知识系统化,深入化,要让学生明白,无论学习哪种运算定律,都是为计算服务的,要帮助学生建立今后做题前要先观察,运用合理的运算定律去解决的思维意识。
1.教材第53页练一练第2题。
2.教材第53页练一练第3题。
3.教材第53页练一练第4题。
1.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在应用这部分知识时有哪些需要提示大家的?
加法结合律
(4+8)+6=4+(8+6)
(19+62)+38=19+(62+38)
57+288+43=(57+43)+288
或57+288+43=288+(57+43)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