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去图书馆
教材第61~62页的内容。
1.能根据路线图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体会方向与距离对确定路线的重要作用。
2.在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的探索与应用中,体会方向与位置知识的价值。
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准观测点,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对物体位置的准确描述。
教材中的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及实物投影仪。
投影出示教材第61页主题图。
让学生先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来描述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导入新课:同学们能用已经掌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描述这些地方彼此间的位置真好,但是不是只知道方向就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呢?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方向与位置。
1.观察并探索。
(1)观察上面的路线图,想一想,笑笑从家去图书馆,怎样说清楚她要走的路线?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不难想到书中的三个结论甚至更多答案。
(2)引发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知道图书馆在笑笑家的哪个位置,至少要知道几个条件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深入的探究。
教师投影出示探究活动的具体要求:
①你可以动手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
②小组讨论并思考:从笑笑家去图书馆,可以怎样走?怎样用语言描述她要走的路线?
(3)学生小组学习后,有序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互相补充质疑。在画一画中发现,只知道方向或距离其中一个是无法确定其具体位置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相应地点的具体位置。
2.亲自实践。
(1)同学们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总结出要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必须要知道方向和距离。那你能否结合同学说的行走路线,自己动手画一画笑笑家到图书馆的路线图。(让学生结合同学说的独自绘画路线图)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鼓励学生边听行走路线边绘制路线图。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说边画路线,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将知识通过亲身实践展现出来,巩固知识点,加深印象。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如果反过来从图书馆到笑笑家,该怎样走呢?请同学们描述笑笑的行走路线。
找3~5个学生进行描述。
3.借助质疑,深入研究。
(1)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同样是笑笑家到图书馆的路线,为什么这次描述的路线方向和刚才笑笑从家去图书馆的路线方向不一样呢?
(2)学生回答。
(3)对,出发点不同,也就是观测点不同。
(4)教师及时指出:所以我们在描述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时,一定要说清它所在的观测点,观测点不同,就导致所看到的方向都不同。那距离相同吗?
学生不难答出只是方向改变,两者间的距离并未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将知识再次深入化,让学生在明白距离和方向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基础上,再次强调观测点的重要性。若没有说明观测点,会让对方很糊涂,此环节使知识更加明朗,让学生学得透彻,学得明白。
4.归纳概括。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一说,该怎样描述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在描述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刚才所研究学习的内容。
教师小结:在生活中,很多问题不是我们单一的知道一个条件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借助观察,借助分析,把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概述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观念,让学生们知道,知识间是有衔接有共性的。只有踏踏实实地学好数学中的每个知识点,并在平时多观察,多质疑,多分析,多运用,相信就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1.教材第62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62页练一练第2题。
3.教材第62页练一练第3题。
1.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在生活中应用这部分知识时有哪些需要提示大家注意的?
去图书馆
观测点 方向 距离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材不过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节课把本课知识融入到整个位置与方向这个范围当中,因为学生已经认识了八个方向,于是整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