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能通过吗
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
1.结合“能通过吗”的具体情境,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2.知道1角=0.1元,1分米=0.1米。
3.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材中的情境图制成的课件;每组10枚1角硬币。
师:周末,笑笑和淘气他们班的同学们要一起去公园游玩。他们要准备一些食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食物花了多少钱吧!(出示课件)
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这些食物的价钱?
生:0.5元,4.7元,2.5元,1.66元。
师:看,他们带着这些美食上路了!路上他们看到了一辆大卡车准备过限高门(出示图片:卡车遇到了限高门),他们很好奇这辆车是否可以通过?让我们来帮他们解决烦恼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欲望,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1.3.25米有多高?3.50米呢?想一想,说一说。
(1)出示主题图,观察并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出示数学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图中的大卡车车身高3.25米,道路中的限高门高3.50米。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直接类推出3.25米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
(3)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说清楚思考过程,对于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预设:
生1:3.25元是3元2角5分,所以3.25米就应该是3米2分米5厘米。
生2:3.50米也就是3.5米,3.5米就应该是3米5分米。3米5分米比3米2分米5厘米高,所以大卡车能通过栏杆。
(4)教师再出示两个小数,如2.44米、10.04米,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小数分别表示几米几分米几厘米。
设计意图:此处选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初步建立米、分米、厘米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2.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看一看,读一读。
师: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遇到的小数。
出示课件中的第二部分的情境图,看一看,读一读。
预设:
生1:我知道了一盘瘦肉馅的价格是7.9元。
生2:我知道了小男孩50米跑的成绩是7.98秒。
生3:我知道了小男孩的身高是1.41米。
生4:我从图中看出小女孩的体温是38.2 ℃,这个小女孩发烧了!
3.摆一摆,说一说。(小组活动)
(1)摆出一个1角硬币,说一说是几角,用元作单位是多少元。
(2)摆出两个硬币,说说是几个1角,是几个0.1元,是几元。
(3)如果一直摆到9个硬币,每摆一次,都要让学生小组内像摆两个硬币那样说一说。
(4)重点说一说摆10个硬币,即10个1角就是10个0.1元,就是1元,初步感受一位小数表示的钱数是由几个0.1元组成的。
(5)在1米长的尺子上找到1分米,说一说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然后找到2分米,说说是几个1分米,是几个0.1米,是几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互相交流的学习形式,知道“几点几米”的长度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知道1角=0.1元,1分米=0.1米。借助元与角之间和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一练第3题。
同学们,谈谈今天都有什么收获。
能通过吗
1角=0.1元
1分米=0.1米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借助“元、角、分”认识小数的基础上,发展到米、分米和厘米与小数的关系,以及生活中的小数,如用小数表示温度、体重、时间等。通过拓展小数的适用范围,使学生对小数有一个更广泛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生活化”这个特点,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课堂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