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五单元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新知导入
“古来圣贤皆寂寞”。苏东坡是孤独的,他一再地被贬职,人生抱负难以实现,心里不是不凄凉的,他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渗透着怎样深刻的悲哀。
陶渊明是孤独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安于田园生活的恬淡的背后,是做不到官场尔虞我诈虚假逢迎、无法实现为官济世的理想的苍凉与无奈。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今天再认识一位孤独之人----陈子昂。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作家作品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作家作品
【代表作】
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等。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进谏,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被贬斥。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知识链接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知识链接
诗歌发展简史
一、先秦诗歌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屈原《离骚》。
二、秦汉诗歌
乐府、汉乐府诗。
知识链接
诗歌发展简史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体、永嘉体、永明体等;
2.陶渊明田园诗。
四、唐代诗歌
1.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盛唐“边塞诗派”、“田园诗派”、大李杜等;
3.中唐与晚唐白居易、小李杜等。
知识链接
诗歌发展简史
五、宋代诗词
1.北宋著名词作家苏轼、王安石、柳永等;
2.南宋著名词作家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
3.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苏东坡等。
六、元曲、杂剧
1.元散曲大家马致远;
2.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
七、明清诗歌
纳兰性德、袁枚、高启、顾炎武等。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
chuàng
怆
涕
tì
读准节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悲伤的样子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眼泪
解释词语
想到
向前看
求贤若渴的古代贤主
未来的旷世明君
翻译诗歌
(在幽州台上)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明国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读懂诗意
1、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时间角度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读懂诗意
2、无古人、来着之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读懂诗意
3、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
读懂诗意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下。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4、《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于是流下了眼泪。
读懂诗意
读懂情感
5、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写法探究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合作探究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主题探究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课堂练习
①表明诗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诗句是:
②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愁苦心情的诗句是:
1、根据提示填空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课堂练习
C
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识才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的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解析] C 诗人“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怀才不遇的经历和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课堂练习
D
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前两句写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诗人不由感慨自己生不逢时。
B. 后两句写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其中“悠悠”一词营造了苍茫寥远的意境。
C. 这首诗在句式上,长短参错。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前两句比较急促,后两句比较舒畅。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D. 诗人在这首短诗中,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D 【解析】这首诗直抒胸臆,语言奔放而有感染力。D项中“含蓄”赏析有误。
拓展提高
千金市马骨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3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3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了500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国君非常生气:“我所要的是活马,怎么能把死马弄回来而且还用了五百两黄金呢?”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很快就有人把千里马给你牵来。”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
千金市马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中郭隗与燕昭王的一段对话,郭隗借用一则耗费千金只买来一副马骨的典故向燕昭王说明,若想天下贤才云集而来,首先应当显示出求贤若渴的态度。
拓展提高
课堂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登幽州台歌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
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
孤独
生之短促
怀才不遇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请用“我看到了一个 的陈子昂”句式说话
示例:我看到了一个壮志难酬的陈子昂。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