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的减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一年级上册)》45~46 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8、9的减法。初步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8、9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8、9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展板;学具:小棒、方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铺垫。
师:你会填吗?(见图1)
2.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发现了水帘洞外有很多小猴子,聪明的同学们利用我们学习的加法知识一下就算出了小猴子的总只数,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再一次来到水帘洞看一看。
调皮的小猴子又在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情境图。(见图2)
3.学生找出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看图中的小猴有什么变化,并提出问题。
预设1:还剩几只小猴子?
预设2:一共有9朵花,红花有5朵,黄花有几朵?
预设3:一共有9朵花,黄花有4朵,红花有几朵?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直观而又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二、小组合作,自主交流
(一)课件出示探究提示
探究提示:
1.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你用什么办法计算出得数的?能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吗?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提示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潜能,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同时,学生对8的减法的尝试计算,有利于他们再现已有的计算经验,寻找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操作悟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活动。
2.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解决“还剩几只小猴子”的问题
师: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8-3=
追问: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预设:从一个数里面去掉几,要用减法。
师:你们是怎样解决这道算式的?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1.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预设1:摆小棒。摆8根小棒,拿走5根,还剩3根。得出8-5=3.
预设2:摆方块。摆8个方块,拿走5个,还剩3个。得出8-5=3.
预设3:数手指。先出8根手指,放下5根,还剩3根。得出得出8-5=3.
预设4:数的组成。8可以分成5和3,8-5=3.
预设5:利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因为5+3=8,所以8-5=3.
(学生的方法很多,可能会用数数的方法,也可能想到组成,可能用到调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思想,还可能想到利用加法来算减法。总之,要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
课件出示:摆一摆。(见图3)
【设计意图】算法多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确学习任务,促使学生思考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交流中分析、比较不同算法的特点。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师:比较一下以上的几种算法,哪种方法算起来更快、更方便?学生思考、比较,谈想法。
允许个别同学使用直观操作法,但后续学习中要提高要求。
教师小结:10以内数的组成大家已经掌握得比较熟练了,所以利用数的组成算10以内数的加法,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建议大家使用这种算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对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交流,感受不同算法的特点和优劣,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达到举一反三,从而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二)发掘计算的方法
老师点拨,激发学生归纳加减法间关系的欲望。
1.想一想:5+3=(??)? 3+5=(??)? 8-3=(?? )? 8-5=(?? )
2.你还能写出8减几的减法算式吗?算一算吧!
【设计意图】创造空间,将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和恰当运用数学知识相结合。这种梯形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三)解决“一共有9朵花,红花有5朵,黄花有几朵”和“一共有9朵花,黄花有4朵,红花有几朵”的问题
1.学生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随机课件展示(见图4):
9-5=4 9-4=5
2.引导学生写出9减几的减法算式,通过想加法算减法进一步明确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有意识地将问题寓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易于学生提出具体问题,对知识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同时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算法,发展思维。巩固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8减几和9减几的减法算式,知道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通过想加法就能很快地计算出减法的结果。老师希望同学们多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数学计算交上好朋友,正确快速地计算出得数,比一比谁最棒,好吗?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看图写算式。(见图5)
学生独立完成,看懂图意,同桌互相交流做法后集体订正,指名说想法。
2. 一图四式。(见图6)
通过看足球图编故事,明确加减计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接着出示:
引导学生分析四道算式的意义,让学生透彻理解四个算式的由来。紧接着出示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进一步明确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借助直观图示。(见图7)
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总结8减几的算式和9减几的算式,理解并运用8、9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直接写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明自己的计算方法。(见图8)
5.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在解决“还剩几个萝卜”和“还剩几只兔子”的问题中,掌握减法的计算方法。听《八戒吃瓜》的情境故事,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自然而然地明确减法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6.拓展题。
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并分析比多比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在计算企鹅只数的问题中,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加强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与巩固。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设计层次清晰,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并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从而产生新的问题,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孕伏。
7.全课总结,回顾梳理。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我学会了怎样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追问:怎样算最快?)
预设2:我学会了用加法或减法解决问题。(追问:什么情况用加法解决问题?什么情况用减法解决问题?)
预设3:我学会了看图写算式。(追问:一图可以写出几道算式?)
预设4:我学会了与小组同学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知识”、“合作”、“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