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将相和 课件+素材(2课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将相和 课件+素材(2课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1 19:17:14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第 一 课时连环画将相如京剧将相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识的文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人物吧!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所创作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虹、和璧、和璞,相传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做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你知道和氏璧是一块怎样的玉璧吗?1. 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强、划、相”,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 练习圈划关键词句,提高默读的速度。(重点)
3. 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难点)学习目标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宰 和氏 大 相如 迫 允 归 洁 推相臣强诺御 nuò huà lián dǐ yù cí缶廉蔺辞辱璧划抵 rǔ fǒu qīng páo zuì卿罪袍 xiàng bì chén lìn qiáng 首相相貌xiàng相 宰相璧玉璧人 bì璧和氏璧 臣仆臣愿前往chén臣 大臣马蔺蔺舌 lìn蔺蔺相如 强逼差强人意qiáng强 强迫诺言唯唯诺诺 nuò诺允诺 划分出谋划策 huà划 划归清廉物美价廉 lián廉 廉洁抵达资不抵债 dǐ抵 抵御防御以书为御 yù御抵御 告辞义不容辞cí辞 推辞羞辱不辱使命rǔ辱 侮辱鼓缶击缶唱歌fǒu缶 击缶公卿三公九卿qīng卿 上卿袍子割须弃袍páo袍 战袍罪人滔天之罪 zuì罪 犯罪划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1.现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文中指蔺相如派人把和氏璧完
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
2.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
3.现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
4.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
5.指极珍贵的东西,文中指“和氏璧”是稀有的宝玉。( )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无价之宝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召臣议宫献诺典抄怯拒荆罪 召集书写指导:刀字横要长、折要短,一撇稍长、上边不出头,口字要扁。召zhào结构:上下组词:号召 召之即来造句:我马上召集小组成员开会。 音序:Z 部首:口大臣 书写指导:笔画从上到下依次来写,最后写左边的竖折,里边扁框朝左。臣chén结构:独体字组词:臣仆 臣愿前往造句:大臣们正在商议对策。 音序:C 部首:臣商议书写指导:义字点在上方、要小,撇起笔稍高、和捺在中间位置交叉,捺要长。议yì结构:左右组词:会议 无可非议造句:老师们正在商议对小明的处理意见。 音序:Y 部首:讠皇宫 书写指导:宀的横要长,上边的口字窄小、居中,下边的口字扁宽。宫gōng结构:上下组词:宫廷 大闹天宫造句:妈妈把客厅装修得跟皇宫
一样,真漂亮!音序:G 部首:宀献上书写指导:南字下框内点和撇要小、下边是两横一竖,犬字右上角有一点。献xiàn结构:左右组词:献给 借花献佛造句:教师节,同学们为老师献上
深深的祝福。 音序:X 部首:犬允诺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下边是右不是古字、一撇在横的靠左位置起笔、横上边要短。诺nuò结构:左右组词:诺言 唯唯诺诺造句:小明允诺的事到现在还没
有实现。 音序:N 部首:讠典礼书写指导:下框稍方正,中间两竖中右竖稍长,下边一长横封闭下框,末笔点稍重。典diǎn结构:上下组词:盛典 雍容典雅造句:我们学校举行了盛大的开
学典礼。 音序:D 部首:八抄小路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边小字竖不带钩,撇在右点的靠下位置起笔、要长。抄chāo结构:左右组词:抄近 东抄西袭造句:我每次都是抄小路去上学。 音序:C 部首:扌胆怯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土字下横要长,下边撇折起笔与上竖相接、末端有点、收笔要重。怯qiè结构:左右组词:怯弱 怯生生造句:小梅胆怯地走进老师办公室。 音序:Q 部首:忄拒绝 书写指导:扌窄长、下提由重渐轻,匚稍窄、下横稍长,里边左框要扁、居中。拒jù结构:左右组词:拒捕 来者不拒造句:我拒绝了小强送我的好意,
独自一人回到家。
音序:J 部首:扌负荆请罪书写指导:艹在开字上边,刂在右侧、竖钩要长,不要写成上下结构。荆jīng结构:左右组词:荆条 披荆斩棘造句:“负荆请罪”的故事对我们
太有教育意义了。 音序:J 部首:艹犯罪书写指导:上扁下高,罒框要扁、里边是两短竖,与四字写法不同,非字两边要匀称。罪 zuì结构:上下组词:罪人 滔天之罪造句:同学们千万不要干违法犯
罪的事。 音序:Z 部首:罒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课件37张PPT。第 二 课时学习目标1.练习圈划关键词句,提高默读的速度。(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特点。
3.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的方法,懂得团结协作的道理。(难点)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秦王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能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胆识过人小练笔: 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讨论交流: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次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蔺相如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毅然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照应上文大将军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威震朝野,连秦王都害怕他,不敢轻举妄动,在维护国家尊严上也有廉颇的功劳,这为下文写他对蔺相如不服气作了铺垫。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小练笔: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要让他下不了台!”这是将相不和的原因。不满、不服。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说出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廉颇: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想一想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感受团结协作的道理。讨论交流: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快读阅读:集中注意力、不回读;
带着问题,边读边想;
画关键词,加快阅读速度;
多加练习,提高阅读速度。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本课作者在具体事情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渑池会上,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简练有力,不容秦王有回旋的余地。表现出了蔺相如勇敢无畏、机智过人的特点。运用好语言描写:
1.要符合人物身份;
2.注意场合情境;
3.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4.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举例: 店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天晚了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官府限期叫猎户去捉。冈下路口都有榜文,教往来客人结伙成对趁午间过冈,其余时候不许过冈。单身客人一定要结伴才能过冈。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在我家歇了,等明日凑了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店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进来看官府的榜文。”武松道∶“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钱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唬我?”店家道∶“我是一片好心,你反当做恶意。你不相信我,请你自己走吧!”一面说一面摇着头,走进店里去了。(《景阳冈》)这段文字抓住店家与武松的对话描写,写出了店家的热心与武松的豪爽性格。练一练:你的老师很多!认真观察,选择其中一位运用语言描写写一段话,写出他的特点。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在这三个事例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请大家选取一个自己生活中与朋友相处的事例,写一段话,要表现出你和朋友各自的特点。主题延伸甘罗的爷爷是秦国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
“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甘罗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
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
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思考:1.甘罗是怎样帮助爷爷解决难题的?
2.甘罗是个怎样的孩子? 秦国和赵国交战,秦国军队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谈判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请楚王发兵救赵。
  平原君准备从自己的几千名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兼备的人一同前往。挑了19名,便再也挑不出来了。平原君正在为难的时候,忽然有一个门客走上前来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到楚国去谈判还缺一人,请君侯把我也算上吧!”
  平原君一看,说话的是毛遂,便问:“先生来我这里几年了?”“三年了。”毛遂回答道。毛遂自荐  “人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就好像锥子放在布袋里,那锥子尖马上就会显露出来。先生来了三年了,我从来没听说您有什么才能。先生还是留下吧。”
  毛遂马上说:“我今天就是请求把我放到布袋中呀。您若早把我放到布袋中,我早就脱颖而出了,不光是露出那么点儿锥子尖呢!请您今天就把我放到随行的人员中吧。”
  平原君考虑再三,最终答应了毛遂的请求。
  到了楚国,平原君向楚王提出联合抗秦的要求,但从早晨谈到中午,楚王仍没有答应。平原君的随从人员都在焦急地等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突然,毛遂用手按着佩剑把手,大步跨上宫殿的台阶。他对平原君说:“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能讲明白,现在快晌午了,为什么还没定下来?”
楚王见来人按着佩剑走上来,吃了一惊,忙问:“他是谁?”平原君回答说:“这位是我的门客。”楚王马上大声呵斥道:“还不快下去!我正与你的主人谈话,你来干什么?”毛遂手握剑柄,走近楚王说:“你耍什么威风!眼下你我只有几步距离,大王的性命就操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在此,你呵斥谁?”  楚王被毛遂的气势镇住了,一时不知所措。
  这时,毛遂放缓了语气,说:“当初商汤只有方圆七十里土地,统一了天下;周文王也不过方圆百里土地,最终做了帝王。现今楚国方圆五千里,军队上百万,这是称霸的优势啊!凭借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人能阻挡。”
  楚王连连点头。毛遂话锋一转,说:“可是,秦国的大将白起不过率领几万军队,与你们楚国交战,一战就占领了楚国的国都,再战就铲平了楚王的祖坟,连楚怀王都死在了秦国。这真是奇耻大辱、百代仇恨啊!我们赵国都替你们害羞,难道大王你不感到羞耻吗?”  楚王满脸通红,不知如何回答。毛遂一见,抓住时机说:“联合抗秦,实际上是为你们楚国报仇,并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赵国啊!”
  楚王被毛遂的话打动了,忙说:“先生说得对!我愿意尽全国之力与赵国共同抗秦。”
  楚、赵两国终于订立了盟约。毛遂的一席话,帮平原君顺利地完成了使命,最终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感慨地说:“毛先生的三寸之舌,比百万军队都管用啊!”思考: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你觉得毛遂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