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内容解析
本课围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展开,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打开外交局面,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此过程中,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外龙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些成就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通过学习周恩来在重要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作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广泛的积极的影响,认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通过学习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养成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习惯,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难点:为什么说“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学生学情分析
806班共43名学生,男生23名,女生20名整体历史感知能力较好,思维活跃,对学习历史兴趣浓厚。
教学策略分析:
创设情境,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图片展示和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体会历史,学习历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近代签订的《南京条约》等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图片中你得到哪些历史信息?得到什么结论?
强调:这是近代三大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的场景,体现了近代中国不平等、不独立、不自主的屈辱外交。
(二)明确目标:
找学生读学习目标
过渡:心中有了目标,行动就有方向,就让它们引领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三)合作探究:
前面我们说了旧中国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新中国成立后还实行这样的外交政策吗?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外交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开始进入第一版块:(一)一个政策-----开创局面:
外交政策:请大家阅读材料说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材料: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强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知识连接: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要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过渡: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外交形象彻底转变,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全新形象面对世界广交四海朋友。然而当时我们面临的外交环境并不乐观。
2、外交环境:
展示:当时世界上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对中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1)美国:(展示图片),问:从三幅图片中你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得出什么结论?
强调:第一幅图片是:1946年内战期间,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向中国运送武器;第二幅: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轰炸东北边境;第三幅: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结论:由此看出美国对中国的实行的外交政策是: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过渡:面对当时对中国十分不利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主动、走向世界、广交朋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3、建国一年的成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学生:阅读教材81、82页相关史事:说说在建国后的一年里,我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强调: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了同情和支持。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两国就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毛泽东并于1949年12月访问苏联,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两幅图片就是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的情景。中苏建立友好关系,为我国开创了良好的外交环境。与十几个国家(17个)建立外交关系。
过渡: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开创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呢?我们开始第二板块的学习:(二)一个原则-----成熟完善:
教师:一直以来,西藏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焦点,中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提出时间 1953年,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谈判的时候
提出者 周恩来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首次确认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影响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特征?(尊重、平等、和平)
教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目标。
巩固记忆:一分钟,看谁记得快。
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的外交事业迈出了新的一步,逐步走向成熟。在它的指导下,我国的外交事业又有怎样的新发展呢?下面我们进入第三板块:(三)一个方针-----影响深远:
过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的友好团结与合作。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万隆会议的召开。学习了本部分内容大家就会明白习总理为啥要亲自去参加万隆会议60周年的庆典活动。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万隆会议的背景、时间、地点是什么?会议的特点是什么?方针?意义?
强调:1.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2.方针:求同存异;总结:周总理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与会者的赞誉和折服,成功的扭转了局面,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阅读下列材料,讨论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之间显然是存在的。……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求同和团结。——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异”又指的是什么?
含义:异: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等不同同:遭遇相同:都曾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面临问题相同:都是为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目标相同:都是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
4.万隆精神:会议所表达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走近生活:想一下“求同存异”“万隆精神”在平常的生活中适用吗?它包含怎样的内涵?谈谈你的认识。
强调:“求同存异”实际上包含了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等方面的内涵。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发扬这种优良美德,与同学们友好相处。
过渡: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开拓了中国外交史上的新篇章。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的人是谁?(周总理)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展示了他外交家的风采和魅力。我们看第四板块。(四)一位伟人-----万代流传
短片,让我们共同欣赏周总理的外交风采,感受第一代外交家的魅力。
教师: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朽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敬仰,他的光辉形象和人格魅力,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楷模。
(四)课堂小结:
“六个一”: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一个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个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个会议-----万隆会议,一个方针-----求同存异,一种精神-----万隆精神,一位伟人-----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