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13 短文两篇 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13 短文两篇 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2 11:16:40

文档简介

13 短文两篇
谈 读 书
—培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你们知道哪些与书有关的名言名句呢?
1.理解文章思路,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方法的运用。(重点)
2.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
惯。(难点)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一、读准字音

怡( )情 统筹( ) 藻( )饰

狡黠( ) 诘( )难 要诀( )

蒸馏( ) 劝诫( ) 滞( )碍

吹毛求疵( ) 豁( )然贯通

咀嚼( )
味同嚼蜡( )

好读书( )
读好书( )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huò
jué
jiáo
hào
hǎo
听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理清思路 整体探究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分析课文 论证方法
1.文中提到的正确的读书目的是什么?
观点: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是用归纳法证明观点的,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谈读书》中的“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的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观点: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论证观点的。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启发或认识,谈一谈你
的看法。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
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得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的作用
对于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不求甚解
马南邨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1.理解文章思路,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方法的运用。(重点)
2.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 惯。(难点)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听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理清思路 整体探究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目标导学二: 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
“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
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
些例子?
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如何的?
树靶子—引出处—释新意—举例证—结上文(递进结构)。
?目标导学三:理解内容,探究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
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目标导学四:理解课文,掌握议论的方式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
谈一谈你的理解。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不求甚解
(1)摆出错误的论点,树靶子。
(2-4)引出提出正确的观点。
(5-6)举例论证自己所提出的观点。
(7-8)作对比反复证明所述观点。
(9)总结上文提出重要的须反复阅读。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