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生字识记
炫耀(xuàn) 尘垢(gòu )
胆怯(qiè ) 凤蝶(fèng)
曝晒(pù ) 携手(xié )
阴霾(mái ) 晕皱(zhòu)
初读感知
默读全诗,想想课文描写了雨过天晴后的哪些景物?
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讨论交流
在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后,你们发现了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细读感悟
为什么小路是凉爽而又温柔?从中体会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你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2、雨过天晴后,除了作者看到的景象外,你还能看到什么景象?
拓展交流
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下来。
课后作业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朗读感悟)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借助工具书或文本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炫耀、尘垢、胆怯、曝晒、阴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领悟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自然清新的画面,体会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一)欣赏视频《雨巷》。
教师:听着深情的朗读,舒缓的旋律,你们眼前出现了什么?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雨巷》是戴望舒赢得“雨巷”雅号的诗歌,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当时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是音节开了一个“新世纪”。每一首诗歌都富有音乐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看看作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板书课题: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那就带着你的问题,走进这首清新的小诗中,看看诗人在天晴了的时候,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了什么。
二、初读诗歌,捕捉直觉。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小组内四人依次读,在小组内正字音;
(2)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在在小组内能解决的解决,不能解决的到时在班上交流。
理解“炫耀、尘垢、胆怯、曝晒、阴霾、闲游、晕、皱”等词语。(方法:可以查字典,可以选用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3)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诗歌,学生评价。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过渡: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诗歌,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生动的感觉?
学生自由读全文,读后组织学生交流感受。
三、读通诗歌,强化感知。
1、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默读诗歌,想一想:诗人在初晴的小径中看到了什么?
2、选小节朗读。
(1)教师:读了诗歌,同学们对诗歌的优美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得,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小节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2)同桌互读。
(3)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夸)
教师小结:能得到别人的夸奖是一件快乐的事,其实真诚的夸奖别人也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用心体会,语文课上快乐多多。
四、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1、教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别人的朗读,一定对自己更有启发,取长补短。
2、自己诵读 。
3、同桌合作读。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配乐中呈现雨后乡间小径的几组自然风光、人物活动图)
教师:上节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与诗人携手走在田间小径,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回答。
过渡: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再次走进这幅美丽的画卷。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读,对雨后初晴,小径中自然清新的画面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诗想画,品味意境体验美。
预设交流: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想象画面,自读感悟。
(1)教师:自由轻声读诗歌的第一小节,画一画,圈一圈,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试着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随机点评,引导学生重点对下列词句有所感悟:
第一句:“炫耀”一词可以品出什么感觉来?
第二句:“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在想象中感受小白菊绽放时的情景,体会生命力呈现的精神姿态。
第三句:“闲游”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来读这句话(轻松自如、悠闲、闲逛)大家看,凤蝶抖去水珠,在木叶间翩翩飞,把自己羽翅一开一收,翻动着饰彩的智慧书页,好奇妙的想象,这种感觉,这种情景就是“闲游”啊!
(4)在有所感悟同时,反复引导学生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指导。
(5)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教师引发学生思考,诗人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拟人)
(6)教师小结:这个小节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散发着雨后的清新,展现着勃勃的生命力。你们再读这一小节,体会这种感觉。
2、发挥想象,充盈画面。
(1)配乐读,边读边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走在幽幽的小径,还会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拓展思维,通过语言描述来丰富画面
3、试着背诵。
(1)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个小节读出来。(学生试背)
(2)教师:我想了解,你们现在是怎样背诵这个小节的。(可能会有:一句一句背;找出重点词背;想象画面背;同桌提醒背。)
(3)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指名配乐背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过渡:雨后初晴景色怡人,情不自禁地和诗人一起携着手、赤着脚,任新泥欢乐地跑出脚趾间,涉过溪流,投入自然的怀抱!
2、学生用语言把心中呈现的画面用语言表述出来。教师随机对画面进行生动描述。
教师:在天晴了的时候,沐浴着轻风,伴着鸟儿的啼鸣,赤着脚,携着手,走在湿软的小路,任新泥欢快地从脚趾间跑出。田野里一片葱绿,花儿经过雨的洗涤显得格外的娇艳,新绿的草儿挺直了腰炫耀着自己的亮丽,晶莹的雨珠在叶片上滚动,“倏地”一下滑到了土层里,不见了。蝴蝶在阳光的普照下,打开五彩的翅膀,一张一翕,曼妙无比。自己多想变成舞动的精灵,振翅欲飞,去享受自然的那份亲近,多想舞动轻快的身姿,去播撒快乐……溪水欢畅、白云闲游……好惬意!
3、试着背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教师:雨后初晴,空气清新,漫步湿润的小路,神清气爽,一切显得那样明朗:溪中波光荡漾,涟漪扩散,林中树影婆娑,鸟儿嬉戏鸣唱,白云在碧空闲游……多美呀!我们一起读最后一个小节。(生齐读)
2、说说自己读后的感觉,看看你能从中读出多少东西来。
3、教师:诗人为我展现了一幅意境幽远的自然画卷,将我们的视觉一下子拉得很远,很远……
4、默读想象画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三、配乐朗读,练习背诵。
1、自由诵读整首小诗。
2、集体诵读。
3、试着背诵。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戴望舒带给我们的一幅意境深远的画,游历在清新的画卷中,领略万物释放生命的流光溢彩,徜徉在自然界里感受着一份自由与快乐。让我们携手也走进自然,享受自然的那份亲近与欢乐,感受生活的美好。生活中处处流溢美,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四、内外结合、回归整体。
拓展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歌、美文。
五、拓展练习,丰富积累。
1、小练笔:《在天晴了的时候》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小诗、散文、提倡图文并茂)
2、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也可以动手在“小本本”上画一画为这首诗描绘的画面,可以融入自己的想象。
3、推荐戴望舒的其他作品。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品词析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认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炫耀、尘垢、胆怯、曝者、阴霾”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洗染清新的画面,体会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拓展小练笔,学写一种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春的图片,师:看着这明媚的春光,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
2、师:春光明媚,正是我们出去走走的好时候,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向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自由介绍)
3、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读课题)
(设计意图:图片引入,从视觉效果机激发学生的兴致;学生自由介绍,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开来,使课堂充满自然气息。)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润过、凉爽、温柔、炫耀、尘垢、胆怯、绽透、饰彩、曝晒、阳光、涉过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指名读,想一想,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呢?(雨过天晴的时候,风景很美,告诉大家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走走)
(设计意图:自读、扫除生字词后再读、指名反馈朗读,不同层次的读中使学生熟悉文本,为理解文本、背诵文本奠定基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讲了什么内容,锻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本的能力。)
三、品词析句,欣赏美景。
1、轻轻读一读全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把这些景物圈起来。(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抓住主要景物的方法,拎出文本的骨骼,有助于学生更加有目的地、清晰地理解文本)
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
2、雨过天晴,一切都是新的,小路、小草、小白菊,还有凤蝶儿,这些都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啊!请默读诗歌,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样景物?为什么?
(设计意图:中心话题来引领学生自主读书,架设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1)默读,批注感受。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预设点:
△小路:凉爽又温柔。
师:走在这样凉爽而又温柔的小路上,呼吸着野外的新鲜空气,孩子们,你想说些什么呢?适时引导生生回应,引导学生体会着自己的想法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小草:新绿。
师:小草儿已没有了往日的尘垢,这时候看起来是这样的生机勃勃,听一听,小草在说些什么呢?指导朗读
△小白菊:不再胆怯,试试寒,试试暖,一瓣瓣地绽透。
在你的眼中,小白菊像什么?适时播放图片,启发学生想象,理解“绽透”。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凤蝶儿:自在闲游。
你看到一只怎样的蝴蝶?带着你的想象朗读课文。
3.美读诗歌的第一自然段。
4.雨过天晴,一切都是新的,除了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这些景物,你觉得还会有什么呢?(小蚂蚱、小蚂蚁、小花、小鸟、蝴蝶……)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向着学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打开,再以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由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世界向语言文字的并归,从而在这一放一收的过程中将文本所蕴含的精华渗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孩子们,你们的想象丰富极了,你们用最纯真的心灵写着属于自己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到小径中去走走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五、小结。
这一堂课,我们随着诗人戴望舒去欣赏了大自然,我们也用自己的想象让大自然更丰富起来,这个周末,孩子,你想去哪里呢?我们也来写一首《在天晴了时候》,然后在周末怀着快乐心情,出发!
第二课时
一、回顾文本,背诵课文。
1、齐读课文。
2、指名配乐朗读课文。
3、教师引背。
4、学生独立背诵课文。
5、师生合作配乐朗诵课文。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逐步达到熟读成诵,在优美的乐曲和愉快的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积累的成就感,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小练笔。
你会学着诗歌的样子,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吗?
(一)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瞧,
有的落在娇艳的花朵上,
在和花儿说着悄悄话呢;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勤劳可爱的小蚂蚁,
在泥路上来回穿梭,
亲昵地拥抱着,
快乐地问候着;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写后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相连,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有仿写的形式上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戴望舒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日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戴望舒
作者简介
戴望舒: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1、诗人在初晴的小径看到了什么?
2、作者在召唤我们去做什么?
初读感知
炫
xuàn
炫耀
垢
gòu
尘垢
怯
qiè
胆怯
凤
fèng
凤蝶
慧
huì
智慧
携
xié
携手
皱
zhòu
皱纹
曝
pù
曝晒
霾
mái
阴霾
生字学习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课文分析
开篇点题,作者以亲切、平和的话语,呼吁我们到郊外的小径上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向读者展示着雨后小径的清新,读起来使人倍感亲切。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使小白菊拥有了生命的力量,让她勇敢地抬头,一瓣瓣绽放。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一开一收的凤蝶儿的翅膀比喻成翻动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
作者再次向人们发出召唤——在天晴的时候,到小径去走走吧。
新阳推开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
这是作者放眼望去的感觉,我们在诗人笔下的大自然中徜徉,便也拥有了大自然般博大的情怀、浓浓的爱意。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
“赤着”“携着”“踏着”“涉过”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亲密地接触大自然,与大自然相处是多么快乐与惬意。
课文小结
这是一首生动、活波、情趣盎然的小诗,诗人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小径雨后的诱人情景,表达了诗人亲近自然,表达了诗人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被雨润过的泥路。
诗人在初晴的小路上看到了什么?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绽透花瓣的小白菊。
自在悠闲的凤蝶儿。
讨论交流
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下来。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