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革命家。代表作品有:《女神》、《武则天》、《天上的街市》等。
在作者的眼中,鹭鸶是什么?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朗读1-5自然段,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想想是什么原因?把具体写白鹭精巧的语句划下来。
1、作者是怎样描写鹭鸶的外观的?
2、白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白鹭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6—8自然段,看看你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
鹭鸶钓鱼图 鹭鸶远望图 鹭鸶低飞图
作者写鹭鸶“钓鱼”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如果你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白鹭又是怎样的?你认为它是在嘹望吗?
大家想象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白鹭是一种什么感觉?
绝句
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教学设计(赏画品句)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描景状物的能力,或用其他种形式(语言表述、写作、绘画等)表达对抒情散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鹭鸶》(杜牧):“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2、激趣:“这首诗还是个谜语,写的是一种我国南方的水鸟,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鹭鸶的美丽图片,同时板书课题:鹭鸶,并带领学生一起写。
4、课文导入:白鹭既平凡,又不平凡。白鹭入诗,古就有之。除了杜牧写的,杜甫也写过,记得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实,何止是古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白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鹭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在作者的眼中,鹭鸶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划下来。
2、课文朗读结束后,教师总结: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什么?——“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
三、检查自学课文情况。
1、 出示生词卡片,朗读,识记。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问题。
四、再读课文。
1、简要介绍课文的作者郭沫若及他的作品。
2、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
3、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设疑导入。
1、全体学生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提问:课文为什么说白鹭时一首诗呢?
3、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二、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1、 请学生回答:“精巧”是什么意思?
2、点名朗读1-5自然段,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想想是什么原因?把具体写白鹭精巧的语句划下来。
3、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4、品读句子“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作者是怎样描写鹭鸶的外观的?
(2)白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白鹭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5、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是诗就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三、品味“文中画”,体会“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6—8自然段,看看你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请你给看到的画面起名,该用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3、教师请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地方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
4、品味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讲解的重点。
(1)鹭鸶钓鱼图。
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拟人化。
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
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2)鹭鸶远望图。
引导学生理解: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白鹭又是怎样的?
你认为它是在嘹望吗?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鹭鸶低飞图。
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白鹭是一种什么感觉?
5、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自由读读第9自然段,想想自己想说些什么?
(1)自由朗读体会。
(2)指名汇报。
6、总结升华:齐读最后一段体会:“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四、深化拓展。
介绍有关白鹭的古诗:杜牧的《鹭鸶》、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等。
板书:
精巧 适宜(颜色、身段)
白鹭 诗 鹭鸶钓鱼图
韵味无穷 鹭鸶远望图
鹭鸶低飞图
《动物二章》基础练习
一、填空。
1、看拼音,写词语。
lú cí( ) chuán xián( ) hóu náng( ) zhú gāo( )
lù sī( ) báihè( ) suō máo( ) wàng shào( )
2、比一比,再组词。
喉( ) 稍( ) 舷( ) 狠( )
候( ) 哨( ) 弦( ) 垠( )
3、补充词语。
( )的湖面 ( )的波纹 ( )的水痕
( )的稻田 ( )的蓑毛 ( )的长喙
4、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缩写: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写:鹭鸶是一首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两句话改成一句话:湖面上有一只小船。有一个渔人坐在船上悠然地吸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____的蓑毛,那全身的_____,那铁色的______,那_____的脚,增之一分则_____,_____则嫌短,______之一忽则_____,____之一忽则_____。
(2)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_____水面,_____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_____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______出来,又把它______水里。
6、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鹭鸶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
(1)这段话在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为这幅画起一个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这句话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鸬鹚 船舷 喉囊 竹篙 鹭鸶 白鹤 蓑毛
2、咽喉 稍微 船舷 凶狠
等候 吹哨 琴弦 无垠
3、平静 粼粼 闪闪 金黄 雪白 铁色
4、(1)鸬鹚站在船舷上。
(2)雪白的鹭鸶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3)湖面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一个渔人在悠然地吸烟。
5、略
6、(1)鹭鸶钓鱼图
(2)比喻、拟人
(3)略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拟人、比喻、排比。
例:拟人:雨像一个不失风度的鼓手,翩然而去。
比喻:大山像受过洗礼的新生婴儿。
排比:像眼睛;像星星;像珍珠。
(2)雨后山间的彩虹。
(3)欢畅喜悦的心情。
(4)翩然:形象动作轻松的样子。
绚丽:灿烂美丽。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鸬 鹚
郑振铎
郑振铎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和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代表作品有《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等。
鸬鹚是一种水鸟,羽毛灰黑色,有绿色光泽,嘴扁而长,上嘴的尖端有钩。能游泳,善于捕鱼,喉下的皮肤扩大成囊状,捕到的鱼就放在喉囊内。这种鸟也叫鱼鹰,我国南方地区饲养它来帮助捕鱼。
夕阳 挑拣 波纹
船舷 一抹 又窄又长
柔光 喉囊 一望无垠
抛鱼 波痕 波光粼粼
作者为大家展示了几幅什么样的图画?
恬静、优美渔人休憩图。
活跃、欢腾的捕鱼图。
具有国画色彩的渔舟唱晚图。
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自己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好美的水乡风景,作者是怎么写的?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画一画,圈一圈,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美在哪儿?重点品味“悠然”。
默读(2—4)自然段,看看渔人的哪个动作,让水平如镜的湖面发生了变化?
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一抹,小湖不再平静了,而是一派欢腾的景象。
这轻轻地、小心翼翼地一抹,一个细微的动作,饱含了渔人对鸬鹚的多少体贴啊!这熟练地、洒脱地一抹,为我们展现了多么丰富的水乡生活啊!这挥洒自如地一抹,是无声的命令;这潇洒熟练的一抹,又是无声的指挥,这一抹,抹出了什么呢?
从湖面、鸬鹚、渔人三个方面考虑。
默读(5—7)自然段,思考:捕鱼后的静是一种怎么样的静?此刻湖面的静和捕鱼前是不是一样?
鹭鸶
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革命家。代表作品有:《女神》、《武则天》、《天上的街市》等。
鹭鸶具有长嘴、长颈、长脚的外型,羽色有白色、褐色、灰蓝色等。在繁殖期时,会在在头、胸、背等部位出现丝状饰羽,繁殖期过后逐渐消失。飞行时长颈会缩成S形、长腿会伸出尾后、振翅缓慢,是野外鹭科鸟类的辨识特征。鹭鸶也是文学作品和中国画的主题之一。
白鹤 镜匣 望哨
嗜好 恩惠 铿锵
镶嵌 蓑毛 长喙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鹭鸶是一首_____的诗。
鹭鸶的外形特点:色素_____,身段____,一切都很________。
鹭鸶不同情态的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说明鹭鸶的色素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
自由读(6—8)自然段,思考作者描写了那些画面?从画面中能感受到什么?
钓鱼图 望哨图 低飞图
1、为什么说“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2、作者把鹭鸶描写得如此美,为什么?
1、说说自己的对《鸬鹚》、《鹭鸶》的感受。(相同、不同之处)。
2、思考:两篇文章都那么美,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动物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了解并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
教学难点:
体会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读好课题。
(1)教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动物二章》,谁来读一读?(教师板书:动物二章)
(2)教师看看作者为我们带来哪两位朋友?
生说师板书:“鸬鹚”和“鹭鸶”
(3)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
注意:“鹚”和“鸶”的读音。
2、简介鸬鹚、鹭鸶。
(1)教师简单介绍鸬鹚、鹭鸶。
(2)出示鸬鹚、鹭鸶的图片,学生先和鸬鹚、鹭鸶打招呼,然后补充相关资料。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 “鸬鹚”“鹭鸶”和打招呼,介绍资料时,要变成自己的语言,这也是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3、引入新课。
课文中对鸬鹚与鹭鸶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
(1)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2)读后学生说听后的感受。(鸬鹚、鹭鸶)
(教师:很好!这是鸬鹚和鹭鸶留给你们的第一印象,而且是相当好的印象。有了这样的印象,再去读《鸬鹚》、《鹭鸶》,就会有一种会老朋友的感觉了。好!现在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长句难句,把他们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练读。
(1)教师: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看看你能念得很通顺很流利吗?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鸬鹚》抽5位学生读(1——5)自然段;《鹭鸶》抽5位学生读(3——7)自然段。
三、优美聚焦,水乡情韵 多种形式品味朗读。
1、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生说)
2、教师:《动物二章》这篇文章,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不信?自己再读两遍,看看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自己再读一遍,然后和同桌之间相互读一遍。要求还是读正确、读通顺,若能读出自己的感觉就更好!
3、学生再次读文,教师巡视倾听。
4、教师: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生动的感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读。(看谁一会能接受挑战……)
5、选段朗读。
(1)推荐读文,学习别人读书好的方法。
《鸬鹚》、《鹭鸶》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学生评价;读得好的同学介绍怎样才能读好的方法;教师要随机评价及时表扬鼓励。在朗读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师生合作读。
预想学生读好的方法:
第一,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放到画面里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多练习,多读几遍。第三,要通过自己的声音,特别是表情,把自己对课文的感觉读出来。
(2)教师:同学们,这会读书是不是,有种越读越想读的感觉、越读越爱读呀?读书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感觉,一种喜欢读、一种爱读、一种越读越爱读的感觉。这会对鸬鹚和鹭鸶这两位老朋友,有什么话要对它们说的?
学生畅所欲言
四、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1、教师:读了四遍书,我想同学们头脑中一定浮想了许多画面,默读,试着给画面命题目。(词、句子均可)
2、学生写在书上相应的段落旁边。
3、交流。
(1)说图画命名,并说出相对应的段落。
(2)说出这样命题的缘由。
预设:
鸬鹚
第一幅:等待命令、待命、悠然、看!我多威武……
第二幅:大显身手、捕鱼、欢腾 瞧!我多能干……
第三幅:满载而归、回家、平静 看!我多幸福……
鹭鸶:
第一幅:钓鱼、悠闲、和美……
第二幅:望哨、寻友、凝望……
第三幅:低飞、欢乐归……
第二课时学习《鸬鹚》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三幅图,学生说相应的段落以及说出是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场景图。
2、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一遍遍地读,鸬鹚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场景有了初步的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字里行间,细细地品读美好的感觉。
二、细品画面,悠然一抹韵致漾。
预设交流:
(一)学习第一幅图:恬静、优美渔人休憩图 。(感受小湖的平静与优美。)
1、配乐《渔舟唱晚》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自己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可以用诗句说自己看到的景色。)
(2)带着自己的感受诵读。(指名读——齐读。)
2、教师:好美的水乡风景,作者是怎么写的?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画一画,圈一圈,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美在哪儿?重点品味“悠然”。
(1)湖面:平静的像一面镜子。(平、亮、清)
(2)稻田:一望无垠。
(3)渔船:“浮”再读这个词,看看能品出来什么感觉?(轻、稳、平)
(4)“悠然”,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读读感受“悠然”一词的精妙。
(预设:悠闲、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悠然自得。)
(5)鸬鹚:“等待”列队的士兵。
3、在有所感悟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这些词语。
(1)指导朗读:
如:“悠然”一词,写出了渔人的悠闲,写出了渔人的惬意,写出了渔人的自由自在,写出了渔人的悠然自得。如果你是那位渔人,看到这样恬静的水乡风景,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教师引导:声音低些,速度慢点,让人听着有一种静静的、美美的感觉,还要有一种悠悠的感觉。
(2)生试着读。(指2——3名学生读,教师随机点评)
4、有感情的配乐读,进一步感受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5、试着背诵。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感受着这恬静优美的画面,感受着渔人悠闲自得的生活。小湖是如此的平静,如此的优美,可是随着渔人的一个动作,就忽然变了。请同学们轻声读(2——4)自然段,看看渔人的哪个动作,让水平如镜的湖面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第二幅图:活跃、欢腾的捕鱼图。
1、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
2、教师: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一抹,小湖不再平静了,而是一派欢腾的景象。现在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书上。
3、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重点品味“一抹”。
(1)换词体会“一抹”的精妙。(一挥、一蹭、一划)
教师:这轻轻地、小心翼翼地一抹,一个细微的动作,饱含了渔人对鸬鹚的多少体贴啊!这熟练地、洒脱地一抹,为我们展现了多么丰富的水乡生活啊!这挥洒自如地一抹,是无声的命令;这潇洒熟练的一抹,又是无声的指挥,这一抹,抹出了什么呢?
(2)学生畅所欲言。
预想:(从湖面、鸬鹚、渔人三个方面启发学生思维。)
湖面:抹出了波光粼粼的湖面;抹出了波光荡漾的湖面抹出了一圈圈的涟漪……抹出了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抹出了欢腾、热闹的湖面;抹出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
鸬鹚:抹出了可爱的鸬鹚,抹出了一只只跳上跳下的鸬鹚;抹出了忙上忙下的鸬鹚……抹出了喉囊鼓鼓、勤劳能干的鸬鹚……
渔人:抹出了渔人的笑容;抹出了喜悦的心情;抹出了得意洋洋的样子;抹出了渔人的幸福……抹出了满载而归的欢悦……
(3)学生思维不活跃时,可以让学生再读课文,看看那些地方体会到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
(4)教师随机点评,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句子。
(5)播放课件:鸬鹚捕鱼的场景,进一步感受活跃、捕鱼的场景。
重点抓住:“抓、挤、甩”等词语。
(6)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鸬鹚捕鱼的场景”体会渔人忙碌。
4、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边读边想画面,进一步感受江南水乡丰富的生活。
5、教师:身在江南水乡的你,此刻你想说什么?(可以对渔人、鸬鹚、江南水乡说)
(三)第三幅图:具有国画色彩的渔舟唱晚图。
1、学习(5——7)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捕鱼后的静是一种怎么样的静?此刻湖面的静和捕鱼前是不是一样?
抓住 “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与前面对比,体会捕鱼前的静赋予了人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美和渔人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平静。
2、有感情地读第一自然段,和5、6、7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进一步感受渔人捕鱼后洋溢幸福的内心,这是一种悠然的平静,这是一种忙碌后幸福的平静。
3、教师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大家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从文字中读出什么东西来,品出什么感觉来?
预想:“恢复、渐渐……”
4、随机板书。
三、拓展升华,深化主题情感。
出示《江南水乡·黄昏》学生自由读,感受江南情韵。
四、内化语言、形成积累。
1、诵读全文。
2、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3、把自己喜欢的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动笔写一写。
第三课时学习《鹭鸶》
一、情境导入,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以描写《鹭鸶》的古诗引入,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配乐出示不同情态的鹭鸶图片。教师板书:鹭鸶
(3)教师:鹭鸶,微风吹来时羽丝摇摆,样子煞是美丽,喜欢在水沼泽、湖水中生活。好美的鹭鸶,诗人郭沫若在文中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我们还能读出来什么?
2、交流预习,说话课文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出示填空:鹭鸶是一首_____的诗。
鹭鸶的外形特点:色素_____,身段____,一切都很________。
鹭鸶不同情态的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述的画面,全文都是围绕着那句话写描述的?
第一部分(2——5)自然段,从鹭鸶的色素配合,身段大小,一切都很适宜,来感受鹭鸶的外形美,美得“精巧”。
第二部分(6——8)自然段,从鹭鸶觅食、栖息、飞行不同的活动中呈现的“钓鱼图、望哨图、低飞图”,来感受鹭鸶不同情态的美,真可谓静美动美,动静皆美的连环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开头和结尾相照应,强调了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一首“精巧”的诗。
二、细细品读,感受美韵,内化情感。
边读边思考:鹭鸶是一首什么样的诗,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划出相关的语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自读自悟,重点品味:鹭鸶是一首精巧的小诗。
预设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2——5)自然段,感受从鹭鸶的色素配合、身段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2、交流。
(1)交流学生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用书上的语言,可以选用书上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想象)
(2)交流哪些地方读出来的,感受到的。
抓住重点句子: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理解“适宜”用词准确、贴切,体会用词的精妙。(换近义词 “适合”试读,在此同时可以出示鹭鸶的图片)
从对与白鹤、朱鹭、苍鹭的鲜明对比和对鹭鸶的蓑毛、长喙、脚的具体描写,“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进一步感受鹭鸶颜色配合、身段精巧的和谐之美。而且读中体会“雪白、流线型、铁色、青色”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鹭鸶独有的韵致美。在读中教师随机板书:
色素配合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适宜)
身段大小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3、训练表达,再次激发情感。
我们之所以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是因为……
4、自由读文,你还从文字中读出什么来?
从文中“寻常”“常见”感受作者留意身边的美,这些平常的,被人忘却的美,却被作者观察到了,并用笔写下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6——8)自然段,从画面中感受鹭鸶在觅食、栖息、飞行中不同的情态美。
2、预设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品味。
(1)钓鱼图(悠然垂钓图):重点品味“钓”字。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想象画面,感受一个“钓”字,带给我们视觉的冲击力。在读中感受拟人手法运用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在指导读中,学生看书中的插图,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入境体会“钓”字的悠然自得,体会画面的情趣美。
教师:在清水里,时有一只两只鹭鸶,像优雅的贵妇,闲庭情信步在水边,悠闲地垂钓,温柔而娴静,悠然而富有情趣。一钓钓出万般韵味,让人思绪翩跹,沉浸其中,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在我们面前蓦地拉开……
鼓励多元解读,重在画面的丰富,意蕴美。
(2)望哨图(盼归图)。
通过读,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感受情韵美。
用一个开放性问题:“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在望哨吗?”引导学生想象鹭鸶在干什么?(学生联系生活谈)
(3)低飞图。
读文说想象到画面,可以让学生用诗句说意境。“一行白鹭上青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设置情境,将画面丰富,使图画更丰盈,激发学生的情感,读作者的情感。
夕阳最后一抹嫣红,斜斜地铺在湖面上,天边的晚霞晕染了半边天,偶有一只只鹭鸶翩然起飞,优美的身姿映在水面上,让人不禁陶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赫然入怀!此刻,拥有好美的享受,好惹人爱恋的感怀!这是自然的恩惠,这是江南生活一帧美的小照。
3、在读中品味诗的意境,并试着引导学生背诵。
4、内外结合,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鹭鸶的诗句,教师随机补充。
(2)引导学生想象鹭鸶还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优美画面,把想象中鹭鸶的情态说出来,也可以写下来。
三、领悟主题 生活处处流溢美。
1、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话“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2、作者把鹭鸶描写得如此美,为什么?
四、对比整合,激趣升华美。
1、学生读文说自己的对《鸬鹚》、《鹭鸶》的感受。(相同、不同之处。)
2、思考:两篇文章都那么美,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从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上;从用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鸬鹚》感受柔和安宁的静态美,水乡活跃美,这是生机勃勃的动态美,可谓静美、动美交替皆美,这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
《鹭鸶》感受那份悠然的情趣美,觅食、低飞、栖息生活中不同的活动,演绎着动态美,定格在脑海中是一份静美,可是又有动态美的变化,可谓静中有动静动亦美,这是大自然又一份美的馈赠。
五、课外拓展,深化感悟。
1、课外拓展,了解作者,做生活有心人。
2、推荐郭沫若的其他作品。
《鸬鹚》教学设计(精读感悟)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采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训练学生描景状物的能力,或用其他种形式(语言表述、写作、绘画等)表达对抒情散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
1、采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鸬鹚捕鱼的视频片段,请学生欣赏并谈谈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
2、读好课题。
(1)课件呈现课题。
(2)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3)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3、简介鸬鹚。
(1)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2)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3)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4)课件呈现鸬鹚喉囊的位置。
4、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课朗读。
二、反复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2)读后启发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1)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正音。
3、再读感悟。
(1)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2)学生自由读全文。
(3)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1)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2)同桌互读。
三、揣摩课文思路。
联系课文内容,请学生思考:湖面的平静与鸬鹚捕鱼有什么样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2、教师让学生默读一遍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分别找出描写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段落。
二、分析:捕鱼前。
1、投影插图:仔细观察鸬鹚捕鱼前湖面平静的画面。欣赏捕鱼前渔人、鸬鹚的样子,欣赏湖面宁静的景色。
2、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这幅图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用笔画下描写渔人、鸬鹚、湖面的句子。
3、课文怎样描写湖面的?说一说为什么把湖面比作镜子?(没有风,湖面平静能倒映出渔人、鸬鹚的影子来。)板书:平静。
4、课文怎样描写渔人的神态?“悠然”是什么意思?(悠闲、自由自在、舒服、无忧无虑、从容、轻松自如)板书:悠然。
5、课文中怎样描写鸬鹚的?为什么把鸬鹚比作士兵?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形象、生动)板书:等待。
6、指导学生小结第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夕阳下湖面环境优美,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美。
三、分析:捕鱼时。
1、 播放课件,再现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这一情景。
2、向学生提问:鸬鹚捕鱼前湖面是平静的,那么鸬鹚捕鱼时湖面有了什么变化?课文2—4自然段描写的就是鸬鹚捕鱼的过程。(提示:仔细观察渔人怎样赶鸬鹚下水?鸬鹚怎样捕鱼?渔人怎样忙碌?重点看清渔人赶鸬鹚下水“一抹”的动作和把鸬鹚喉囊里的鱼“挤”出来的动作)板书:失去平静。
3、教师引导提问:湖面为什么会失去平静?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只要”说明渔人与鸬鹚的关系:渔人一动,鸬鹚就动。这一句与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个句子相呼应?
4、教师进一步引导提问:失去平静的湖面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一个词看出。这样写好在哪里?“粼粼的波纹”是什么样的?
5、指名朗读课文2—4自然段,请学生圈出表示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并思考: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如果换成别的词行吗?投影出示字幕:学生进行动词比较,教师点拨。
(1)“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扫),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2)“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拿)了出来,又把它甩(扔)进水里。”
6、教师小结:作者描写鸬鹚捕鱼最精彩的地方是动词使用非常准确生动。渔人动,鸬鹚动,湖面波纹荡漾,浪花跳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忙碌的捕鱼图,是一种动态的美。
四、分析:捕鱼后。
1、教师:捕鱼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请同学们观看课件。课件中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平静的画面。
2、学生齐读课文5—7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与捕鱼前、捕鱼时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与捕鱼前、捕鱼时一样,还是渔人、鸬鹚和湖面。所变化的是时间由“夕阳”“炊烟四起”到“天色逐渐暗下去”;渔人捕鱼前“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捕鱼时忙碌,捕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鸬鹚捕鱼前“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捕鱼时“扑”“钻”“跳”,捕鱼后,又“站在船舷上”;湖面捕鱼前“平静”,捕鱼时失去了“平静”,捕鱼后“恢复了平静”。整个画面由静到动又回到静。作者观察得仔细,描写得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结课。
教师:《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这是一种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这不仅是《鸬鹚》,也是整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板书:
渔人 鸬鹚 湖面
前 悠然 等待 平静
捕鱼 时 抹、抓、挤、甩 扑、钻、跳 失去平静
后 划回去 站 恢复平静
《鸬鹚》教学设计(赏词析句)
教学要求:
1、按照课文描绘的气氛,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描写湖面平静、不平静的句子和鸬鹚列队、捉鱼、接食的句子。
2、能划出描写鸬鹚动作、神态,渔人动作、神态,湖面情况的词句,理解、体会湖面情况与鸬鹚捕鱼的联系。
3、能读、写、默本课12个生字。
4、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再造想象的能力。由此体会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
5、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按课文描绘的气氛,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描写湖面平静。不平静的句子和鸬鹚列队、捉鱼、接食的句子。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宁静、美好。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介绍鸬鹚。
鸬鹚是一种水鸟,羽毛灰黑色,有绿色光泽,嘴扁而长,上嘴的尖端有钩。能游泳,善于捕鱼,喉下的皮肤扩大成囊状,捕到的鱼就放在喉囊内。这种鸟也叫鱼鹰,我国南方地区饲养它来帮助捕鱼。
二、学生分小组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课文,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课文主要写了鸬鹚什么?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按这个变化试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分节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鸬鹚的什么?
板书:准备——捕鱼——结束。
(2)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
板书:平静——热闹——平静。
(3)按这个变化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节);第二段(第2—4节);第三段(第5—7节)
2、读课文,用( )找出描写湖面情况的句子。
出示: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清亮亮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指名分别朗读。
师:他们读得很好,读出了湖面从平静到不平静又恢复到平静的过程。那么湖面的变化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段。
四、学习第一段。
(一)边看插图,边听同学朗读。
体会一下这时的湖面是怎样一种景象。
1、听了同学的朗读后,你们这时的湖面是怎样一种景象?
板书:夕阳图。(平静)
2、课文第一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夕阳西下、鸬鹚等候捕鱼的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并且通过一些词句把它表现出来了。下面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自学,把表现美景的词句用小圈找出来,用直线划出描写鸬鹚动作神态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描写渔人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集体来欣赏这些优美词语。
3、分小组学习。
(二)赏析词句。
1、逐一出示词句进行赏析。
①湖面:绿油油一面镜子。
出示: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你为什么认为这句句子写出了画面的美丽?
(把平静的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因为没有风,湖面上没有一丝波纹,平静、清澈、透明。所以可以把它比作镜子。)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优美的句子朗读一遍。
②垂柳、稻田:一望无边。
③小船:浮。
(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
因为小船没有划动,所以更显出湖面风平浪静,气氛寂静,齐读这句话。
④渔人:悠然。
(先说说“悠然”是什么意思?再说理由)
悠然——悠闲的样子。
因为渔人在吸烟,没有划动渔船,所以湖面上很平静。渔人坐在船上安详地、自在地抽着烟斗,望着那平静的湖面,他显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陶醉。一切显得是那么安静啊。齐读这句话。
⑤鸬鹚:列队的士兵等待。
出示: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列队的士兵——很威武,神气,整齐,训练有素。
(“等待”与湖面的平静有什么关系?)
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并没有下水去捕鱼,所以湖面依然很平静。齐读这句话。
2、指导朗读第一段。
现在我们一起朗读这一段,要读出那种宁静,闲适的气氛,速度可以稍微慢些。先由老师引读,再齐读。
3、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一段。
4、小结。
这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由景到人的顺序描绘了夕阳、湖面、垂柳、稻田、小船、渔人在悠闲地吸烟,鸬鹚在等待命令这样一幅优美宁静的夕阳图。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对有关词句的赏析,体会了夕阳图的美景,出示板书:夕阳图。
这节课我们要来欣赏第二幅画面:出示:捕鱼图。
二、学习第二段,赏析词句。
随着渔人的竹篙在船舷上轻轻“一抹”,平静的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指名读第二段,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时的湖面情况。
交流板书:热闹。
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词句来表现湖面热闹的景象呢?
(一)分小组自学第二段,用直线划出鸬鹚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渔人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小圈找出有关词语。
(二)交流。
1、交流句子。
老师读描写湖面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鸬鹚的句子,女生读描写渔人的句子。
2、交流词语。
①第2节。
(1)出示句子: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指名读)“荡起”和“跳跃”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写出了波纹荡开的样子,也描写出了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一朵朵跳跃的样子。)齐读。
(2)湖面怎么会产生这种变化的?
因为渔人拿竹篙在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才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请一个学生做做“一抹”这个动作。全班做。
师:“一抹”,就是竹篙在船舷上一擦而过。
指名读第二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有顺序地描写的。
引读:师:因为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生:所以湖面……
②第3节。
过渡:随着鸬鹚在水中捕鱼,湖面上就更热闹了。现在我们来默读第5节,看看渔人是怎样指挥的鸬鹚捕鱼的?用了哪些词语?
(1)师: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做一个选词填空的练习。
出示:伸出、打着、跳上、拍着、钻出、蹦上、扔、压、抓、甩、掐、挤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指名分别读两行词语并交流:
为什么先用“钻”,后用“跳”?
为什么用“抓”,不用“掐”?
为什么用“挤”,不用“压”?
为什么用“甩”,不用“扔”?
(2)齐读,边读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写出了鸬鹚捕鱼的动态,欢快活泼;也写出了渔人从鸬鹚喉囊里取鱼时的利索劲儿。湖面上鸬鹚在跳跃,渔人在忙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快忙不过来了。
(3)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热闹的场面,要用跳跃、轻松、欢快的语调朗读,同时体会一下这些动词的准确性。
(4)齐读第二段,注意读出那种欢快热闹的气氛。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此时你又感受到什么?
出示:归来图。(平静)
湖面上开始安静下来了,直至最后湖面上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
2、默读第三殷,你从哪些词句中知道湖面开始恢复平静了?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说明人们都烧晚饭了,时间已近傍晚,湖面又向平静过渡。
(2)“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齐读。
这时再也听不到水鸟下水时发出的响声,湖面上不会有波纹,浪花也不再跳跃了。齐读。
(3)渔人一条条抛小鱼喂鸬鹚。
渔人喂鸬鹚时动作轻、慢。鸬鹚把大鱼留给人们,自己吃的都是小鱼,而且吃得美滋滋的,这使我们想起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齐读。
(4)“渔人荡起桨……”
湖面是平静的。齐读。
(5)“天色……恢复了平静”。
“恢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恢复”,它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这一词用得很贴切,点明了湖面原先也是平静的,课文的结尾与开头前后呼应。
四、总结全文。
1、本文通过描绘了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夕阳图”、“捕鱼图”,“归来图”三幅画面,表现了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从而使我们每个小朋友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上海。
2、我们通过本课的朗读训练,学会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合适的节奏等由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郭沫若
生平简介: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四川乐山人。
文学成就: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主要主品:诗集《女神》等;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郑振铎
生平简介: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21年与沈雁冰、王统照等组织文学研究会。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中国通俗文学史》等。有《郑振铎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