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
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吗?
不平等
不独立
无自主权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万隆会议。
5.“求同存异”方针。
学习目标
回答: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合作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合作与探究1
阅读史料
材料一
史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出兵朝鲜,并将第七舰队开往台湾海峡,威胁中国安全,阻止中国统一。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
面对着当时对中国不利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
积极、主动,走向世界交朋友
取得巨大的外交成就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外交成就:
(1)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 是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2)新中国还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 的方针,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苏联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外交成就一
问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谁在什么时候何种场景下首先提出的?
1953年,中国与印度进行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恩来最先提出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2、五项原则内容是什么?
外交成就二
l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什么时候的正式提出的?
材料二:“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讲话
合作与探究2
阅读史料
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7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60多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
问题:1、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
2、万隆会议的性质、讨论的中心问题。
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讨论的问题: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独立和发展问题。
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外交成就三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合作与探究3
材料一:会议开始后,主流声音呼吁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但由于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仍有一些杂音干扰了会议正常进行。当时印尼一家本土报纸指出,“他们(美国人)试图影响中小国家的代表们,要他们相信他们的敌人不是殖民主义而是共产主义。”会议第一天下午,有的国家大肆污蔑共产主义为“新的殖民主义”。之后,一国代表在发言中提到了中国西南地区和双重国籍等问题,说中国“利用国外1000多万华侨的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暗示这些问题对其构成了威胁。一时间会场气氛凝重,原本是讨论地区发展和世界和平的会议,怎的变成了一场对华“声讨会”?与会各方的目光纷纷聚焦中国首席代表周恩来。
历史再现
会议中出现了分歧,原因有那些?
帝国主义的挑拨;
各国社会制度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
万隆会议
历史再现
材料二:周恩来当机立断,抓住时机发表了演说,用了两句话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他针对会场上出现的不同声音,有理有利有节地阐释中国的看法,打消其他国家的顾虑。他强调亚非各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来掌握,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成功而努力。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材料三:一个美国记者说:“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万隆会议
问题:会上周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有什么意义?
求同存异。
同
遭遇相同:曾经都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如何发展国家经济,
维护民族独立,
促进世界和平。
异
社会制度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
亚非万隆会议1955
(Bandung Conference)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949-195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周恩来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开创了我国外交新局面
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堂小结
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 )
A 印度 B 缅甸 C 苏联 D 美国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 )
A 1949年 B 1953年 C 1954年 D 1955年
3.建国后的第一年里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
A 15个 B16个 C 17个 D18个
4.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 )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开罗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能力比拼
慧眼识真:
C
B
C
B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A、周恩来出席了会议
B、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6、关于万隆会议不正确的说法是
7、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 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