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〡七下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主要讲述了清前期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第二部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主要介绍了清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第三部分人口的增长,主要阐述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口的增长,但人口的增长却有利有弊。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但兴盛局面下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教材主要从人口的角度,分析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本课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头绪繁杂,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问题。
2.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
雍正《耕织图》之《耕图·耕》
——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古代耕织图》,99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教师讲述:这是雍正登基前,令宫廷画工精心绘制的《耕织图》中的一幅。雍正版《耕织图》画风精到,其特别之处在于,雍正让人以自己和妻子为原型分别画成图中的农夫织妇,以表示不辜负康熙以农桑为本的期望。
教师设问:雍正令人画《耕织图》表现了他对农业的什么态度?(参考答案: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过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商鞅以来,历朝历代的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尤其是在一个朝代建立之初,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民生凋敝,恢复、发展农业成为第一要务。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计意图以图片导入,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契合下一部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措施
教师讲述:由于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朝前期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材料二
?
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
????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明清时代》(第8册),141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材料三
《黄河筑堤图》册页
???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明清时代》(第8册),152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材料四 ?
清代前期玉米、红薯推广种植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111页,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
教师设问:读材料,结合教材,总结清统治者前期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参考答案: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教师讲述: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清朝的统治基础。所以清入关以后就把发展农业生产提到重要位置。而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可耕地面积的多少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使大量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和耕种,从顺治年间开始,政府就大力鼓励垦荒耕种,而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则成为清前期垦荒高潮时期。同时,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康熙帝亲政以后把“河务”当作巩固清朝统治的重大政治任务,雍正、乾隆两朝在康熙朝兴修水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水利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使得很多旱地及山地得到利用。
2影响
材料五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统计简表
——齐世荣总主编、瞿林东、叶小兵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9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材料六
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古今对照统计表
??? ——根据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一文整体,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材料七?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策略》(卷十一),19~20页
材料八? (浙江余姚种棉收入)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以为生者有十之六七。
——(光绪)《余姚县志》卷六
教师设问: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清朝前期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参考答案: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教师讲述: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玉米、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通过补充大量的史料,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同时,史料选取注重多样性,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渡)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材料九
清代前期工商业的繁荣
——阚智等主编:《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②必修》,19页,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12
材料十
景德镇瓷器生产场景
? ——龚其柱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17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6
教师设问:根据教材和材料,概括清朝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参考答案:丝织、棉织、印染、制瓷、采煤、采矿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其中,云南的采铜业,数量多规模大;苏州、南京、广州等地的丝织业兴旺发达。当时还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如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生产。)
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生产规模扩大,产量也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当时还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手工工场就是由机户出资,织工出力,他们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这些手工工场首先出现在发展势头良好的丝织业行业,后来进一步扩展到其他行业,如景德镇的制瓷业,颇具规模。
(过渡)手工工场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的发达,另一方面也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
2商业
材料十一
《盛世滋生图》(局部)
——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清:中华民族新生的阵痛》(第10册),44,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材料十二
山西日升昌票号
——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清:中华民族新生的阵痛》(第10册),107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 材料十三? 明清以来,伴随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商品行业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壮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各地便出现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商人群体,成为激烈商战中一支支劲旅,操纵着一些地区和一些行业的贸易活动。主要有山西商帮、徽州商帮、宁波商帮、洞庭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山东商帮、陕西商帮、江右商帮、四川商帮等十余个有影响的商业群落。
——石忆邵:《明清时期中国商帮崛起的动力机制及地域分异特征》,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教师设问:结合课本和材料,概括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参考答案:形成商业网;发展出商业性市镇;出现了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教师讲述:《盛世滋生图》中所展示的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繁华景象,只是清朝前期商业发达的一个缩影。除了商品贸易兴盛,全国性商业网络形成、商业城市繁荣。
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晋商,“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他们不仅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而且还经营金融业务,如材料中的“日升昌票号”,在各地开设分号,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无黟不成镇,无徽不成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的结合,既生动形象,又具有深度,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
(过渡)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口迅速增长。
(三)
人口的过快增长
材料十四
康乾盛世人口增长
——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清:中华民族新生的阵痛》(第10册),64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康雍乾时期,人口发展的趋势是什么?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快速增长。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材料十五
年代
人口(亿)
人均耕地(亩/人)
1650年(顺治七年)
1~1.5
6~4
1750年(乾隆十五年)
2~2.5
4.5~3.6
1850年(道光三十年)
4.1
2.95
清代人口、耕地变化表
? ??材料十六
时间
起义
乾隆四十九年
甘肃田五回民起义
乾隆五十一年
台湾天地会起义
乾隆六十年
湘黔苗民起义
嘉庆元年
湖北、四川、山西等地白莲教起义??
清中后期反抗斗争简表
??? ——龚奇柱主编:《中国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下册),211、212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7
教师设问:结合教材和清代人口、耕地变化表以及清中后期反抗斗争简表,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参考答案: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教师讲述:人口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如清前朝大量的推广和种植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亩中征收,人头税取消等。这些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据统计,到乾隆末年,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但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社会矛盾加剧;土地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庞大的人口数量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等。
意图
采用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表格,把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经济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同时以设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大的商业城市和商帮。经济的发展促使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人口的过度增长,又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21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三)人口的过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