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第三单元第18课《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下第三单元第18课《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21 09:3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〡七下第18课《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8课《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本课内容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介绍了清政府在政治和思想上巩固自身的统治;第二部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讲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背景和经过,清政府统一台湾的意义及管理台湾的措施;第三部分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叙述了通过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第四部分巩固西北边疆,阐述了康熙、乾隆平定叛乱,加强对新疆管辖的史实;第五部分清朝的疆域,重点介绍了清前期疆域的范围以及在大一统的范围内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第一部分概述了清朝统治全国的措施。第二、三、四部分分别讲述了清朝对边疆地区采取的不同管辖方式,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一部分确定清朝疆域。其叙述方式为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晰地讲述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得到巩固和发展的。
二、学情分析
现在有很过关于清朝历史的影视剧,学生们看得比较多,印象也比较深刻,所以在学习本课知识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所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同时,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所涉及的区域广,空间跨度大,而七年级学生相应的地理知识准备不足,所以学生按照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比较难。因此,教师应着重渗透历史核心素养之一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地图,并辅之以文字材料加深对历史的进一步认识。
三、教学目标
1.记住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台湾府的时间和清朝疆域的四至。了解清朝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及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理解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康熙帝武力统一台湾的历史意义。
2.通过学习识读《清朝前期疆域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学生活动“动动手”,画一幅有创意、简单易记的“清朝前期疆域图”,构建学生的空间感和方位感;通过分析清前期疆域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3.体会清前期的统治者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过程中,表现出的高超的政治智慧与魄力;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向心力与凝聚力,并深刻体会到国家的整体强盛与各民族的利益密切相关;认识今天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局面的来之不易,加深对台湾、西藏和新疆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清政府加强对边疆管辖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难点:理解清前期疆域形成原因和感受边疆政策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查看中国地图,了解中国现在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材料一
中国地图
以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国地图》为切入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快速切入主题。
讲授新课
(一)
梳理边疆奠定的措施
1?剑指东南——统一台湾
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二十三日,金门岛的海面上,旌旗蔽日,帆樯林立,为首的舰船上站着一位年轻的将领,英姿飒爽,目光坚毅。他一声令下,只见几百艘战舰扬帆竞渡、浩浩荡荡驶进大海。这位年轻的将领就是郑成功,他出兵的目的就是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几十年的宝岛台湾。
材料二
? ? ? ? ? ?
? ? ? ? ? ?
郑成功收复台湾经过图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159页,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
教师设问:郑成功收复台湾,主要作战地点及简要介绍一下作战的经过?(参考答案:台湾城和赤嵌城两次关键战役。)
教师讲述:1661年,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乘坐400艘战舰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登陆后受到数千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荷兰军队分水陆两路反击。郑成功指挥军队迎击,在海上击沉荷兰战舰,在陆路迅速占据重要渡口,把敌人包围在赤嵌城和台湾城两个孤立的据点中。
赤嵌城的荷军看到坚守无望,向郑成功投降。随后,郑成功对台湾城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并多次打败荷兰的海上援军。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宣告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材料三
清统一台湾之战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162页,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
教师设问:郑成功已经收复台湾,为什么清政府还要统一台湾?(参考答案:郑成功主张反清复明,郑氏家族在台湾形成割据势力。)
教师讲述:清军入关后,郑成功拒绝接受清军的招降,收复台湾后,以台湾为据点继续反清复明的事业。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继续治理台湾。清王朝在稳定了对内地的统治后,决心对台湾用兵,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入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过渡)展示地图,在西北地区又出现了叛乱──准噶尔部叛乱,清政府是如何处理的呢?
2?挥师西北——平定叛乱
在我国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由于他们多数信仰伊斯兰教,清廷常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越过天山攻占回部,并向东进攻,占领了青海、蒙古的许多地区。
材料四
? ? ? ? ? ? ?
? ? ? ??昭莫多之战
??? ——李波主编:《图说中国历史(下)》,196页,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
材料五
乌兰布通之战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164页,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
教师讲述: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其中有两次重要的战役:昭莫多之战和乌兰布通之战,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材料六
清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叛乱之战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169页,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
材料七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册
???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明清时代第8册)》,133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教师讲述: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他们残暴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
材料八
乾隆皇帝戎装照
——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少年彩图版第10册),40页,郑州市:海燕出版社,2001??????????????
材料九
伊犁将军府遗址
??? ——齐世荣总主编、瞿林东、叶小兵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9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教师讲述: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并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为无罪之人,不会株连。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
与此同时,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过渡)不管是统一台湾,还是平定叛乱,都采用了军事手段,那么解决西藏问题,清的决策者又会采取什么方式呢?
3?经略西南——招抚西藏
(1)册封达赖、班禅
材料十? ? ? ? ? ? ? ?
? ? ? ? ?顺治会见五世达赖
——齐世荣总主编、瞿林东、叶小兵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0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材料十一
五世达赖金印
——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少年彩图版第10册),42页,郑州:海燕出版社,2001
教师讲述:早在清太宗皇太极时,达赖五世就与清朝有书信来往。顺治九年(1652),达赖五世受邀请,率领藏官侍从三千人亲赴北京。顺治帝派内务府大臣前往欢迎并赏给金顶黄轿入都,住在特地为他修建的西黄寺里。顺治帝在太和殿设宴,为达赖洗尘,并赏赐黄金550两、白银11000两、大锻1000匹和许多珠宝、玉器、骏马。第二年,达赖五世回西藏的时候封他为“达赖喇嘛”。
1713年,康熙封藏传佛教的另一位宗教领袖——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这样,清政府确定了达赖和班禅的封号,以及他们在宗教上、政治上的法定地位。
教师设问:由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参考答案:明确了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从而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驻藏大臣
教师讲述: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清朝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与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朝廷批准。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金瓶掣签制
教师设问:达赖、班禅去世后由谁来继承其位?(参考答案:转世灵童。)
教师讲述:按藏传佛教规定,达赖和班禅以其转世灵童作为继承人。可是在达赖或班禅圆寂时出生的婴儿远不止一个,这时就有可能出现蒙古族、藏族贵族操纵转世灵童选择的问题,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如果你是当时的皇帝,你有何妙计?
材料十二
金本巴瓶
??? ——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少年彩图版第10册),43页,郑州:海燕出版社,2001
教师设问:金本巴瓶是用来做什么的?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有何作用?(参考答案:通过抽签确定转世灵通;为了防止蒙古族、藏族上层贵族通过不法手段夺取宗教权力;既可以体现中央政府的权威,又有利于蒙古族、藏族社会的长期相对稳定。)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用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正式设立的制度。金瓶又称为“金奔巴”或 “金本巴”。金瓶掣签制度特别设立了两个金瓶,一个放在北京雍和宫,专供蒙古地区大活佛转世灵童掣签用。另一个置放在拉萨大昭寺,专门供西藏、青海等地掣签确定大活佛转世灵童。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转世时,均须经金瓶掣签认定。
4?清朝前期疆域
材料十三? ? ? ? ? ?
? ? ? ?
清朝前期的疆域和政区图(1820年)
——龚其柱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17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6
设置学生活动:动动手:请你对照地图和相关课文内容,设计一幅“清朝疆域示意图”,要求:有创意,简单易记!(提示:“米”字形)
展示学生作品,设置自我推荐、学生互评和老师点评三个环节。如下图:
对照学生作品中的“杰出者”,提问:哪位同学能够按照地理方位,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说说清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教师小结:18世纪中期,正值清王朝中期,国家发展到了最高峰。1683年,清政府出兵收复台湾,并在次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立“驻扎西藏办事大臣” (简称“驻藏大臣”),对西藏事务进行直接管辖。1755年至1757年,清军平定准噶尔,统一了西域天山以北地区;1759年又出兵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统一了西北天山以南地区。至此,清王朝确定了历史上中国的大一统疆域。1762年,清王朝在分区测绘的基础上绘制了《乾隆内府舆图》,作为清代疆域之依据,最终确立了中国的历史疆域,面积约1270万平方公里。有了明确的界限和庞大的疆域,中国边疆的范围也就明确了。图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正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下,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过渡)以上我们梳理了清前期疆域奠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那么推动疆域奠定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二)
探究清朝疆域形成的动因
材料十四? 在中国这个自然区域中,各个社会集团的活动主要受到整体的影响和约束。周边地区各民族建立政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但是由于东、南濒海,北有沙漠,西和西南有高山,地理条件的阻隔,向内地发展比向外发展要容易得多,因而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内向性,这种自然的内向性是形成国家统一和疆域完整的条件之一。
——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载《清史研究》,1996年3期
材料十五? 秦汉以降,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地方先后实行郡县制、道州县制和行省制度,在民族地区先后实行典属国、羁縻州、土司和卫所制度,一步一步地强化了中央对地方和民族地区的统辖。到了清初,在边疆设立了5个将军辖区和两个办事大臣辖区,最终确立了中央政府对中国全部疆域的直接统辖制度,使中央、地方和边疆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确立了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管理格局。
——殷丽萍:《论中国历史疆域的理论界定》,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 年第1期
材料十六? 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从而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空前地巩固了中国的统一。
——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2期
材料十七? 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玁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清)雍正:《大义觉迷录》,3~5页,载《清史资料》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3
教师设问:依据材料指出,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能最终奠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参考答案:地理环境是影响一个国家疆域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清朝的民族政策。)
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疆域的形成,不仅与当时的民族政策的密切相关,而且还与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地理环境以及“大一统”思想有关,所以,清朝疆域的形成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以详实的史料作为支撑,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过渡)清朝前期疆域的形成除以上因素外,其实,清朝的决策者也功不可没。
(三)
感受边疆政策的魅力
1?长城:重修还是保持?
关于我国北部边防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王朝都深以为忧,如汉患匈奴,唐忧突厥,宋虑契丹,几乎无代无之。明朝蒙古更成为明王朝的“边患”。
材料十八? 康熙三十年(1691年), 古北口总兵官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辖的那一段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材料十九? 帝王治天下,自由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节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功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材料二十?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回答面对大臣“修筑”长城的请求,康熙的态度如何?原因何在?他认为“守国之道”的根本是什么?效果怎样?(参考答案:反对;长城无法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根本是解决边患;解决了边患,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教师总结:康熙帝旗帜鲜明的反对修筑长城,他从历史的角度总结教训,认为自秦筑长城以来,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修筑加固,但仍然没能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所以他认为长城只是消极防御的治标之策,而运用高明的政治手段让北方游牧民族归顺才是彻底解决边患的根本,这正是康熙怀柔蒙古,反对修建长城的本意。清政府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民族关系中的大难题,使北方边疆的面貌根本改观,历代维修的万里长城失去了军事屏障的作用。
(过渡)康熙帝无心修筑长城,却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一个庄园的兴建上,这就是位于今天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的承德避暑山庄。
2?边疆:征服还是怀柔
材料二一?
承德避暑山庄
教师讲述: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材料二二? 说是避暑,说是休息,意义却又远远不止于此。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然而,眼前又是道道地地的园林和寺庙,道道地地的休息和祈祷,军事和政治,消解得那样烟水葱茏、慈眉善目。
——余秋雨著:《文化苦旅(新版)》,119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教师设问:避暑山庄仅仅是为了“避暑”的吗?(参考答案:不全是,还有更重要的政治、军事目的。)
材料二三? 从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起至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在避暑山庄的东北部、西北部山间陆续修建了12座喇嘛庙,是当时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
——孙福何:《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看清代少数民族政策》,载《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材料二四
外八庙分布图
——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10·清——中华民族新生的阵痛》,29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教师设问:结合材料,为什么还要在山庄的外围修建寺庙?(参考答案:利用宗教团结少数民族。)
教师讲述:这十二座寺庙中有八座寺庙是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所以把这些寺庙统称为“承德外八庙”。这些寺庙环列在避暑山庄的东部和北部,除康熙时修建的溥仁和溥善两座寺庙外,乾隆时修建的其余十座,有意识地将寺庙的山门都朝向避暑山庄,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每座寺庙都记载了修建的原因和目的,每座寺庙都是民族和睦的乐章。例如普陀宗乘之庙记载了土尔扈特部东归可歌可泣的壮举。又如须弥福寿之庙,弘扬了后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不远万里自愿入觐朝贺乾隆皇帝、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再有普宁寺记述了清政府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乾隆皇帝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永远安宁。每座寺庙都在清王朝对外反侵略,对内反分裂的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清王朝统一少数民族的历史丰碑。正如乾隆所言:“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的作用。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台湾:统一还是舍弃?
材料二五?郑经:“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先王在日,亦只差‘剃发’二字,若照朝鲜事例,则可。”
——江日升撰:《台湾外记》卷六,19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材料二六 ?康熙:“朝鲜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 ——《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272页,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2
??? 材料二七? 康熙:“台湾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相比”。
——《清圣祖实录》卷一○九
教师设问:郑经的目的是什么?康熙帝是如何回应的?(参考答案:郑经想把台湾独立出去;康熙帝严厉驳斥,坚决反对,并通过武力统一台湾。)
教师讲述: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在台湾猝然病逝,郑成功之子郑经在平息了权位之争后,以胜利者的姿态嗣承王位,成为郑氏在台湾的第二代统治者。郑经企图将台湾分割于中国版图之外,建立独立王国,遭到当时清康熙皇帝的坚决反对。当清朝统治稳固下来后,康熙决定对台湾用兵,郑氏军队战败。此时郑经已死,台湾的第三代统治者郑克塽投降,归顺清朝,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设计意图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清前期的决策者在重大关头,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而维护了疆域的完整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小结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在它的统治前期能够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政策,保证了当时清王朝的国家安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现在中国的疆域版图。同时,在统一过程中清朝前期的帝王们运用智慧灵活、恩威并施的政治手腕将各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用事实证明了在历史上西藏、新疆、蒙古地区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书设计第18课?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梳理边疆奠定的措施
1.剑指东南——统一台湾
2.挥师西进——平定叛乱
3.经略西南——招抚西藏
(二)探究清朝疆域形成的动因
(三)感受边疆政策的魅力
1.长城:重修还是保持?
2.边疆:征服还是怀柔?
3.台湾:统一还是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