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 第2课时》 习题
一、基础练习
1.下列疾病中,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是( )
A.色盲 B.坏血病 C.呆小症 D.甲型HINl流感
2.人体保卫自身的第三道防线产生的时期是( )
A.出生以后
B.先天性的
C.出生前就已具备,出生后不断完善
D.偶然获得的
3.(2017江西)据《自然》杂志刊登的文章称,肺具有造血功能。这给血液病患者和需要接受肺移植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从免疫的角度来看,移植的肺属于( )
A.病原体 B.抗原 C.抗体 D.免疫器官
4.下列属于免疫监视功能的是( )
A.呼吸道粘膜纤毛清除异物的作用
B.人体随时清除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
C.胃酸杀死胃内的细菌
D.噬食体内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
5.下列项目不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
A.接种卡介苗 B.接种百日破疫苗 C.服用脊髓灰质炎丸糖丸 D.注射抗菌素
6.(2017德阳)注射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型肝炎,被毒蛇咬之后需要及时注射抗毒血清。疫苗和抗毒血清中的有效成分在免疫学中分别属于( )
A.抗原、抗原 B.抗体、抗体
C.抗体、抗原 D.抗原、抗体
7.(2018淮安)如图为人体某种免疫反应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的病毒是抗原
B.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
C.该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该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8.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御病原体的一道又一道防线。皮肤和____________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________________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_________________和免疫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天花病毒侵入人体并突破前两道防线后,就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天花病毒的特殊_,叫做____________。在这里,天花病毒叫做____________。
二、提升练习
9.(2018广东)人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就可能感染狂犬病,发病后死亡率几乎100%,全世界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被咬伤后要及时注射抗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
B.抗毒血清含有抗体,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
C.家里饲养的狗、猫等宠物应及时接种疫苗
D.被狗、猫咬伤后注射疫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10.(2016石家庄)如图是免疫过程某环节,关于图示所包含的信息及相关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的病毒属于抗原
B.该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把侵入人体的各种病毒全部消灭
C.该免疫细胞可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
D.该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11.不属于人体免疫功能的是( )
A.皮肤深层的黑色素细胞能够产生黑色素,吸收紫外线
B.消化道表面的黏膜能分泌杀菌物质
C.泪液、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能使细菌溶解
D.淋巴细胞在病原体的刺激下能产生抗体
12.专家介绍:乙型肝炎是严重损害肝脏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体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分析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在_______内繁殖。
(2)以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控制传染源的是____,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____。(填序号)
A.服务行业修脚所用的器具严格按规定消毒
B.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C.乙型肝炎患者及其病毒携带者不能献血
(3)用杀死或减毒的乙型肝炎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称为____,将它接种于人体后,体内可产生相应的____,从而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13.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人类与传染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1)早在3世纪,一旦某地瘟疫流行,人们会背井离乡外出避疫.这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传染病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2)北宋时期,我国人民最早采用接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1796年,詹钠发明了牛痘接种法来代替人痘接种法.这两种方法都属于_________免疫.
(3)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陆续发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引起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它们统称为_________.
(4)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开始了预防接种工作,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_________.
(5)近些年来,产生了一些新的传染病,例如,1981年美国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患者,图中的情形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是_________.
/
(6)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中成药,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吸血的动物是其_________
(7)2016年,寨卡病毒、H7N9病毒开始肆虐,它们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但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见,人类对传染病的预防还不可有丝毫懈怠
14.请分析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狗、猫等宠物,这为狂犬病的传播带来隐患,我市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狂犬病患者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专家提醒:如被宠物咬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疫苗.
资料二:几年前曾经肆虐的甲流,因为甲流疫苗的广泛使用而得到了有效遏制,而没有接种过甲流疫苗的人则往往容易患病.
资料三:古人云:“是药三分毒.”但在我国,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却非常普遍,有的人把它当作感冒等疾病的“万灵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
(1)从免疫的角度来看,被宠物咬伤后注射的狂犬疫苗属于_________,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属于_________免疫.
(2)甲流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来看,没有接种甲流疫苗的人属于_________.学校为防止甲流大面积流行,采取了定期消毒、开窗通风等措施,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_________.
(3)甲流流行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著,主要是因为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而甲流的病原体是病毒,病毒结构简单,一般由_________组成.
15.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国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后,甲型H1N1流感疫情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到5级。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强调说,通常情况下,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患流感,而这次墨西哥发现的患甲型HlNl流感的病人大多是青壮年。就此看来,甲型HlNl流感的易感人群主要是 __。
(2)专家表示,这次甲型H1N1流感与1918年曾经在欧洲流行的被称为西班牙流感相似,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但抗生素对治疗甲型HlNl流感无效,因为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病原体是细菌的疾病,而甲型HlNl流感的病原体是____,是一种没有___________ 结构的生物 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甲型H1N1流感患者属于其中的___________ 。
(3)世界卫生组织宣称,大规模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最快要到今年7月中旬。到那时,人们可通过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获得免疫,这属于预防传染病的____________措施。注射过麻疹疫苗的人,对甲型H1N1流感不具有免疫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免疫 第2课时》 习题答案
1.【答案】D
【解析】疫苗是用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消灭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预防某种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色盲和血友病属于遗传病,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都不是传染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甲型HINl流感是有甲型HINl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注射甲型HINl流感疫苗来预防.故D正确.
2.【答案】A
3.【答案】B
【解析】移植到人体内的植入器官相当于抗原
4.【答案】B
【解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能够及时清除自身产生的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还可以随时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细胞的产生.
5.【答案】D
5.【答案】A
6.【答案】D
【解析】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而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因此疫苗和抗毒血清中的有效成分在免疫学中分别属于抗原、抗体.
7.【答案】B
【解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
8.【答案】黏膜 吞噬细胞 免疫器官 蛋白质 抗体 抗原
9.【答案】D
【解析】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目前该病无法治愈,只能预防。因此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狗、猫等咬伤,要及时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进行防治。疫苗是用减毒的或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素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因此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的患者,注射的抗毒血清属于抗体,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保护人体不被狂犬病病毒侵袭,维持人的身体健康,而对其他病原体无效,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10.【答案】A
【解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如胸腺、淋巴结和脾)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组成。
11.【答案】A
【解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非己”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核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皮肤深层的黑色素细胞能够产生黑色素,吸收紫外线,是皮肤的生理现象,不属于免疫.消化道表面的黏膜能分泌杀菌物质,泪液、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能使细菌溶解都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在病原体的刺激下能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12.【答案】(1)活细胞 (2)C AB (3)疫苗 抗体
【解析】(1)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乙肝病毒,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活细胞中,从中获得营养物质,并进行繁殖.
(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分析题意可知,服务行业修脚所用的器具严格按规定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等属于切断传播途径;乙型肝炎患者及其病毒携带者不能献血,则属于控制传染源.
(3)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的或灭活的、低毒的病毒,接种到人体后作为抗原起作用,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预防某种传染病.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13.【答案】:(1)传染性、流行性;(2)特异性;(3)病原体;(4)保护易感人群;
(5)①②④;(6)传播途径;(7)无细胞结构
【解析】:(1)早在3世纪,一旦某地瘟疫流行,人们会背井离乡外出避疫.这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
(2)接种疫苗后会使人产生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牛痘接种法来代替人痘接种法属于特异性免疫.
(3)病原体指的是能够因其患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陆续发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引起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它们统称为病原体.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开始了预防接种工作,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5)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图中的情形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是①②④.
(6)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吸血的动物属于传播途径.
(7)卡病毒、H7N9病毒开始肆虐,它们的结构特点是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
14.【答案】(1)抗原;特异性 (2)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
(3)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解析】(1)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从免疫的角度来看”,被宠物咬伤后注射的狂犬疫苗属于抗原.
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2)“甲流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来看”,没有接种甲流疫苗的人对甲流感缺乏免疫力,因此属于易感人群.“学校为防止甲流大面积流行,采取了定期消毒、开窗通风等措施”,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甲流流行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著,主要是因为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而甲流的病原体是病毒”,“病毒结构简单”,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15.【答案】青壮年 HlNl流感病毒 细胞 传染源 保护易感人群 一种抗体只能消灭某一特定的抗原
【解析】(1)这次墨西哥发现的患甲型H1N1流感的病人大多是青壮年。就此看来,甲型HlNl流感的易感人群主要是青壮年。
(2)专家表示,这次甲型H1N1流感与1918年曾经在欧洲流行的被称为西班牙流感的疫情相似,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但抗生素对治疗甲型HlNl流感无效,因为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病原体是细菌的疾病,而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是HlNl流感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甲型H1N1流感患者属于其中的传染源。
(3)注射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注射过麻疹疫苗的人,麻疹疫苗进入人体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麻疹病毒的特殊的蛋白质----抗体,以后再有麻疹病毒侵入人体,麻疹抗体就会将侵入的麻疹病毒杀死,但这种抗体具有专一性,即只能将麻疹病毒杀死,而不能将侵入的其他病毒杀死,因此这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
免疫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免疫 第2课时
章
六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年
学习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说出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描述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分析课内外图文资料,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自身的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让学生结合打防疫针的亲身经历,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重点
1.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免疫的概念及功能,计划免疫的意义
难点
1.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免疫的功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最近,学校组织全体同学接种预防甲型肝炎的疫苗,许多同学对这件事产生了探究的兴趣。为什么接种疫苗就不容易得病呢?
了解实例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免疫的作用过程
1.疫苗的作用机理
(1)甲型肝炎的防治机理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甲型肝炎疫苗是由经过特殊处理过的甲型肝炎病毒制成的,进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甲型肝炎病毒的特殊物质。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叫作抗体。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甲型肝炎病毒等病原体或异物)叫作抗原。
(4)作用机理:当有病原体等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原体(抗原)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好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甲型肝炎病毒被消灭后,仍有部分抗体留在人体内。当甲型肝炎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存留在体内的抗体就会迅速出击、围攻,使入侵的甲型肝炎病毒无法生存和繁殖,进而起到预防甲型肝炎的作用。
2.探究竟?调查
找出自己的《预防接种证》,查看一下除了接种过甲型肝炎疫苗外,你还接种过哪些疫苗,它们能预防哪些疾病?如实填入下表内。
疫苗名称
接种时间
可预防的疾病
二、计划免疫
1.疫苗
(1)概念: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原理: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将它接种到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3)使用方法:疫苗可经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及口服等方式接种到体内,可以使人体产生抵抗相应病原体的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点拨:
①计划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因为计划免疫是人在出生以后获得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抵抗作用。
②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但是不能治疗传染病。
③接种的疫苗一定是抗原,接种的抗毒血清和球蛋白则是抗体。
2.计划免疫
(1)概念:计划免疫是依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特定的人群接种,使人群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这种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计划免疫。
(2)举例:例如,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给餐饮业人员注射甲型肝炎疫苗,可以预防甲型肝炎。出生三个月的婴儿,通过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3.我国计划免疫的状况
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开始了预防接种工作。现在,可免费接种的疫苗越来越多。
我国的卫生防疫部门根据我国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制定了系统的计划免疫程序。婴儿刚一出生,医院就给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婴儿满月后,要到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指定的社区医院保健科办理接种登记,领取预防接种证,医生会按婴儿的月龄安排接种日期。
4.意义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成就
人类通过计划免疫,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了一些烈性传染病,如天花等。
三、特异性免疫
1.特异性免疫
(1)概念:人体通过免疫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这种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它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
(2)特点:人出生后,在与病原体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特异性和不可遗传性。
(3)举例:没有得过天花的人,当天花病毒首次侵入机体后,会使人患天花。同时,淋巴细胞在天花病毒的刺激下,会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在人体免疫能力和外界药物辅助治疗下,疾病痊愈,天花病毒被消灭,抗体存留在人体内(或机体保留了产生抗体的机能)。当现有甲肝病毒侵入人体时,人体内存在的抗体(或机体产生大量的抗体)作用于天花病毒,从而消灭侵入人体的天花病毒,这个人就还会再得甲肝了。其过程如图所示:
/
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人体内的第三道防线来实现的。
2.第三道防线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①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它的主要功能是随时监视外来物的入侵,抵抗微生物和其他异物对机体的危害,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②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和淋巴结等。a.胸腺主要由淋巴细胞和上皮网状细胞构成,上皮网状细胞能分泌胸腺素,胸腺素有刺激淋巴组织生长的作用,并促使其生成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新生儿的胸腺较成年人明显大,青春期以前生长到最大限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b.淋巴结主要是由淋巴细胞集合而成的结构,里面有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的吞噬细胞;c.脾位于人体左上腹部,其含有的吞噬细胞能吞噬病菌,也能吞噬异物。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这些器官、组织和细胞能够进行相应的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攻击性、针对性极强,能选择性地将第二道防线未杀灭的病原体逐一消灭。
人体通过第三道防线与病原体作斗争,使疾病得以痊愈,并且获得对这种疾病的免疫力。
点拨:
人体通过这三道防线与病原体作斗争,防止疾病产生或使疾病痊愈,并且使人体获得免疫力。三道防线保卫自身的原理如图所示:
/
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比较项目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形成时间
出生后才形成的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
形成因素
与该病原体斗争过的人才有
由遗传因素决定
作用特点
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具有专一性
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作用范围广,对多数病原体都有效
器官或细胞
脾脏、扁桃体、淋巴结、胸腺等
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
所含防线
第三道防线
第一、第二道防线
是否遗传
不能遗传
具有遗传性
举例
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
唾液中的溶菌酶
四、免疫的功能
1.免疫
(1)最初的含义: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患过天花或麻疹等传染病的人,由于产生了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因此很少再患这种疾病。基于这种认识,免疫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们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但是,随着免疫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免疫的认识提高了。
(2)概念: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免疫的功能
免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
(1)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2)维持自身稳定:人体组织细胞时刻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随时有大量新生细胞代替衰老和受损伤的细胞。免疫系统能及时地把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识别出来,并把它们从体内清除出去,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
(3)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总结:
免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识别和清除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了解甲肝炎的防治机理
知道什么是抗体和抗原
知道免疫机制
课前作业:调查疫苗
知道什么是疫苗和原理
知道什么是计划免疫
了解我国计划免疫的状况
了解计划免疫的意义和成就
学习什么是特异性免疫
总结作用机制
学习人的第三道防线
认识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总结三道防线保卫自身的原理
分析比较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知道什么是免疫
知道免疫有哪些功能
介绍甲肝炎的防治机理
介绍什么是抗体和抗原
介绍免疫机制
课前布置作业:调查疫苗
介绍什么是疫苗和原理
讲解什么是计划免疫
概述我国计划免疫的状况
介绍计划免疫的意义和成就
介绍什么是特异性免疫
引导总结作用机制
介绍人的第三道防线
介绍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引导总结三道防线保卫自身的原理
引导分析比较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介绍什么是免疫
介绍免疫有哪些功能
课堂练习
1.免疫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是( D )
A.预防免疫 B.自身免疫
C.免疫监视 D.以上都是
2.下列各项中,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A )
A.接种卡介苗 B.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C.唾液的杀菌作用 D.皮肤的屏障作用
3.下列属于免疫监视功能的是( B )
A.呼吸道粘膜纤毛清除异物的作用
B.人体随时清除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
C.胃酸杀死胃内的细菌
D.噬食体内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
4.下列疾病中,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是( D )
A.色盲 B.坏血病
C.呆小症 D.甲型HINl流感
5.下列各项中,能够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是( B )
A.打退烧针 B.打破伤风针
C.打止疼针 D.打消炎针
6.如果某一个人的免疫中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容易发生(A )
A.过敏反应 B.肿瘤
C.艾滋病 D.类风湿性关节炎
7.人体能及时清理体内的衰老、破损和死亡的细胞,这属于( C )
A.防御病原体对人体的感染
B.保持人体自身结构的稳定
C.免疫具有的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中的一个方面
D.以上答案均正确
习题训练
知识应用与理解
课堂小结
免疫是人体识别异物、排除异物、维护生理平衡的保护性生理反应。人体的免疫按性质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按作用过程可分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计划免疫的实施提高了人体的防病能力和健康水平
知识小结
总结概括
板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