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中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剖析学案专题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 (深圳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9】中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剖析学案专题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 (深圳专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2 18:01:04

文档简介

专题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扫描☆名师点拨
考查知识分析
试题特点分析
复习建议
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3.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
4.分析文章语言特色(语言风格)
5.分析环境描写及作用
6.补写内容
7.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8.辨析记叙人称及作用
9.开放、拓展性试题
10.品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1.品析重要句子含义和重点句(段)的作用
12.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
13.理清记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
14.记叙文的线索
15.感悟文章主旨
中考记叙文选文往往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或叙事性散文或小说等)。材料的选取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意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占较大比例。
注意积累阅读方法和答题的技巧。 (一)读懂主旨
快速阅读材料,把握以下要点:
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把握情节 
概括文章内容。
(二)读懂题意
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才能正确答题。
1、审读题干,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2、关注题目的考点。明白考查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3、留心分值的设置,按分值分配比例去答题。
(三)掌握记叙文阅读答题的基本技巧
(四)答案语言的表述要注意准确简洁。
(五)先分散进行专项训练 后综合练习。具体进行下列几个专题训练: 1.概括事件,梳理层次结构。 2.题目、开头、结尾的作用。
3.记叙的线索 4.重点句子的赏析
5.人物形象的概括
6.环境描写的作用
7.叙述的方式
(六)多做典型语段阅读题,注意积累答题技巧。
考点剖析☆聚焦高频
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例1:(2018深圳中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冯骐才
①我每次看皮影,都要跑到布幕后边瞧上几眼。因为那些在布幕上神出鬼没、又哭又笑的灯影子都是在后边耍弄出来的。严严实实的布幕后边总是充满了神秘感,给我以极大的诱惑。
②今晚_________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剧目叫做《王翦平六国》,说的是秦代名将王翦辅助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故事。这出戏是张进绪从他父亲张维秀手里接过来的。张维秀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去世,如今张进绪也是六十开外;个子矮矮,灰衣皂裤,头扣小帽,神色平和,然而,他往布幕后边一站,立时好像长了身个儿,一员大将似的,气度不凡。
③布幕后边的地界挺小,不足一丈见方,叫拉琴击鼓的乐队坐得密不透风。布幕下边是一条长案,摆着各种道具;其余三面使竹竿扎成的架子,横杆上挂了一圈花花绿绿、镂空挖花的皮影人。张进绪的这些皮影人儿和全套的乐器,都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物件,摆在那儿,有股子惟老东西才有的肃穆又珍贵的气息。尤其这上百个皮影人,生旦净丑,一概全有。好似人间众生,都挂在那里等候出场。但他们不是被无序或随意挂在那里的,而是依照着出场的前后排次有序。别看他们面无表情,神色木然,只要给张进绪摘下来在布幕前一耍,再配上锣鼓唢呐,以及那种又有秦腔又有道情又有当地的山花的腔调,便立时声情并茂地活蹦乱跳,眉飞色舞,活了起来。
④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______。后台是他的舞台。他略带沙哑的嗓子又唱又说又喊又叫,两只手把一桌子的皮影折腾得飞来飞去。看他的表情真像站在台上唱戏演戏一般,给我以强烈的感染。但在布幕那一边,却早化成戏中一个个性情各异的灯影子了。
⑤当我回到布幕前边,坐下来细细品赏,便看出他演唱的高超。他不单唱得味儿如醇酒,大西北的苍劲中,兼有黄河滋育的柔和;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一时觉得,这唱不是张进绪唱,分明是灯影子在唱。于是,灯影、乐声和剧情浑然一体。如今的贺兰还有多少人有这种功夫?
⑥据说,此地的皮影是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名叫赵小卓的满族人从陕西带到宁夏来的,后来由贺兰县几位颇具才情的村民接过衣钵,继承发扬,在皮影制作、演唱风格上融入本地的文化与气质,深受百姓热爱。昔时,交通不便,钱太少,戏班子很难深入到穷乡僻壤。老百姓便用这种简朴又优美的影戏自演和自娱。这应是一种原始的“影视艺术”。这种“唱灯影子”不单在贺兰县这一带扎下根,成了气候,影响还远及银南、隆德、盐池和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据说,当时传承赵小卓皮影戏的有刘派(刘有子)和张派(张维秀)两家。但刘派后继无人,人亡而歌息;张派却传了下来。难得的是今儿的传人张进绪的禀赋依然很高,又深爱这门古艺,所有家传皮影和演奏器具都好端端保存至今。时下,逢到各乡各村举办节庆或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他去演出助兴。届时,他弟弟、妹妹、孩子全是伴唱奏乐的成员。如今这种家庭化的影戏班子,已经非常罕见,传承人的水平又如此之高,真叫我们视如珍宝了。
⑦我忽然想到,这么好的贺兰人的唱灯影子,可千万别只叫我们这代人看到。
(文/冯骥才选自《今晚报》2009年10月6日刊有删改)
根据提示请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完成填空:
词语: 主演,主辜,主导,主办。
(1)今晚________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
(2)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表,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____。
15. 阅读全文,请将表格中。“我”的活动补充完整,
布幕后边


“我”欣赏灯影表演
16. 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描写的皮影戏的特点。
17. 请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
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
18.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文化遗产。
【答案】
14. (1)主演; (2)主宰
15. (1)我观察张进绪主演灯影(2)布幕前面
16. ①充满神秘感,布幕上活灵活现、神出鬼没的影子,在幕后就能耍弄出来。②道具、乐器等内容丰富,光皮影戏的人物就包含生旦净丑、人间众生,表演内容多样。③感染力强,表演逼真,布幕上精彩的表演与后台繁杂的光影,乐声交织,给观众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17.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皮影戏的表演进行描写,将灯影赋予了人的色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灯影子的鲜活灵动,表现了贺兰人表演唱灯影子的技艺高超,也表现出皮形戏浓厚的感染力。
18. 示例:我们要学习与传承经典文化,如捏糖人、制作风筝等,并对我们的文化遗产做大力的宣传与弘扬,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被遗忘的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并将它们传承下来。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与运用。词语的搭配要合乎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二要合乎习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掌握词语的意思,正确辨别它们的感彩、修饰对象、适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15. 试题分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在布幕后边时,“我”观察张进绪主演灯影。而“我”欣赏灯影表演的地点是在布幕前面。
16.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从神秘感、表演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等角度作答。找到答案区域并提取是作答的关键。
17. 试题分析:赏析文句。“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摇肩晃脑,挺胸收腹”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事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表演者的技艺高超及皮形戏浓厚的感染力。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谈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文化遗产。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从学习与传承经典文化的意义或方法的角度考虑答案内容。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2017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从心所欲不逾矩
莫言
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一定要把字写好!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我父亲的话不一定正确。因为,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书法家。但即便是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会把字写得好看一些。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
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其中一例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有人注意到了,便向县太爷汇报。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不但字好,词也好。于是众人刮目相看。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
我这先祖,有一年,去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是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我那先祖却礼数次,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上什么车?”东家道:“去写那个字啊。”我先祖笑道:“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见东家面有狐疑之色,我那先祖道:“拿回去贴上吧,若有丝毫差错,我从今往后就不写字了。”
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如何能保持与那三个字的风韵、气势、大小的统一性?对此疑问,我父亲的解答是:“他已经把手‘靠’死了!”“靠”字是我故乡土语,大意是经过长期训练,手上已经有了感觉。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很可惜现在已找不到我先祖所写的字,因而也就无法领略他写得到底有多么好。尽管我没能在书法方面下功夫,但通过我父亲这种讲故事式的教育,还是使我从小就对书法多了一些兴趣,对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自然也格外地尊敬和羡慕。
14. 阅读全文,请概括文中与先祖相关两件事。
15. 文中第②段写道:“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请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当时先祖冷笑的心理活动。
16. 冯骥才《俗世奇人》中写到的泥人张和祖父都是俗世奇人,请说说以下两句话都运用了怎样共同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并选取一句进行赏析。
(1)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2)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17. 请从先祖写字和做人两方面解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涵。
18. 结合文章,谈谈中华毛笔字的魅力所在。
【答案】14. ①先祖参加县太爷的社饮受到慢待,后一展书法技艺,令众人刮目相看。②先祖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因其招待不周只写了三个字,待东家厚礼上门,才在家中写出第四个字,与另三个字风韵、气势、大小丝毫无差。
15. 哼,打量我衣衫破旧便如此慢待我,我倒要看看你们腹中是否同身上一样锦绣辉煌,待会儿便叫你们见识见识我的本事!
16. 【答案一】两者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通过“甩、提、挥洒”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的将先祖在粉壁上挥毫泼墨的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表现了先祖书法技艺的精湛。
【答案二】两者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通过“端、饮、瞅、摆弄、捏弄”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的将泥人张一边饮酒一边捏泥人的场面描绘出来,表现了泥人张捏泥人技艺的精湛。
17. 写字:通过长期的练习,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不论是在纸上还是墙壁上,抑或是隔着远距离补写,都能够驾轻就熟、举重若轻,是谓“从心所欲”。
做人:身具傲骨,贫贱不移,面对乡绅大户不折节弯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是谓“不逾矩”。
18. 行云流水的毛笔字不仅赏心悦目,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还能修身养性,锻炼我们的耐心与毅力,磨砺我们的心境,更能使我们品味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解析】
14. 试题分析:归纳先祖的两件事,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文段,采用“什么人”+“什么事”+“事情最终的结果”的方式来总结。要以“先祖”为陈述的主体。
15. 试题分析:考查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先分析先祖的性格特征,归纳先祖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对情节和人物描写的分析,来揣摩先祖的心理特点。答此题注意是读懂情节,情节制约着人物的心理活动。描述时语言要符合人物的个性化特点。
16. 试题分析:考查人物描写及其作用。人物描写主要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作答时先交代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再答该方法描绘出了什么,表达或表现了(作者、描写对象)什么特点或感情。另外这道题注意看清题目,先问的是两者都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再二者择其一来赏析。
17. 试题分析:是对文题内涵的理解,实际也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注意其实题目当中已经给了我们提示,从先祖写字及做人两方面来解释。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结合原文作答)。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从审美、修身养性、锻炼我们的耐心与毅力等角度作答。
3.(2016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3 题。
我最好的老师
①从小喜欢语文课,每个老师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因为自己文学功底好,也颇受各个老师的赏识,从三年级有作文课起,我就习惯了自己的每篇作文都当作范文被老师朗读。曾有老师形容,看小六六的文章,像三伏天吃冰激凌一样快活,觉得学生没白教,花的心血有了回报。
②唯独写刘老师,原因是他与众不同。他从我上初二起代语文课,那时候我的文章已经常在《学生作文选刊》之类的杂志上发表。学校的校刊报栏里,总有地方是留给我的。我原以为他一进教室就会向我微笑,如同其他老师一样,笑容中带着“久闻大名“的意味。出乎意料,他在点我名字的时候甚至没抬眼看我一下。
③我开始被他收在雪柜中封藏起来。他很少提问我,也从不把我的文章作为范文朗读,任我花费心思构思排比抒情感慨,得到的永远是他一个淡淡的红钩,加上难以辨认的“已阅”二字。骄子的心受到严重打击,越渴望得到他的鼓励,越觉得自己无法取悦他,连同学们都感到我被封杀了,说:“刘老师不欣赏六六的文章。”
④刘老师是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至少在当时怀春的小丫头们心中,琼瑶小说《窗外》里的李老师就应该是他那样的。其实,他踏进教室的一刹那就奠定了我这一生所认为的帅哥形象的基础:宽肩长腿,蓬乱而略带卷曲的头发,拉碴的胡子,穿着裂着两粒扣子的白衬衫。他的眼神永远迷惘着,视线的焦点总在教室最远处,并不扫视下面听课的学生,而且带着一丝睡眠不足的疲倦。他的语调一直低沉着,浑厚如男低音,说话带着南方男人的糯,扬起嘴角歪笑着透露着一种邪与放荡不羁。他拿着粉笔很随意,犹如端着酒杯或夹着烟卷,每次都是等铃声过后好几分钟才拖着步子,懒洋洋地只提溜着课本走进教室。
??⑤进门后从不多话,只胡乱翻着课本,烂烂的书像刚从盆里捞出来的还带着没洗干净的洗衣粉,估计是多年沉积下的粉笔灰。只见他随便翻两页,漂几眼,突然抬头说:“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有同学细致提醒他,到×××了。他于是说:“好,下面继续。“我一直觉得他从不备课,只凭着深厚的功底,信口开河却也娓娓道来。他如果是演员,定是那种容易入戏的,只两三分钟的酝酿,使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当他讲《社戏》的时候,我觉得眼前的他就是成年的鲁迅,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回忆小时候快乐的光景;当他讲“苔痕上阶绿”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那甘于清贫,酌一壶小酒,与朋友盘腿坐于席上,捋袖手谈的刘禹锡。
⑥因得不到他的注意,我开始抑郁,看见同学们作文后长长的批语,心生嫉妒。那时的我是典型的党中央的喉舌、学校宣传的号角,只要学校接到宣传任务,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学习赖宁学习张海迪,任何一项枯燥乏味的政治宣传,在我笔下都会变得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恢宏的排比句式,可歌可泣的用词足令老师叹为观止,甚至有老师当时预言,这丫头以后能在《人民日报》上发社论。可惜后来受了刘小平人生真谛就是随意的思想影响,最终没走上发愤图强的道路。
⑦改变我绚烂的八股文风的,是刘老师的一次评语。大约那是我又过分地吹捧了谁了,只记得他写了:“你写的,古代叫八股,现代叫媚俗。文章是什么? 是你自己的喜怒
哀乐。文章,是你自己思想的表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自己跟自己都不说实话,明明是痛苦却要咧着嘴说幸福,这叫文过饰非。高的作文分数只代表你有高超的文字组织能力,不代表你有卓越的,哪怕是真实的思想。如果有一天,你读自己的文章会流泪,你就在用笔写自已;如果有一天,别人读你的文章会流泪,你就在用笔写现实。写你懂的,写别人懂的,对自己说真话,不为取悦别人说假话。写作文,不写命题作文,不要糟蹋了你的才思。”
⑧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评语,当时我才十三岁,却深深领悟,自此笔随心走。
⑨他只教了我一年半,我却感到我们之间极有默契。我写的苦与乐,他都懂,他给了一个青春期迷惘而多思的女孩一个自由说话的空间,让我在他海纳百川的宽容里自由徜徉。
⑩一年半后的一天,他突然从学校消失了。接替他的是一位矮小精悍的大学毕业生,板书优美而整齐,普通话发音纯正,说话铿锵有力,可我再也找不到人书合一的浑然天成的感觉。
?一直记得他最爱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仿佛看见他站在泰山之巅,穿着古代飘逸的长衫,头上盘个髻子,长衫上的一根长飘带在夕阳下随风飘摇。
???玉树临风。
lO.刘老师的与众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11.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当他讲《故乡》的时候,我觉得眼前的他就是鲁迅,
?????????????????;当他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 。
12.第⑧段“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评语……笔随心走”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说说你对“笔随心走”的理解。(3分)

13.临近毕业,你有什么话想对语文老师说?请写下来。或者描述你理想中的语文老师是怎样的。(3分)?



【答案】
10.①对待“我”的态度与其他老师不同,冷藏“我”;②形象不同,散漫、放荡不羁;③讲课方式不同,不备课,但讲课让人着迷。
11.站在野地里看没有被世俗浸染的闰土刺猹 那归隐山林,泛一叶扁舟,看游鱼细石、高山寒树的吴均。
l2.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刘老师的评语对“我”的影响。“笔随心走”指写文章写自己懂的,写别人懂的,对自己说真话,不为取悦别人说假话;不写命题作文。
13.示例略。(可从语文老师的讲课方式、特点,对自己的影响等方面作答)?
【总结】 记叙文答题技巧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方法:(1)写人或事的记叙文或段落: 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2)写景的记叙文或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3)抒情的文章或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2、分析文章思路
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表达思想的路径、 脉络。考查时,有时让分析局部的思路,有时让分析全文的思路;有时用填空题的形式,补充文章的思路;有时用问答题的形式概述文章思路。
分析思路时,首先按以下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理清文章脉络: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词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按人物的情感变化。(找表示情感的词句)
(5)总分总(掐头去尾)。
然后,用清楚明白的语言将文章思路概述出来。
3、记叙线索及作用
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它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
线索类型:(1)人物(2)事物 (3)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变化(7)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把握线索常用的方法有:(1)标题入手法。标题是每篇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可以大致看出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反映的文章主旨。
(2)抓关键物法。在记叙文中,一些小物件一旦被有机地组织进作品就常常产生异乎寻常的艺术功用作品,在文中反复出现,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3)抓住重点语句法。重点语句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段落或文章中的中心句、过渡句,记叙性的文章中作为点睛之笔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它们就可能找到线索。
(4)抓关键位置法
线索在文中的体现, 多半在标题、 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这些位置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词语可能是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主要情节、事件、人物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5、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感情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考试题型一般为:作者的感悟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或者作者对什么持什么观点态度,概括主要观点。
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
①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阅读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②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③从分析文章中一些关键语句入手。有的文章在开头或结尾,会有一些暗示或点明文章中心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常是议论句或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④从概括内容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⑤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有的文章在分析文章的中心时,还需要了解、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作者感情的方法:
①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②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③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6、梳理故事情节
首先,明确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其次,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情节之间的联系。
最后,按一定的顺序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7、赏析文章语句
赏析文章语句时,有的指明具体语句,有的是自由选择语句。自由选取句子时,可以选择这几种句子: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的句子)。
有的题目指明赏析角度,有的没有指明赏析角度。没有指明赏析角度的,可以尝试从下面角度进行赏析:
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用词技巧,抒发的情感,思想内涵等。
(1)从修辞角度赏析
从这个角度进行赏析要说出两个作用:①该修辞本身的作用。②该修辞在句子语境下的作用。
常见答题形式: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表现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思想内涵。
①比喻、拟人: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
②排比 答题格式:非常有气势,强调了+对象+特征。
③设问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④对比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⑤反复: 答题格式:强调了------,加强了语气。
(2)从句式特点方面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有……的表达效果/作用 。
长短句结合,使语句有参差美,句子对仗工整,使句子有整齐美。
常见的几种句式表达效果为;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情强烈。
双重否定句,突出强调。
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主要包含下面几种:
①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②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③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⑤对比手法
作用:将……和……对比,突出事物(人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⑥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⑦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⑧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⑩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4)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
人物描写手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静态描写、动态描写,还有从不同的感觉器官的角度进行描写。
答题方法:这句话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 细腻/ 强调/ 突出 +具体化(写出了……内容、心理)+表达效果(感情/ 性格/ 主题等)
(5)从用词技巧的角度赏析
从用词技巧的角度赏析,一般品味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一般从准确性、生动性的角度进行品析。常见答题形式:?
“_________”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准确)地写出了___________的特点或内容,/表现了________(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6)从抒发的情感角度赏析
理解句子抒发的情感时,要结合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常见答题形式:
这个句子运用……的方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人物……的情感。
(7)从思想内涵的角度赏析
理解句子的思想内涵时,也要结合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常见答题形式:
这个句子意蕴深厚,包含深刻的哲理,表现了……的思想/哲理。
8、记叙文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句子或段落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有:
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
(1)记叙文开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③为下文××埋下伏笔 ④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⑤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记叙文结尾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①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④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⑤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⑥前后照应
9、人物描写的作用
(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描写了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姿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10、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①交代背景,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的××情感 ④预示人物的××命运 ⑤突出人物性格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②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③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 ⑤揭示文章主题。
11、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方法:一般是望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12、理解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
(1)鉴赏人物形象方法:
首先,要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通过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再次,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把握人物形象;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②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③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拟人手法、夸张手法、象征手法、、对比手法、、衬托手法、讽刺手法、欲扬先抑、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设置悬念、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3、文章题目的作用
主要有以下作用: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展开情节的线索; ③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兴趣。
14、评价感悟题
解答评价感悟类试题,(1)首先要读懂读透文本。只有读懂读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对人物的态度,才能找到评价的落脚点,评价感悟才不会空洞。(2)其次,观点要明确,感悟积极向上。这类题涉及我们的价值取向,赞成、反对、歌颂、抨击都要旗帜鲜明;感悟忌空泛论事,在联系实际、结合原文基础上体现积极向上的态度。(3)第三,力求体现个性。评价感悟型的题目开放性较大,多不设答案,有创意、角度新、有文采,评出个性,悟出独特感受让人耳目一新才能有所超越。
考点过关☆专项突破
1.(2019深圳押题卷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8题。(14分)
我愿意去读懂你
王小毛
我真后悔给爸买智能手机,更后悔教会他刷朋友圈。
周一,我在公司被忙碌的工作牵得团团转,郁闷地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一个上午累成狗。”几分钟后,手机提示音响个不停,全是爸发来的超长语音。我以为家里出了什么大事,赶紧放下工作躲进厕所收听。
哦,原来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最后还说:“不要把自己和狗相提并论,你是狗,你爸是什么?”
我抱着手机真是哭笑不得,不知和爸从何说起。
为避免爸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此后我再发朋友圈,都会选择性地屏蔽他,仅向他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因此,爸的唠叨明显少了。
有一天天气甚好,我穿着新买的春装去公园玩,因为知道爸喜欢我参加户外活动,便拍了几张美图展示健康生活理念。爸好像一直擎着手机窥探我,整日无事可做,只等在另一头伺机而动——照片刚发好,就是一个秒赞。
可接着,我又收到三篇“深度好文”,标题大概是“小心病从脚入”“女人最怕脚受凉”“足部穴位详图”。
A.唉,真是防不胜防!为了扮潮,我特意露出一截脚踝,谁承想大好春色他不看,偏偏把注意力放到我的脚上。
我赶紧解释,气温回升,一点都不冷,街上的小姑娘都这样打扮。爸大概觉得用语音说费事,直接打电话过来。
最后的结果是我只好妥协,下午回家换了长裤、长袜,并拍照片发给他看。此后,我每天都能收到爸推送的“养生文”,感觉自己有望活到下个世纪。
十一假期到来前三天,爸一改风格,每天准时分享两篇感恩父母系列文章,接着还发来这样的语音:“女儿呀,你要是忙,就不要回来了!爸特别好……咳……咳……”
听听,我怎么能不回去?
那日下了出租车,只见爸正满面红光地在小区门口等我,一边还在和几位邻居侃大山。我主动和几位叔叔打招呼,爸对我的举止、衣着特别满意,在回家的路上不停地示好:“女儿啊,老爸给你做了一桌好吃的!”
爸的厨艺确实很好。我空着肚子赶火车,早已饿得饥肠辘辘,一见蛋黄煸鸡翅、蒜蓉开背虾、红烧排骨,我扑上去抄起筷子准备开吃,却被爸叫停:“等下!我先拍个照!”
为了取个全景,爸踩着一个小凳子,其间三次下来调整摆盘。好不容易拍完饭桌,为了凑“九宫格”,他还要拍我送他的礼物,以及我吃得满嘴流油的囧样子。他没完没了地折腾,根本顾不上吃饭。我风卷残云,吃饱喝足后,见他仍弓着身子,不停地删删改改。
我一直觉得,爸身上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幼稚。
印象中,爸是我周围第一个接触QQ的家长。我读中学时,有一天放假,我在电脑前和网友聊得甚欢,爸借着送水果的机会在我身后磨磨蹭蹭半天,最后用讨好的口气问:“宝贝女儿,你能不能帮爸爸申请一个QQ号?”
当爸可以在我的个人空间自如出入的时候,我已经悄悄玩起了微博,没有爸这个“好友”跟踪,我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宣泄情绪。我原本不想让他知道,可一次亲戚聚会,表弟在饭桌上大咧咧地问我:“姐,你关注下我的微博,@我一下呗!”
我感觉情况不妙。B.果然,爸迅速从推杯换盏的氛围中抽离,一脸疑惑地问:“啥是微博?怎么关注?”
于是,我又成了爸的“特别关注”。
这些年,爸一路跟着我,从QQ到微博,再到微信,一直艰难地适应着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但他用尽全力也只做到了形式上的趋从——他其实并不懂我,更猜不透我在想什么。
爸发完朋友圈,才安心地坐到饭桌前。饭菜已凉透,我提出给他热一下,他却说:“不用热,你快去给爸点赞。”
我只好听他的话,点进他的朋友圈,手动点赞。是的,我把爸设置为“不看他的朋友圈”,因为受不了他动辄用养生好文刷屏。
点完赞,我坐在饭桌旁陪爸聊天。爸啃排骨的时候忽然想起什么,撂下筷子问:“你不会真想把肉肉炖了吧?”
唉,我不知该怎么跟他解释,毕竟,他能理解的网络词还停留在“给力”这个层面。
我说:“老爸,我们这代人的表达方式,不是你想的那样严肃。”
爸的脸红了,憋了很久,才说:“你什么事都不跟爸说,爸只能自己想办法去了解。”我心里突然不是滋味,假装埋头刷朋友圈,内心早已波澜四起。
妈去世早,是爸把我拉扯成人。我知道爸爱我,但我总觉得在这世上没有可以倾诉少女心事的人。后来,相继出现的各种社交工具给我的情绪一个出口,我和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谈烦恼、聊困惑。爸担心我,但我什么都不愿意和他讲,他能做的,便是努力融入我的世界,跟在我的身后,捕捉我喜怒哀乐的蛛丝马迹。
爸在QQ上,只与我一人聊天;爸的微博,只关注我一人;爸在微信上倒是偶尔和亲友交流,但把我设为置顶聊天对象。翻一翻我们俩的聊天记录,每次天气突变、流行病来袭……他总是兴师动众地搬运一堆文章,希望能帮到我,而我的回复,永远都是简单的几个字或者表情。
隔日早餐时间,我发现爸坐在桌前看手机。许久,他才笑着说:“哈哈,‘累成狗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爸又开始学网络用语了,看他认真记录的样子,我不想再做他特别难懂的女儿。
回到自己的小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整理网络用语,逐条解释,给爸发过去。
因为在亲情的世界里,只有我们俩。他越来越苍老,靠近我的姿态越来越笨拙,所以我想等一等他。我也愿意认真地去读懂爸,我想告诉他,我的心其实从未与他疏远。
(摘自《读者》2018年第20期,有删减。)
15.文章写爸“努力融入我的世界,跟在我的身后,捕捉我喜怒哀乐的蛛丝马迹”,根据作者行文思路,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2分)
(1)我因工作劳累发条动态,爸发来超长语音教育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十一回家,爸吃饭前忙着把做的美食和我带的礼物拍照发朋友圈。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开始学习网络语言,继续努力靠近我,读懂我。
16.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A、B划线处的句子。(6分)
(1)唉,真是防不胜防!为了扮潮,我特意露出一截脚踝,谁承想大好春色他不看,偏偏把注意力放到我的脚上。
(2)果然,爸迅速从推杯换盏的氛围中抽离,一脸疑惑地问:“啥是微博?怎么关注?”
17.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18.《散文随笔选粹》要选录这篇文章,请你为它写一则推荐语。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围绕题目“我愿意去读懂你”,从父亲和女儿两个角度来写,不少于50字。(3分)
2.(2019深圳押题卷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8题。(14分)
久远的家
父亲喜欢种花种树,两亩大的院子,有四分之三种的是果树和花。八瓣梅、刺玫、牡丹、野菊……看到谁家的花好看,父亲就向人家讨要根、籽,要来后就将花籽撒在果树的间隙,或是将根埋在树下。春风一到,果树花与鲜花交相辉映,一个个粉色、白色、黄色的花骨朵竟相绽放,院里是一片花的海洋。
吃着杏子,觉得杏子味道不错,父亲就起身跨出房门向前走上几步,在园子里刨个坑,丢下核,来年一棵小苗就破土而出;正南墙下的三棵樱桃树,我没有亲眼见过它们的出生经历,我猜也是由樱桃核种出的;那些苹果树、李子树、葡萄树、桑树的生长经历我就不太清楚了,我记事时它们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了。
好像是和父亲在争夺地盘一样,母亲又会在果树与花的间隙里撒上些菜籽。一场雨后,菜苗纷纷钻出地面,夏天时黄瓜顶着黄花,豆角戴着粉色的花串盘绕在果树上,灯笼似的辣椒结了出来,香莱也变成了绿色的小扇子,红绿相间的西红柿也缀满了秧……这样零星种出的菜一家人都吃不完,还可送些给干妈家。
院子的正北面是主房,西北角那间房的上一层是我的闺房。我们把阁楼不叫楼,叫高房子。高房子西边有扇窗户,窗外有一棵大榆树。夏日树枝摇曳,在书桌前伸手就可触到树枝,摘到甜甜的榆钱儿。小鸟将巢也筑在这棵榆树上与我为邻,常常叽叽喳喳地将我从梦中喚醒。
站在高房子门前,果树和鲜花尽收眼底。院子的东南角有棵很大很高的桑树,初夏时那些嫩绿色的桑葚由嫩绿变为鲜红,再由鲜红变为紫红,最终成为深紫色。枝头越高光照越充分,果实就越香甜。站在树下望去,那一串串黑黝黝、胖嘟嘟、沉甸甸的桑葚挂满了枝头,很是诱人。我不会爬树,只能摸索着一脚蹬着墙,一脚踩着树权,坐到了中间的树权间,缓了一缓,才继续攀着树枝,站到了树枝的最高处,摘到了又大又黑又紫又甜,享受光照最充分的桑葚。我欢怏地边摘边吃,两只手被染成紫红色,衣服口袋更是被桑葚的果汁湿透,身上到处是紫红色。我有点得意,不由得笑出了声。一阵风吹来,树枝一晃我一脚悬空,人差一点就掉了下来。我吓得喊出了声,幸亏抓住了树枝。
南边靠墙有三棵品种不同的樱桃树。六月初,一颗颗饱满的樱桃熟透了,一串串从绿叶里钻出来.骄傲地挂在枝头。左边的那棵果实大而红,像玛瑙味道很酸;中间那棵果实白得像珍珠,晶莹别透,味道却是很甜的;右边的那棵果实小,颜色呈淡粉色,像水晶石,味道是酸甜的。我把三种颜色不一的樱桃装进玻璃瓶,摇着晃着欣赏着,直到摇出果汁才揭开盖子一颗颗地品尝。有时候,我也走出家门和村里的小伙伴分享,看到他们艳美的目光,我骄傲地揭开盖子给每只小手上倒出几颗,和他们分享着樱桃的酸甜,享受着童年的快乐。
院子的正中间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初冬,当一片片黄叶被风带走,只留下光秃秃的褐色枝条时,父亲便把葡萄藤拿下来,拆了葡萄架,把藤蔓一圈圈盘起来,盖上干草,挖坑深埋。春天时将葡萄藤挖出来搭架,剪枝。葡萄树也不辜负育树人的用心,盛夏过后,滴溜溜的葡萄由小变大、由深绿到浅绿,再到亮绿,几天就变个样。葡萄树下打扫得光洁干净,吃饭时,母亲会在葡萄树下摆上饭桌,一家人躲在阴凉里用餐,一家人吃着饭、聊着天,一天的疲劳在笑声中消散;我也会在葡萄架下温习功课,偶尔抬头,淡绿透亮的葡萄向我轻轻点头微笑。
三棵品种不一的苹果树和一棵梨树手拉手站在那里,像是一堵围墙,整齐地将房间和果园、菜园、花园一分为二。深秋,树上的苹果和梨渐渐成熟挂满了枝头,挺拔的枝头被压得弯下了腰。一个个苹果和梨绽开了羞涩的笑脸,中秋节一过,就能收很多苹果。父母把苹果存放在房间中央的窖里,房间时常飘着苹果的清香味儿。那年头物资匮乏,可是家里一年四季都不缺水果。
父母过世后,我很少回到老家了。由于路多次重修,去年我回去的时候竟然找不到路,这让我不由得心生悲意。父母不在了,老家变成了空壳,我的灵魂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
(作者:殷桂珍 有改动)
15.文章开头先交代父母种花种树种菜的情形,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16.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童年生活描述得井然有序情趣盎然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17.品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3分)
18.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2019 深圳押题卷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7题。(14分)
失踪
星期五晚上,儿子没有回家。打电话给班主任,班主任说,把几个好点的学生留下双休日补习一下。随即,班主任在电话里数落起儿子来了:“你家小宝成绩很好,但近段时间经常迟到,找他谈话他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你要配合我们好好管教管教他。”
  星期一我去了学校。班主任的话却令我脑袋一嗡:“小宝星期六没参加补习,他请假说病了,要回家休息两天。现在还没到校呢。”
  我迅速赶回家中告诉了妻子,并和妻子分头寻找,把平时儿子爱去的几个同学家和他爱玩的几个地方找遍了也没见儿子的身影。妻子嘤嘤地一路哭到家中。我吼道:“哭什么哭,去,把电话本拿来,问问几个亲戚家,看儿子去了没有。”
  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没见小宝来家。”
  妻子号啕大哭:“儿子肯定是失踪了,赶快报警啊……”
  我拨通了110。
  一上午过去了,没有儿子的任何消息。中午警察打来电话说,在城南的护城河边发现了一具少年的尸体,让我们赶快过去看看。妻子一听当场晕倒,是我又掐人中又喂开水才弄醒的。我和妻子跌跌撞撞,一路哭着赶了过去。经过仔细辨认,不是我儿子,悬着心才稍稍放下了一些。晚上警察来家让我提供所有的亲戚朋友的地址和联系电话。我说:“亲戚朋友家我都打电话问了一遍,没有结果。”
  警察问:“你再仔细想想有没有遗漏的。”
  妻子想了半天说:“只有乡下的老家没问。”
  老家离此地100多公里,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坚决不愿离开故土来城里和我们居住,她独自一人生活在乡下。我和妻子平时忙于各自的工作,除了春节带小宝回去看看外,很少回家。我想,儿子才13岁,他是不可能一个人奔波100多公里回老家的。
  警察问:“你母亲那里安了电话吗?”我摇摇头。
  警察说:“报上你老家的详细地址,我们马上联系当地派出所,看孩子回去了没有。”
  半个多小时后警察的手机响了,警察兴奋地说:“找到了,找到了,你儿子就在他奶奶家。”
  我和妻子连夜租车赶往乡下的老家。
  夜深人静。敲门。开门的竟是儿子,儿子把食指竖在嘴边,小声说:“轻点,奶奶刚睡着。”妻子拍着胸脯小声说,“谢天谢地……谢天谢地……”但马上一把搂过儿子,声音不由自主地大了起来,“吓死妈妈了……吓死妈妈了……”
  这时母亲醒了,看到了我们连忙要坐起来,我按住了母亲。母亲肩膀抖动,啜泣起来。我握着母亲的手,母亲才止住了声音光抹泪。
  “只怪我啊,连累了你们。”母亲喘息了一会儿,“前天,小宝给我送来了一台电扇,我要他第二天就回去,可是早上起来我摔倒了。这孩子说不走了,要照顾我……”
  我拉过儿子:“小宝,你哪来的钱给奶奶买电扇啊?”
  儿子说:“我在街上捡饮料瓶卖来的钱,再加上我从伙食费中节省一点,买了这台电扇……爸爸,对不起,为了多捡几个瓶子,我总是迟到了。你打我吧……”
  “爸爸怎么会打你呢?”我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子,你怎么想到给奶奶送电扇呀?”
  儿子说:“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我就想到了奶奶,去年回来时听奶奶说电扇坏了。天这么热,我家和我们教室都安了空调,可奶奶……”
妻子说:“小宝啊,你走之前怎么不跟我们说一声呢,我们全家一起来看奶奶啊。”
  儿子说:“对不起,爸妈,我看到你们太忙了。”
  儿子的话让我脸上发烧,我默默无语,我突然觉得失踪的不是儿子,失踪的是我啊……
  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母亲,我在抹头上的汗水。
  这时母亲拧开了电扇开关,叫着我的小名说:“焰儿,来,扇扇,别热着,我不怪你们,你们在城里过日子也不容易啊……”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就那样坐在母亲身边,任由那台电扇吹出的凉爽的风抚摸着我。

14.本文以“失踪”为题蕴含深义,请简要分析其含义。(3分)
15.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妻子一听当场晕倒,是我又掐人中又喂开水才弄醒的。我和妻子跌跌撞撞,一路哭着赶了过去。
16.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我内心的情感,请想像一下此时我心理的想法,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表示其心理活动的文字(4分)
17.读了本文后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4分)
4.(2018深圳市多校初三第三次联考)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④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⑤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⑥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⑦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一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⑧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4.乡愁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作者常常把这种乡愁寄托在对故乡的一种特定回忆中。在我们初中现代文中也有几篇经典的思念故乡的文章。请仿照“月是故乡明”的句型结构,写出两篇课文作者对家乡的某种特定思念,并写出相应的课文题目。
15.文中第 6 段作者反复写到“我的小月亮”,你怎么理解月亮前面的“小”字?
16.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
17.本文作者语言优美雅致,请以第⑦段划线句子为例从不同角度赏析。
18.文中第④⑤段作者写童年在家乡的生活趣事,伴着家乡的水家乡的月,显得童趣盎然。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过某种物外之趣。请用不少于 100 字的片段来描述。
5.(2018深圳市福田区八校联考)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当冰冷与温暖相遇
⑴《国家宝藏》自2017年12月3日播出后,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5分。
⑵这个节目简单来说,就是一档介绍国宝的文博类节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国家宝藏》在用“人”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⑶在节目中,既有全国九大博物馆的馆长前来坐镇,也有一众明星嘉宾担当“国宝守护人”,通过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故事。此外,节目还以文物的“前世今生”为切入点,在明星演绎宝物的前世故事之余,邀请画家、志愿者等亲临节目现场讲述宝藏的“今生”。各种嘉宾的联合演绎和诠释使文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就像节目的宣传词那样,文物也变得“活”了起来。
⑷在第一期节目里,最打动我的“国宝守护人”当属梁家辉先生。
⑸1982年,24岁的梁家辉每天从西苑出发,骑着自行车,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到故宫,拍《垂帘听政》。电影里,一身龙袍的梁家辉(饰演咸丰帝)站在太和殿外的城墙上,月色晕染着故宫的轮廓,也投映出清王朝末日的凄清剪影。
⑹“我那个时候就想,以前的皇帝,会不会就在这个角落看自己的家?”
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⑻梁家辉那天所悟的,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共同的感慨。穿上戏服的梁家辉一眼便窥探到了前朝旧事,而“月”在这里似乎也成了一个亘古共通的符号和意象。
⑼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道,文化即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在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河里,桨声灯影、横斜月色、巍然肃静的故宫城墙和穿越千年的国家宝藏沉淀在一起,而人却生生不息,隔着旧时月色与传统文化遥相对望,一起构成了时代的记忆。
⑽在文物的“今生”故事里,有一位嘉宾也姓梁。他叫梁金生,是一位典型的“故宫人”。
⑾69岁的梁金生在故宫已经工作了很多年,其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均先后就职于清宫和故宫博物院,可谓是家学渊源。在石鼓南迁的过程中,梁金生的爷爷、奶奶和哥哥随文物去了台湾,从此一家人分隔两地,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团圆。而梁金生兄弟姐妹五人的名字,也分别取自南迁路上的地名,是一代故宫人引以为傲的印记。
⑿1933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入侵热河,窥伺华北。考虑到故宫等机构保藏的文物有被焚毁或劫掠的可能,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等有识之士电告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尽快将故宫文物南迁,以策安全的意见。
⒀一番周折后,国民政府终于批准。自1933年初到1949年元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先后经过南迁、西上、东归、北运、迁台,历时16年,辗转上万里。其间经历了战乱、流寇、火灾、车祸,上百万件的文物却无一丢失。
⒁《国家宝藏》正是基于此历史背景,给我们介绍了石鼓和守护石鼓安然迁徙的梁家三代故宫人的故事。它将人物的悲欢离合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下,以故宫人的家族故事为主线,于不动声色之间勾勒出氤氲苦难和乡愁之下的,故宫人的坚守之姿。
⒂在《国家宝藏》里,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关于“人”与“传承”的故事。
⒃在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讲解员里,古稀之年的王佐诗老人已经在故宫志愿工作了11年,为游客志愿讲解了1100多个小时。
⒄曾任飞机发动机修理师的闵莉华说,她希望自己四岁的外孙女长大后能继续在故宫当志愿者。
⒅故宫之美,不仅美在文物,更美在薪火相传,美在使文脉得以沿袭、文明得以发扬的人们。
⒆观众看完节目,无不被“国之重器”惊艳,但更让人们感动的,其实是精雕细琢、妙笔生花的古代艺术家,是筚路蓝缕、坚守岗位的数代故宫人,还有那些不求回报、助力于文化传承的志愿者们。
⒇国之重器,本性凉。因为人,才更有温度。
(摘自知著网,有删改)
14.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15.第⒂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标题“当冰冷与温暖相遇”的理解。
17.仿照第⒅段加点词语造句。
故宫之美,不仅美在文物,更美在薪火相传,美在使文脉得以沿袭、文明得以发扬的人们。
______之美,不仅美在___________,更美在_________,美在____________。
18.国宝是时光凝练的传奇,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需要我们代代守护与传承。读了本文后,请结合文章及生活实际写出你的感受。
6.(深圳市南山区2018届九年级四校联考)
给燕子留个门
①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②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③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④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⑤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⑥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⑦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⑧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⑨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作者:干亚群,选自《八小时以外》,有删改)
10.分条概括表现村里人对燕子重视和喜爱的行为。
11.结合语境,分析第⑦小节中“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
1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画线处“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的含义?
13.分析文中第⑤小节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14.你赞同“村民习惯了关门”这种做法吗?试说说你的理由。
7.(深圳市育才二中2018年九年级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从“掌门人”到“看门人”
①一提起北京故官,人们的印象总是红墙黄瓦,一派皇家威严,然后心中会响起恢弘的《末代皇帝》配乐。没想到,“浓眉大眼的故宫也开始卖萌了,历代老祖宗居然演起了表情包;不仅如此,一部故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又成功俘获了爱挑国产片刺的文青的心。
②可你知道吗?相比如今人见人爱的“网红”故宫,6年前的它可成为过全民笑柄。因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毛贼,居然可以突破这个博物院的森严壁垒,将现代高科技武装的防盗系统挑落马下。面对追回藏品、恩重如山的警方,故宫当家人感激涕零,紧锣密鼓地制作了锦旗送上门去——“捍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看得出,故宫,在那时,仅仅就是一个文化仓库。
③就在那个时候,58岁的单霁翔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一双老布鞋、蓝布裤子、白衬衫,他就这么上任了,先老老实实把故官走了一遍,最后数出来,故宫有9371间古建筑。这花掉他5个月的时间,磨破20多双老布鞋。600年来,把故宫这么走一遍的就单霁翔和助理两个人,他也被人称为“布鞋院长”。从此,在单霁翔的眼里,故官不再是一个帝皇生活过的宫殿,而是一座拥有者无穷珍宝的博物院。他能具体说出故宫文物的数量:1807558件,从百万精准到个位。
?④故宫从来不缺观众,2012年,故宫的参观人数就突破1500万,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流最大的博物馆。但单霁翔第一个提出要让观众看得舒心,而且还要有尊严。他开出32个售票窗口,保证观众能在3分钟内买到票,他又通过实名制购票、限流的办法,将故宫每日的人流量控制在8万。人山人海的故宫一去不复返。看得舒心,还要称心。进入故宫,要经过午门,中间那扇门,以前只有皇帝能走,后来开放给外宾贵客,一年用不到几次,1500万买票的观众,平时都走两侧的门。一次,一个东北老汉拽住单霁翔,说自己这辈子只来一次故官,也想“当皇帝”。单霁翔哭笑不得,但他觉得应该给所有观众自由选择的权力,于是就把中间那扇门开放了。“愿意当皇帝的当皇帝,愿意当大臣的当大臣。”现在观众可以自由从任意一个门进入故宫。
⑤让来参观的观众有了尊严,单霁翔觉得,也要还故宫文化尊严。“一个烟头也管,一个井盖也管,一块墙皮也管。”他在故宫砖石缝里抠出过1000多个香烟头。单霁翔提出整治目标:故宫不能有一片垃圾,屋顶不能有一根草。“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日本的皇官,都不允许车辆穿行,这是一个文化尊严的问题!”但故宫太大了,那么多故宫工作人员怎么办?单霁翔规定,可以使用自行车和电瓶车,国宾甚至外国首脑也不例外。以前他们来参观故宫,都是警车开道,车队直接开进午门,视为一种礼遇。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前来参观故宫。在单霁翔的坚持下,奥朗德在午门前下车参观。60多年的“外宾礼遇”,被单霁翔给取消了。
⑥毋庯置疑,故宫是中国的文化标签,超过180万件藏品,由1200栋建筑组成庞大古建筑群,每年超过1600万次人参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他看来,这些都不重要。“你的馆舍宏大,可是70%不开放;你说藏品丰富,可是99%都看不到;你说观众数量庞大,可是绝大多数都目不斜视从前门走到后门。这样,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
⑦单霁翔决心要不断修缮、开放故宫,于是,故宫的开放面积不断扩大,从一开始的30%,开放至2016年的76%,2025年将增至85.02%。去年播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吸引了大批粉丝。单霁翔知道,故宫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他为故宫打造了超过900种文创产品,也受到年轻网友的青睞和追捧。兼具艺术和实用的《故宫日历》带动了一股日历热,“给你的手机龙袍加身”、“抱朕牌抱枕、鳌拜-all?buy……不过,这些“萌萌哒”的产品只是一小部分,单霁翔控制在所有文创产品的5%左右,除了年轻人,也要面对其他年龄层次研发。
⑧“文物在说话,要叫文物更多的说话,要叫文物和更多的世代对话。”最近,因为亮相《朗读者》,单霁翔被更多人知道。他在节目上朗诵了一首《至大无外》:“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来自天上由禁,是权利,来自于人,也施之于人。城,是这片连绵殿宇,在大地上的辉煌建设。”
⑨故宫,来自于人,单霁翔将它施于每一人。外界称他是故宫的“掌门人”,他说自己只是故官“看门人”:穿着这一双布鞋,揣一颗热爱故官的心,看护好9371间古建筑,看好1807558件藏品,把一个壮美的故宫,交给下一个600年。
13.《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青年人中引发追捧和热议,故宫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也要创新,请简要概括单霁翔为故宫的变化做了哪些努力?
14.请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没想到,“浓眉大眼的故宫也开始卖萌了,历代老祖宗居然演起了表情包。
15.请分析第②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16.结合全文,为什么外界称单霁翔是故宫的“掌门人”,他却说自己只是故宫的“看门人”?
17.故宫是中国的文化标签,你认为故宫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谈谈你的看法。
8.(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猜押卷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17分)
又见艾草青
似乎总是时值端午,才想起艾草。这个季节家乡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正值艾草恣意生长无边蔓延的时刻。
儿时的记忆里总是弥散着艾草的清香,那些年的冬天特别冷,早晨我和弟弟蜷缩在被窝里,直到母亲抱来柴草生起一堆火,将我们的棉袄棉裤烤的温热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暖暖的被窝,快速穿上暖和的棉衣。而我们的棉衣一整天都弥散着艾草的清香,那是细心的母亲怕我们衣服有焦糊味,特意在生火时放了少许的干艾枝。即便这样,犹记得,弟弟的手,每到冬日总被冻成红肿的馒头,而弟弟小时因特受宠,也就特会撒娇。我们上学所在的父亲的学校就在村子外不远,离家也就20分钟的路。弟弟因畏惧父亲,常常是在前18分钟都和我们有说有笑地快速往家赶,直到拐进家的小院,弟弟一边放慢了脚步一边哭喊着:“妈妈,手好疼,天真冷。”母亲总是微笑着迎出来,把弟弟的手放进自己的棉衣里,除了香喷喷的饭菜,总有一盆热气腾腾的艾草水在等我们,依然记得在青烟水雾中系着围裙的母亲周身洋溢着温馨与美丽。那些年的端午母亲早早的将艾草一丛一丛地抱回家捆绑好,立在自家门前。除了自家的门头上挂上艾草,母亲总是细心地嘱咐我们给因为麦收农忙而疏忽了“三月戴柳,五月挂艾”习俗的大娘或婶子家送艾草。我和弟弟则欢天喜地地跑东家串西家,总是从不落空地拿来咸鸭蛋、咸鸡蛋、粽子、香瓜。门前的艾草就一直放到了来年端午。蚊虫纷飞的季节,艾草既驱蚊虫又辟邪。犹记得夏夜满天的星空,袅袅的艾草青烟,母亲的蒲扇摇来的清风,和大娘有一搭没一搭地谈天。
长大的我们日渐远离了农村,也似乎只有在孤灯相伴的雨夜、落雪的冬天、水仙花谢了的日子,每逢佳节人团圆的时分,或心有忧伤,体有疼痛,事有不顺,心有不平时才想起母亲,更不用提艾草了。
在南方城市生活的弟弟冻疮早好了,夏夜再没有人点艾草驱蚊了,而母亲也只是偶尔在我的梦里笑语盈盈,但更多的时候她总是沉默不语。当不习惯已变成习惯,左手握住右手也能给予温暖时,我多想成为她脸上初绽的皱纹,多想陪她一起慢慢变老,而母亲的身影,也只像艾草的清香,只弥散在记忆里。
十年前初为人母的我,是那样的彷徨与无助,在产房的第二天,当农村的婆婆连夜从家赶到医院,挎着满满一大竹篮树枝树叶时,我一脸惊疑。从心底对她不合时宜的东西心生抵触。婆婆小心翼翼地说用杂树头煮水,给我蒸澡,是农村的习俗,可以去湿去痛。还说家里还有一大堆艾草,后来才得知那是远在合肥的大姑姐,挨家挨户的,从人家门上要来的,也是那时恍然惊悟,这艾草难道不是母爱的另一种交接吗?说来也很神奇,那些年别的产妇都是药物熏蒸,我只用婆婆的土方法,也少有疾病。
艾草,就是这般的朴拙清雅,在淡淡的岁月里散发着浓浓的深情!现在年年的端午,我依偎在婆婆身边,看着婆婆在我家小园里种植的长满青绿色稀疏绒毛、质柔软、气清香、遍地无声旺盛生长的艾草,我想,这也许就是世界的本香吧!
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伴着思念,从千年前的时间里,已将爱,慢慢地向我弥散。
15.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深意,请分析其寓意和妙处。(4分)
16.围绕着艾草,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情?(4分)
1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我多想成为她脸上初绽的皱纹,多想陪她一起慢慢变老,而母亲的身影,也只像艾草的清香,只弥散在记忆里。
(2)这也许就是世界的本香吧!
18.作者用细腻温情的笔触写下这篇满含真挚情感的文章,你感受到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至少写出三点。)(5分)
9.(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猜押卷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17分)
谁都可以是天使
①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DJ(舞厅的司仪或唱片骑士)。
②我们借住在朋友的一栋老宅里,很老的房子,里面还有四五户人家。跟那些叽叽喳喳讲着南方方言的人,我们少有往来。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铁门,上面有一把巨大的锁。分给我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手中。也不知道是怎样形成的习惯,每一个住在院子里的人,从外面奔波回来,把自行车推进院子后,哪怕是在大白天,也要顺手把院门锁上。有时我在想,是否是因为南方人比北方人要警惕。
③事情发生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④那时我做的是下午点档的一个音乐节目。我通常是在直播开始前的半个小时赶到电台。在夏天我有午睡的习惯。太太那天正好在报社拼版,正午不会回来。平时午睡都是太太叫我起床,那天我就睡过了头,醒来的时候离直播只有半小时了。以往的这个时候,我已坐在办公室里抱着一堆唱片准备进直播间了。我睡眼惺松地爬起来,走到院子里,看到铁门上的大黑锁,这才想起钥匙在太太的手上。我首先看在院子里是否还有其他的人,结果我发现整个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
⑤我手忙脚乱了起来。院墙出奇地高,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狗急跳墙”,房间里又没有装电话。
⑥我在院子里急得直跺脚。我站在铁门边,像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囚犯。然后通过门缝我看到了他。他是一个正好从弄堂里经过的小乞丐。他还是一个孩子,不超过10岁。炎夏的午后,(A)他只穿着一条脏兮兮的大短裤,头发零乱得像是一蓬稻草,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背上的袋子,仿佛里面装满了宝物。
⑦我喊住他,我想请他去巷口给太太打个电话。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在我开口之前我首先想的是我是否应该先给他一点零钱作为一种报酬。我翻遍我的口袋,除了张百元的纸币便什么也没有了。我有些尴尬,我似乎还无法做到把100元当做是“零钱”给一个乞丐。
⑧我飞快地跑回屋子想找出一些零钱,没有成功。然后我看到橱柜里放着的两个大大的昨晚剩下的馒头。隔着铁门,我把那两只还很松软的馒头递给了他。我看得出他很高兴,他用蚊子一样的声音向我道谢,转身准备离开。我叫住他,很简短地告诉他我需要他去巷口那个公用电话亭帮我打个电话,并把一张百元纸币放在了他的手掌上。他看了看手里的那张纸币,然后看了看我,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我试着对他微笑,隔着门,我再次对他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非常着急。然后我看到他飞快地向弄堂奔去。
⑨10分钟以后他还没有回来,我想他不会回来了。当时我给自己的安慰是,他不回来是对的一一他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
⑩然后我的邻居回来了,邻居打开了铁门。我借了邻居的钱飞奔到大街上去拦的士。
?直播没有延误。
?晚上问起太太,她说没人打电话给她。我笑着对太太说我白信任那个孩子了。太太笑我。我和太太一致认为那个孩子把钱拿去改善生活了。也只是如此而已。我和太太的生活一如既往。
?两个月以后的一天,我和太太在忙着搬家。在文华路上,我们分期付款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大铁门敞开着,我和太太与那些搬家公司的人一起忙里忙外。太太突然对我说,门口有人盯着你看呢。顺着太太的目光望过去时,接着我就愣住了:居然是那个小孩!
?(B)他怯怯地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似乎已经很久。我笑着看他时,他的眉宇微微地舒展了一下,然后,他伸岀他的拳头,缓缓摊开自己的掌心。
?是一张揉成一团的百元纸币。他把那只手伸给我,黑亮的眼睛望着我和太太。他似乎是个一贯沉默的孩子。他还用那种蚊子般细小的声音说道:“那天,那天我是去准备打电话的……”
?那天他沿着长长的巷子刚跑出去,一辆突如其来的小面包车把他的腿撞伤了。他的小伙伴救了他,他在他简陋的房间里,躺了两个月。
?尽管我们告诉他可以保留这张纸币,这100元是他的了,可是孩子走的时候,还是固执地把钱留了下来。我和太太安静地注视着他的离去——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
?也许,生活可以庸俗地把城市当中的人分为三六九等,但是那一瞬间,我开始相信,诚信作为一种古老的品质,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人生。
纵观全文,“谁都可以是天使”的含意是什么?(3分)
16.中国喜欢用“草蛇灰线”的技法,前后情节往往有一定照应,前文为后文埋下伏笔,试在文中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并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17.细读第⑧段划线部分,请您联系上下文,说说“他在思考什么?”(50字内)(3分)
18.文章中对小乞丐的多次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使他的形象栩栩如生。请针对文中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我选_______处(选A或B),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最后一段是议论性的话语,有人认为删去更好,也有人不这么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10.(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猜押卷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7分)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
15.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4分)
①______→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
16.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文中两处画线句。(6分)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17.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3分)
18.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4分)
11.(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猜押卷五)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7分)
父亲的麦粒
许心龙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很有感情地揉进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六月的阳光把父亲的背心烙在了身上,父亲洗澡时,脊背呈现出醒目的背心模样,白而发亮。
父亲和我娘我哥齐上阵,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我娘拢了拢湿漉漉的乱发,瞅着麦山,脸上露出了疲劳后的笑容。
这时,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人了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晃动,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嘎嘣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收您爹看得最重。”我娘边往簸箕里搂麦,边说,“自从跟您奶奶分家另过,年年都是这样。”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麦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其实,父亲很为有我这个师范毕业执了教鞭的儿子骄傲的。
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今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一口去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去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麦子,调换给了父亲。面对坷垃秕子麦,父亲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主任申冤。村主任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嘛。父亲叹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还发癔症连喊:“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提前一晚上去乡粮站排队。我娘准备好的有葱花面饼还有过夜的铺当。
这时,我看到村主任朝我们的麦场走来。我忙向村主任招手。村主任不会不知道政策,这回看愚顽的父亲还有什么话可说。我长出了一口气。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主任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主任你看看。”
村主任探头看看父亲手里的麦子,点点头。
“嘎嘣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人口中。很快,嘎嘣嘎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有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主任,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主任再次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主任一愣,望我一眼,恍然明白了什么,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今年起公粮免征了吗?”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主任的一番话?专题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扫描☆名师点拨
考查知识分析
试题特点分析
复习建议
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3.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
4.分析文章语言特色(语言风格)
5.分析环境描写及作用
6.补写内容
7.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8.辨析记叙人称及作用
9.开放、拓展性试题
10.品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1.品析重要句子含义和重点句(段)的作用
12.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
13.理清记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
14.记叙文的线索
15.感悟文章主旨
中考记叙文选文往往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或叙事性散文或小说等)。材料的选取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意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占较大比例。
注意积累阅读方法和答题的技巧。 (一)读懂主旨
快速阅读材料,把握以下要点:
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把握情节 
概括文章内容。
(二)读懂题意
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才能正确答题。
1、审读题干,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2、关注题目的考点。明白考查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3、留心分值的设置,按分值分配比例去答题。
(三)掌握记叙文阅读答题的基本技巧
(四)答案语言的表述要注意准确简洁。
(五)先分散进行专项训练 后综合练习。具体进行下列几个专题训练: 1.概括事件,梳理层次结构。 2.题目、开头、结尾的作用。
3.记叙的线索 4.重点句子的赏析
5.人物形象的概括
6.环境描写的作用
7.叙述的方式
(六)多做典型语段阅读题,注意积累答题技巧。
考点剖析☆聚焦高频
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例1:(2018深圳中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冯骐才
①我每次看皮影,都要跑到布幕后边瞧上几眼。因为那些在布幕上神出鬼没、又哭又笑的灯影子都是在后边耍弄出来的。严严实实的布幕后边总是充满了神秘感,给我以极大的诱惑。
②今晚_________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剧目叫做《王翦平六国》,说的是秦代名将王翦辅助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故事。这出戏是张进绪从他父亲张维秀手里接过来的。张维秀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去世,如今张进绪也是六十开外;个子矮矮,灰衣皂裤,头扣小帽,神色平和,然而,他往布幕后边一站,立时好像长了身个儿,一员大将似的,气度不凡。
③布幕后边的地界挺小,不足一丈见方,叫拉琴击鼓的乐队坐得密不透风。布幕下边是一条长案,摆着各种道具;其余三面使竹竿扎成的架子,横杆上挂了一圈花花绿绿、镂空挖花的皮影人。张进绪的这些皮影人儿和全套的乐器,都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物件,摆在那儿,有股子惟老东西才有的肃穆又珍贵的气息。尤其这上百个皮影人,生旦净丑,一概全有。好似人间众生,都挂在那里等候出场。但他们不是被无序或随意挂在那里的,而是依照着出场的前后排次有序。别看他们面无表情,神色木然,只要给张进绪摘下来在布幕前一耍,再配上锣鼓唢呐,以及那种又有秦腔又有道情又有当地的山花的腔调,便立时声情并茂地活蹦乱跳,眉飞色舞,活了起来。
④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______。后台是他的舞台。他略带沙哑的嗓子又唱又说又喊又叫,两只手把一桌子的皮影折腾得飞来飞去。看他的表情真像站在台上唱戏演戏一般,给我以强烈的感染。但在布幕那一边,却早化成戏中一个个性情各异的灯影子了。
⑤当我回到布幕前边,坐下来细细品赏,便看出他演唱的高超。他不单唱得味儿如醇酒,大西北的苍劲中,兼有黄河滋育的柔和;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一时觉得,这唱不是张进绪唱,分明是灯影子在唱。于是,灯影、乐声和剧情浑然一体。如今的贺兰还有多少人有这种功夫?
⑥据说,此地的皮影是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名叫赵小卓的满族人从陕西带到宁夏来的,后来由贺兰县几位颇具才情的村民接过衣钵,继承发扬,在皮影制作、演唱风格上融入本地的文化与气质,深受百姓热爱。昔时,交通不便,钱太少,戏班子很难深入到穷乡僻壤。老百姓便用这种简朴又优美的影戏自演和自娱。这应是一种原始的“影视艺术”。这种“唱灯影子”不单在贺兰县这一带扎下根,成了气候,影响还远及银南、隆德、盐池和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据说,当时传承赵小卓皮影戏的有刘派(刘有子)和张派(张维秀)两家。但刘派后继无人,人亡而歌息;张派却传了下来。难得的是今儿的传人张进绪的禀赋依然很高,又深爱这门古艺,所有家传皮影和演奏器具都好端端保存至今。时下,逢到各乡各村举办节庆或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他去演出助兴。届时,他弟弟、妹妹、孩子全是伴唱奏乐的成员。如今这种家庭化的影戏班子,已经非常罕见,传承人的水平又如此之高,真叫我们视如珍宝了。
⑦我忽然想到,这么好的贺兰人的唱灯影子,可千万别只叫我们这代人看到。
(文/冯骥才选自《今晚报》2009年10月6日刊有删改)
根据提示请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完成填空:
词语: 主演,主辜,主导,主办。
(1)今晚________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
(2)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表,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____。
15. 阅读全文,请将表格中。“我”的活动补充完整,
布幕后边


“我”欣赏灯影表演
16. 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描写的皮影戏的特点。
17. 请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
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
18.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文化遗产。
【答案】
14. (1)主演; (2)主宰
15. (1)我观察张进绪主演灯影(2)布幕前面
16. ①充满神秘感,布幕上活灵活现、神出鬼没的影子,在幕后就能耍弄出来。②道具、乐器等内容丰富,光皮影戏的人物就包含生旦净丑、人间众生,表演内容多样。③感染力强,表演逼真,布幕上精彩的表演与后台繁杂的光影,乐声交织,给观众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17.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皮影戏的表演进行描写,将灯影赋予了人的色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灯影子的鲜活灵动,表现了贺兰人表演唱灯影子的技艺高超,也表现出皮形戏浓厚的感染力。
18. 示例:我们要学习与传承经典文化,如捏糖人、制作风筝等,并对我们的文化遗产做大力的宣传与弘扬,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被遗忘的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并将它们传承下来。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与运用。词语的搭配要合乎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二要合乎习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掌握词语的意思,正确辨别它们的感彩、修饰对象、适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15. 试题分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在布幕后边时,“我”观察张进绪主演灯影。而“我”欣赏灯影表演的地点是在布幕前面。
16.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从神秘感、表演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等角度作答。找到答案区域并提取是作答的关键。
17. 试题分析:赏析文句。“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摇肩晃脑,挺胸收腹”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事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表演者的技艺高超及皮形戏浓厚的感染力。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谈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文化遗产。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从学习与传承经典文化的意义或方法的角度考虑答案内容。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2017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从心所欲不逾矩
莫言
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一定要把字写好!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我父亲的话不一定正确。因为,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书法家。但即便是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会把字写得好看一些。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
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其中一例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有人注意到了,便向县太爷汇报。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不但字好,词也好。于是众人刮目相看。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
我这先祖,有一年,去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是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我那先祖却礼数次,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上什么车?”东家道:“去写那个字啊。”我先祖笑道:“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见东家面有狐疑之色,我那先祖道:“拿回去贴上吧,若有丝毫差错,我从今往后就不写字了。”
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如何能保持与那三个字的风韵、气势、大小的统一性?对此疑问,我父亲的解答是:“他已经把手‘靠’死了!”“靠”字是我故乡土语,大意是经过长期训练,手上已经有了感觉。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很可惜现在已找不到我先祖所写的字,因而也就无法领略他写得到底有多么好。尽管我没能在书法方面下功夫,但通过我父亲这种讲故事式的教育,还是使我从小就对书法多了一些兴趣,对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自然也格外地尊敬和羡慕。
14. 阅读全文,请概括文中与先祖相关两件事。
15. 文中第②段写道:“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请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当时先祖冷笑的心理活动。
16. 冯骥才《俗世奇人》中写到的泥人张和祖父都是俗世奇人,请说说以下两句话都运用了怎样共同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并选取一句进行赏析。
(1)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2)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17. 请从先祖写字和做人两方面解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涵。
18. 结合文章,谈谈中华毛笔字的魅力所在。
【答案】14. ①先祖参加县太爷的社饮受到慢待,后一展书法技艺,令众人刮目相看。②先祖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因其招待不周只写了三个字,待东家厚礼上门,才在家中写出第四个字,与另三个字风韵、气势、大小丝毫无差。
15. 哼,打量我衣衫破旧便如此慢待我,我倒要看看你们腹中是否同身上一样锦绣辉煌,待会儿便叫你们见识见识我的本事!
16. 【答案一】两者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通过“甩、提、挥洒”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的将先祖在粉壁上挥毫泼墨的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表现了先祖书法技艺的精湛。
【答案二】两者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通过“端、饮、瞅、摆弄、捏弄”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的将泥人张一边饮酒一边捏泥人的场面描绘出来,表现了泥人张捏泥人技艺的精湛。
17. 写字:通过长期的练习,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不论是在纸上还是墙壁上,抑或是隔着远距离补写,都能够驾轻就熟、举重若轻,是谓“从心所欲”。
做人:身具傲骨,贫贱不移,面对乡绅大户不折节弯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是谓“不逾矩”。
18. 行云流水的毛笔字不仅赏心悦目,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还能修身养性,锻炼我们的耐心与毅力,磨砺我们的心境,更能使我们品味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解析】
14. 试题分析:归纳先祖的两件事,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文段,采用“什么人”+“什么事”+“事情最终的结果”的方式来总结。要以“先祖”为陈述的主体。
15. 试题分析:考查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先分析先祖的性格特征,归纳先祖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对情节和人物描写的分析,来揣摩先祖的心理特点。答此题注意是读懂情节,情节制约着人物的心理活动。描述时语言要符合人物的个性化特点。
16. 试题分析:考查人物描写及其作用。人物描写主要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作答时先交代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再答该方法描绘出了什么,表达或表现了(作者、描写对象)什么特点或感情。另外这道题注意看清题目,先问的是两者都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再二者择其一来赏析。
17. 试题分析:是对文题内涵的理解,实际也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注意其实题目当中已经给了我们提示,从先祖写字及做人两方面来解释。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结合原文作答)。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从审美、修身养性、锻炼我们的耐心与毅力等角度作答。
3.(2016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3 题。
我最好的老师
①从小喜欢语文课,每个老师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因为自己文学功底好,也颇受各个老师的赏识,从三年级有作文课起,我就习惯了自己的每篇作文都当作范文被老师朗读。曾有老师形容,看小六六的文章,像三伏天吃冰激凌一样快活,觉得学生没白教,花的心血有了回报。
②唯独写刘老师,原因是他与众不同。他从我上初二起代语文课,那时候我的文章已经常在《学生作文选刊》之类的杂志上发表。学校的校刊报栏里,总有地方是留给我的。我原以为他一进教室就会向我微笑,如同其他老师一样,笑容中带着“久闻大名“的意味。出乎意料,他在点我名字的时候甚至没抬眼看我一下。
③我开始被他收在雪柜中封藏起来。他很少提问我,也从不把我的文章作为范文朗读,任我花费心思构思排比抒情感慨,得到的永远是他一个淡淡的红钩,加上难以辨认的“已阅”二字。骄子的心受到严重打击,越渴望得到他的鼓励,越觉得自己无法取悦他,连同学们都感到我被封杀了,说:“刘老师不欣赏六六的文章。”
④刘老师是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至少在当时怀春的小丫头们心中,琼瑶小说《窗外》里的李老师就应该是他那样的。其实,他踏进教室的一刹那就奠定了我这一生所认为的帅哥形象的基础:宽肩长腿,蓬乱而略带卷曲的头发,拉碴的胡子,穿着裂着两粒扣子的白衬衫。他的眼神永远迷惘着,视线的焦点总在教室最远处,并不扫视下面听课的学生,而且带着一丝睡眠不足的疲倦。他的语调一直低沉着,浑厚如男低音,说话带着南方男人的糯,扬起嘴角歪笑着透露着一种邪与放荡不羁。他拿着粉笔很随意,犹如端着酒杯或夹着烟卷,每次都是等铃声过后好几分钟才拖着步子,懒洋洋地只提溜着课本走进教室。
??⑤进门后从不多话,只胡乱翻着课本,烂烂的书像刚从盆里捞出来的还带着没洗干净的洗衣粉,估计是多年沉积下的粉笔灰。只见他随便翻两页,漂几眼,突然抬头说:“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有同学细致提醒他,到×××了。他于是说:“好,下面继续。“我一直觉得他从不备课,只凭着深厚的功底,信口开河却也娓娓道来。他如果是演员,定是那种容易入戏的,只两三分钟的酝酿,使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当他讲《社戏》的时候,我觉得眼前的他就是成年的鲁迅,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回忆小时候快乐的光景;当他讲“苔痕上阶绿”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那甘于清贫,酌一壶小酒,与朋友盘腿坐于席上,捋袖手谈的刘禹锡。
⑥因得不到他的注意,我开始抑郁,看见同学们作文后长长的批语,心生嫉妒。那时的我是典型的党中央的喉舌、学校宣传的号角,只要学校接到宣传任务,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学习赖宁学习张海迪,任何一项枯燥乏味的政治宣传,在我笔下都会变得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恢宏的排比句式,可歌可泣的用词足令老师叹为观止,甚至有老师当时预言,这丫头以后能在《人民日报》上发社论。可惜后来受了刘小平人生真谛就是随意的思想影响,最终没走上发愤图强的道路。
⑦改变我绚烂的八股文风的,是刘老师的一次评语。大约那是我又过分地吹捧了谁了,只记得他写了:“你写的,古代叫八股,现代叫媚俗。文章是什么? 是你自己的喜怒
哀乐。文章,是你自己思想的表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自己跟自己都不说实话,明明是痛苦却要咧着嘴说幸福,这叫文过饰非。高的作文分数只代表你有高超的文字组织能力,不代表你有卓越的,哪怕是真实的思想。如果有一天,你读自己的文章会流泪,你就在用笔写自已;如果有一天,别人读你的文章会流泪,你就在用笔写现实。写你懂的,写别人懂的,对自己说真话,不为取悦别人说假话。写作文,不写命题作文,不要糟蹋了你的才思。”
⑧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评语,当时我才十三岁,却深深领悟,自此笔随心走。
⑨他只教了我一年半,我却感到我们之间极有默契。我写的苦与乐,他都懂,他给了一个青春期迷惘而多思的女孩一个自由说话的空间,让我在他海纳百川的宽容里自由徜徉。
⑩一年半后的一天,他突然从学校消失了。接替他的是一位矮小精悍的大学毕业生,板书优美而整齐,普通话发音纯正,说话铿锵有力,可我再也找不到人书合一的浑然天成的感觉。
?一直记得他最爱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仿佛看见他站在泰山之巅,穿着古代飘逸的长衫,头上盘个髻子,长衫上的一根长飘带在夕阳下随风飘摇。
???玉树临风。
lO.刘老师的与众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11.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当他讲《故乡》的时候,我觉得眼前的他就是鲁迅,
?????????????????;当他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 。
12.第⑧段“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评语……笔随心走”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说说你对“笔随心走”的理解。(3分)

13.临近毕业,你有什么话想对语文老师说?请写下来。或者描述你理想中的语文老师是怎样的。(3分)?



【答案】
10.①对待“我”的态度与其他老师不同,冷藏“我”;②形象不同,散漫、放荡不羁;③讲课方式不同,不备课,但讲课让人着迷。
11.站在野地里看没有被世俗浸染的闰土刺猹 那归隐山林,泛一叶扁舟,看游鱼细石、高山寒树的吴均。
l2.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刘老师的评语对“我”的影响。“笔随心走”指写文章写自己懂的,写别人懂的,对自己说真话,不为取悦别人说假话;不写命题作文。
13.示例略。(可从语文老师的讲课方式、特点,对自己的影响等方面作答)?
【总结】 记叙文答题技巧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方法:(1)写人或事的记叙文或段落: 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2)写景的记叙文或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3)抒情的文章或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2、分析文章思路
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表达思想的路径、 脉络。考查时,有时让分析局部的思路,有时让分析全文的思路;有时用填空题的形式,补充文章的思路;有时用问答题的形式概述文章思路。
分析思路时,首先按以下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理清文章脉络: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词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按人物的情感变化。(找表示情感的词句)
(5)总分总(掐头去尾)。
然后,用清楚明白的语言将文章思路概述出来。
3、记叙线索及作用
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它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
线索类型:(1)人物(2)事物 (3)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变化(7)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把握线索常用的方法有:(1)标题入手法。标题是每篇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可以大致看出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反映的文章主旨。
(2)抓关键物法。在记叙文中,一些小物件一旦被有机地组织进作品就常常产生异乎寻常的艺术功用作品,在文中反复出现,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3)抓住重点语句法。重点语句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段落或文章中的中心句、过渡句,记叙性的文章中作为点睛之笔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它们就可能找到线索。
(4)抓关键位置法
线索在文中的体现, 多半在标题、 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这些位置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词语可能是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主要情节、事件、人物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5、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感情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考试题型一般为:作者的感悟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或者作者对什么持什么观点态度,概括主要观点。
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
①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阅读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②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③从分析文章中一些关键语句入手。有的文章在开头或结尾,会有一些暗示或点明文章中心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常是议论句或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④从概括内容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⑤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有的文章在分析文章的中心时,还需要了解、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作者感情的方法:
①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②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③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6、梳理故事情节
首先,明确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其次,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情节之间的联系。
最后,按一定的顺序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7、赏析文章语句
赏析文章语句时,有的指明具体语句,有的是自由选择语句。自由选取句子时,可以选择这几种句子: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的句子)。
有的题目指明赏析角度,有的没有指明赏析角度。没有指明赏析角度的,可以尝试从下面角度进行赏析:
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用词技巧,抒发的情感,思想内涵等。
(1)从修辞角度赏析
从这个角度进行赏析要说出两个作用:①该修辞本身的作用。②该修辞在句子语境下的作用。
常见答题形式: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表现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思想内涵。
①比喻、拟人: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
②排比 答题格式:非常有气势,强调了+对象+特征。
③设问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④对比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⑤反复: 答题格式:强调了------,加强了语气。
(2)从句式特点方面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有……的表达效果/作用 。
长短句结合,使语句有参差美,句子对仗工整,使句子有整齐美。
常见的几种句式表达效果为;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情强烈。
双重否定句,突出强调。
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主要包含下面几种:
①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②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③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⑤对比手法
作用:将……和……对比,突出事物(人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⑥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⑦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⑧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⑩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4)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
人物描写手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静态描写、动态描写,还有从不同的感觉器官的角度进行描写。
答题方法:这句话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 细腻/ 强调/ 突出 +具体化(写出了……内容、心理)+表达效果(感情/ 性格/ 主题等)
(5)从用词技巧的角度赏析
从用词技巧的角度赏析,一般品味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一般从准确性、生动性的角度进行品析。常见答题形式:?
“_________”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准确)地写出了___________的特点或内容,/表现了________(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6)从抒发的情感角度赏析
理解句子抒发的情感时,要结合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常见答题形式:
这个句子运用……的方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人物……的情感。
(7)从思想内涵的角度赏析
理解句子的思想内涵时,也要结合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常见答题形式:
这个句子意蕴深厚,包含深刻的哲理,表现了……的思想/哲理。
8、记叙文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句子或段落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有:
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
(1)记叙文开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③为下文××埋下伏笔 ④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⑤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记叙文结尾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①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④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⑤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⑥前后照应
9、人物描写的作用
(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描写了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姿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10、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①交代背景,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的××情感 ④预示人物的××命运 ⑤突出人物性格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②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③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 ⑤揭示文章主题。
11、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方法:一般是望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12、理解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
(1)鉴赏人物形象方法:
首先,要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通过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再次,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把握人物形象;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②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③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拟人手法、夸张手法、象征手法、、对比手法、、衬托手法、讽刺手法、欲扬先抑、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设置悬念、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3、文章题目的作用
主要有以下作用: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展开情节的线索; ③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兴趣。
14、评价感悟题
解答评价感悟类试题,(1)首先要读懂读透文本。只有读懂读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对人物的态度,才能找到评价的落脚点,评价感悟才不会空洞。(2)其次,观点要明确,感悟积极向上。这类题涉及我们的价值取向,赞成、反对、歌颂、抨击都要旗帜鲜明;感悟忌空泛论事,在联系实际、结合原文基础上体现积极向上的态度。(3)第三,力求体现个性。评价感悟型的题目开放性较大,多不设答案,有创意、角度新、有文采,评出个性,悟出独特感受让人耳目一新才能有所超越。
考点过关☆专项突破
1.(2019深圳押题卷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8题。(14分)
我愿意去读懂你
王小毛
我真后悔给爸买智能手机,更后悔教会他刷朋友圈。
周一,我在公司被忙碌的工作牵得团团转,郁闷地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一个上午累成狗。”几分钟后,手机提示音响个不停,全是爸发来的超长语音。我以为家里出了什么大事,赶紧放下工作躲进厕所收听。
哦,原来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最后还说:“不要把自己和狗相提并论,你是狗,你爸是什么?”
我抱着手机真是哭笑不得,不知和爸从何说起。
为避免爸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此后我再发朋友圈,都会选择性地屏蔽他,仅向他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因此,爸的唠叨明显少了。
有一天天气甚好,我穿着新买的春装去公园玩,因为知道爸喜欢我参加户外活动,便拍了几张美图展示健康生活理念。爸好像一直擎着手机窥探我,整日无事可做,只等在另一头伺机而动——照片刚发好,就是一个秒赞。
可接着,我又收到三篇“深度好文”,标题大概是“小心病从脚入”“女人最怕脚受凉”“足部穴位详图”。
A.唉,真是防不胜防!为了扮潮,我特意露出一截脚踝,谁承想大好春色他不看,偏偏把注意力放到我的脚上。
我赶紧解释,气温回升,一点都不冷,街上的小姑娘都这样打扮。爸大概觉得用语音说费事,直接打电话过来。
最后的结果是我只好妥协,下午回家换了长裤、长袜,并拍照片发给他看。此后,我每天都能收到爸推送的“养生文”,感觉自己有望活到下个世纪。
十一假期到来前三天,爸一改风格,每天准时分享两篇感恩父母系列文章,接着还发来这样的语音:“女儿呀,你要是忙,就不要回来了!爸特别好……咳……咳……”
听听,我怎么能不回去?
那日下了出租车,只见爸正满面红光地在小区门口等我,一边还在和几位邻居侃大山。我主动和几位叔叔打招呼,爸对我的举止、衣着特别满意,在回家的路上不停地示好:“女儿啊,老爸给你做了一桌好吃的!”
爸的厨艺确实很好。我空着肚子赶火车,早已饿得饥肠辘辘,一见蛋黄煸鸡翅、蒜蓉开背虾、红烧排骨,我扑上去抄起筷子准备开吃,却被爸叫停:“等下!我先拍个照!”
为了取个全景,爸踩着一个小凳子,其间三次下来调整摆盘。好不容易拍完饭桌,为了凑“九宫格”,他还要拍我送他的礼物,以及我吃得满嘴流油的囧样子。他没完没了地折腾,根本顾不上吃饭。我风卷残云,吃饱喝足后,见他仍弓着身子,不停地删删改改。
我一直觉得,爸身上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幼稚。
印象中,爸是我周围第一个接触QQ的家长。我读中学时,有一天放假,我在电脑前和网友聊得甚欢,爸借着送水果的机会在我身后磨磨蹭蹭半天,最后用讨好的口气问:“宝贝女儿,你能不能帮爸爸申请一个QQ号?”
当爸可以在我的个人空间自如出入的时候,我已经悄悄玩起了微博,没有爸这个“好友”跟踪,我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宣泄情绪。我原本不想让他知道,可一次亲戚聚会,表弟在饭桌上大咧咧地问我:“姐,你关注下我的微博,@我一下呗!”
我感觉情况不妙。B.果然,爸迅速从推杯换盏的氛围中抽离,一脸疑惑地问:“啥是微博?怎么关注?”
于是,我又成了爸的“特别关注”。
这些年,爸一路跟着我,从QQ到微博,再到微信,一直艰难地适应着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但他用尽全力也只做到了形式上的趋从——他其实并不懂我,更猜不透我在想什么。
爸发完朋友圈,才安心地坐到饭桌前。饭菜已凉透,我提出给他热一下,他却说:“不用热,你快去给爸点赞。”
我只好听他的话,点进他的朋友圈,手动点赞。是的,我把爸设置为“不看他的朋友圈”,因为受不了他动辄用养生好文刷屏。
点完赞,我坐在饭桌旁陪爸聊天。爸啃排骨的时候忽然想起什么,撂下筷子问:“你不会真想把肉肉炖了吧?”
唉,我不知该怎么跟他解释,毕竟,他能理解的网络词还停留在“给力”这个层面。
我说:“老爸,我们这代人的表达方式,不是你想的那样严肃。”
爸的脸红了,憋了很久,才说:“你什么事都不跟爸说,爸只能自己想办法去了解。”我心里突然不是滋味,假装埋头刷朋友圈,内心早已波澜四起。
妈去世早,是爸把我拉扯成人。我知道爸爱我,但我总觉得在这世上没有可以倾诉少女心事的人。后来,相继出现的各种社交工具给我的情绪一个出口,我和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谈烦恼、聊困惑。爸担心我,但我什么都不愿意和他讲,他能做的,便是努力融入我的世界,跟在我的身后,捕捉我喜怒哀乐的蛛丝马迹。
爸在QQ上,只与我一人聊天;爸的微博,只关注我一人;爸在微信上倒是偶尔和亲友交流,但把我设为置顶聊天对象。翻一翻我们俩的聊天记录,每次天气突变、流行病来袭……他总是兴师动众地搬运一堆文章,希望能帮到我,而我的回复,永远都是简单的几个字或者表情。
隔日早餐时间,我发现爸坐在桌前看手机。许久,他才笑着说:“哈哈,‘累成狗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爸又开始学网络用语了,看他认真记录的样子,我不想再做他特别难懂的女儿。
回到自己的小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整理网络用语,逐条解释,给爸发过去。
因为在亲情的世界里,只有我们俩。他越来越苍老,靠近我的姿态越来越笨拙,所以我想等一等他。我也愿意认真地去读懂爸,我想告诉他,我的心其实从未与他疏远。
(摘自《读者》2018年第20期,有删减。)
15.文章写爸“努力融入我的世界,跟在我的身后,捕捉我喜怒哀乐的蛛丝马迹”,根据作者行文思路,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2分)
(1)我因工作劳累发条动态,爸发来超长语音教育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十一回家,爸吃饭前忙着把做的美食和我带的礼物拍照发朋友圈。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开始学习网络语言,继续努力靠近我,读懂我。
16.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A、B划线处的句子。(6分)
(1)唉,真是防不胜防!为了扮潮,我特意露出一截脚踝,谁承想大好春色他不看,偏偏把注意力放到我的脚上。
(2)果然,爸迅速从推杯换盏的氛围中抽离,一脸疑惑地问:“啥是微博?怎么关注?”
17.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18.《散文随笔选粹》要选录这篇文章,请你为它写一则推荐语。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围绕题目“我愿意去读懂你”,从父亲和女儿两个角度来写,不少于50字。(3分)
【答案】
(2)我逛公园发露脚踝的美照,爸教育我注意保暖养生。
(4)爸申请QQ号,在我的空间自由出入,后来又关注我的微博。(“关注微博”没写不扣分)
16.(1)通过“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爸爸对“我”的过度的关注让我防不胜防,从侧面写出了爸爸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2)通过对爸爸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爸爸急于了解“微博”这个新生事物,努力融入女儿的世界的生活状态。
17.(1)爸爸是一个极度关心女儿的人。他通过学QQ、学微博、学网络语言等方式千方百计地想要融入女儿的世界。(2)爸爸是一个内心孤独的人。妈妈去世得早,关注女儿的喜怒哀乐成了他的生活的全部。为了女儿,一路艰难地适应着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新时代。(3)爸爸是一个执着而又幼稚的人。一路追随,从未放弃。但有时为了更好地靠近女儿,又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幼稚。
18.逐渐苍老的父亲努力通过网络去了解女儿,关注女儿,笨拙却感人;离家在外的女儿对父亲从不懂到理解,从疏离到靠近,曲折却暖心。一对父女寻常的生活小事中浸润着真挚动人、朴实绵长的人间亲情。
【解析】
1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第二段至第五段写“我”因工作劳累发条“累成狗”的动态,爸发来超长语音教育我;第六至十一段写“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张露脚踝的美照,爸教育我注意保暖养生;第十二至十六段写“我”十一假期回家,爸顾不上吃饭,忙着把做的美食和我带的礼物拍照发朋友圈。第十六至二十一段写爸申请QQ号,在我的空间自由出入,后来又关注我的微博。
16.赏析文句。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1)“唉,真是防不胜防!为了扮潮,我特意露出一截脚踝,谁承想大好春色他不看,偏偏把注意力放到我的脚上”一句,明显使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我”对爸爸把关注点放在“我”的脚上的不满,从侧面写出了爸爸对“我”无微不至的爱。(2)“爸迅速从推杯换盏的氛围中抽离”为动作描写;“一脸疑惑”为神态描写;“啥是微博?怎么关注?”为语言描写。答作用时,除了答出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爸爸急于了解“微博”的状态外,还要答出要融入女儿世界的心理。
17.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这些年,爸一路跟着我,从QQ到微博,再到微信,一直艰难地适应着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的情节可概括出其是一个极度关心女儿的人。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18.本题考查拟写推荐词,拟写时,需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根据文章内容,依据题目“我愿意去读懂你”,从父亲和女儿两个角度来写。篇幅不易太长。不设统一答案。注意字数限制。围绕“父亲努力通过网络去了解女儿,笨拙却感人;女儿对父亲从不懂到愧疚、理解,曲折却暖心”来回答即可。
2.(2019深圳押题卷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8题。(14分)
久远的家
父亲喜欢种花种树,两亩大的院子,有四分之三种的是果树和花。八瓣梅、刺玫、牡丹、野菊……看到谁家的花好看,父亲就向人家讨要根、籽,要来后就将花籽撒在果树的间隙,或是将根埋在树下。春风一到,果树花与鲜花交相辉映,一个个粉色、白色、黄色的花骨朵竟相绽放,院里是一片花的海洋。
吃着杏子,觉得杏子味道不错,父亲就起身跨出房门向前走上几步,在园子里刨个坑,丢下核,来年一棵小苗就破土而出;正南墙下的三棵樱桃树,我没有亲眼见过它们的出生经历,我猜也是由樱桃核种出的;那些苹果树、李子树、葡萄树、桑树的生长经历我就不太清楚了,我记事时它们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了。
好像是和父亲在争夺地盘一样,母亲又会在果树与花的间隙里撒上些菜籽。一场雨后,菜苗纷纷钻出地面,夏天时黄瓜顶着黄花,豆角戴着粉色的花串盘绕在果树上,灯笼似的辣椒结了出来,香莱也变成了绿色的小扇子,红绿相间的西红柿也缀满了秧……这样零星种出的菜一家人都吃不完,还可送些给干妈家。
院子的正北面是主房,西北角那间房的上一层是我的闺房。我们把阁楼不叫楼,叫高房子。高房子西边有扇窗户,窗外有一棵大榆树。夏日树枝摇曳,在书桌前伸手就可触到树枝,摘到甜甜的榆钱儿。小鸟将巢也筑在这棵榆树上与我为邻,常常叽叽喳喳地将我从梦中喚醒。
站在高房子门前,果树和鲜花尽收眼底。院子的东南角有棵很大很高的桑树,初夏时那些嫩绿色的桑葚由嫩绿变为鲜红,再由鲜红变为紫红,最终成为深紫色。枝头越高光照越充分,果实就越香甜。站在树下望去,那一串串黑黝黝、胖嘟嘟、沉甸甸的桑葚挂满了枝头,很是诱人。我不会爬树,只能摸索着一脚蹬着墙,一脚踩着树权,坐到了中间的树权间,缓了一缓,才继续攀着树枝,站到了树枝的最高处,摘到了又大又黑又紫又甜,享受光照最充分的桑葚。我欢怏地边摘边吃,两只手被染成紫红色,衣服口袋更是被桑葚的果汁湿透,身上到处是紫红色。我有点得意,不由得笑出了声。一阵风吹来,树枝一晃我一脚悬空,人差一点就掉了下来。我吓得喊出了声,幸亏抓住了树枝。
南边靠墙有三棵品种不同的樱桃树。六月初,一颗颗饱满的樱桃熟透了,一串串从绿叶里钻出来.骄傲地挂在枝头。左边的那棵果实大而红,像玛瑙味道很酸;中间那棵果实白得像珍珠,晶莹别透,味道却是很甜的;右边的那棵果实小,颜色呈淡粉色,像水晶石,味道是酸甜的。我把三种颜色不一的樱桃装进玻璃瓶,摇着晃着欣赏着,直到摇出果汁才揭开盖子一颗颗地品尝。有时候,我也走出家门和村里的小伙伴分享,看到他们艳美的目光,我骄傲地揭开盖子给每只小手上倒出几颗,和他们分享着樱桃的酸甜,享受着童年的快乐。
院子的正中间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初冬,当一片片黄叶被风带走,只留下光秃秃的褐色枝条时,父亲便把葡萄藤拿下来,拆了葡萄架,把藤蔓一圈圈盘起来,盖上干草,挖坑深埋。春天时将葡萄藤挖出来搭架,剪枝。葡萄树也不辜负育树人的用心,盛夏过后,滴溜溜的葡萄由小变大、由深绿到浅绿,再到亮绿,几天就变个样。葡萄树下打扫得光洁干净,吃饭时,母亲会在葡萄树下摆上饭桌,一家人躲在阴凉里用餐,一家人吃着饭、聊着天,一天的疲劳在笑声中消散;我也会在葡萄架下温习功课,偶尔抬头,淡绿透亮的葡萄向我轻轻点头微笑。
三棵品种不一的苹果树和一棵梨树手拉手站在那里,像是一堵围墙,整齐地将房间和果园、菜园、花园一分为二。深秋,树上的苹果和梨渐渐成熟挂满了枝头,挺拔的枝头被压得弯下了腰。一个个苹果和梨绽开了羞涩的笑脸,中秋节一过,就能收很多苹果。父母把苹果存放在房间中央的窖里,房间时常飘着苹果的清香味儿。那年头物资匮乏,可是家里一年四季都不缺水果。
父母过世后,我很少回到老家了。由于路多次重修,去年我回去的时候竟然找不到路,这让我不由得心生悲意。父母不在了,老家变成了空壳,我的灵魂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
(作者:殷桂珍 有改动)
15.文章开头先交代父母种花种树种菜的情形,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16.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童年生活描述得井然有序情趣盎然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17.品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3分)
18.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5.展现家院环境,表现父母的勤劳;表达家在记忆中的美好,为下文写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作铺垫。
16.作者按院子方位依次描述院中所种的树木,突出描摹了不同树木果实的状貌以及围绕这些树木自己和父母快乐幸福的生活场景,这样就使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生动可感。
17.先从整体上写樱桃成熟时的状貌,“一颗颗”、“一串串”突显果实的密集面多,“钻”“骄傲”则以拟人手法把果实挂满枝头的情状生动地表现出来;之后又分别写三棵不同品种樱桃果实的形、色、味,用比喻形容其美好的形态色泽,在对比中显出味道各异。多角度描摹中透出一种欣悦欢喜的感情。
18.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家院中快乐幸福生活的怀恋,对父母辛劳创造的美好生活的感念,以及父母过世后对往昔生活远逝的伤感之情。
【解析】
15.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在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为下文写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作铺垫的作用。在内容上,展现家院环境,表现父母的勤劳,交代了回忆的缘由。
16.考查写作方法。从描写的角度看,“高房子西边有扇窗户,窗外有一棵大榆树”“站在高房子门前,果树和鲜花尽收眼底”“南边靠墙有三棵品种不同的樱桃树”“院子的正中间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等句,明显是按院子方位依次描述院中所种的树木。从描写的内容看,突出描摹了不同树木果实的状貌以及父母快乐幸福的生活场景。这种写法,就把自己的童年生活描述得井然有序情趣盎然。
17.欣赏文句。可从修辞、品味词语、描写角度等方面分析。如“一串串从绿叶里钻出来,骄傲地挂在枝头”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果实挂满枝头的情状外,还要答出人物对景物的欣悦情感。
18.考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特别是找到相关情节与描写分析,也可找到关键句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分析“父母不在了,老家变成了空壳,我的灵魂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等句。作答时可从表达对童年时生活的怀恋、对父母辛劳的感念、对逝去往昔生活的伤感等角度作答。
(2019 深圳押题卷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7题。(14分)
失踪
星期五晚上,儿子没有回家。打电话给班主任,班主任说,把几个好点的学生留下双休日补习一下。随即,班主任在电话里数落起儿子来了:“你家小宝成绩很好,但近段时间经常迟到,找他谈话他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你要配合我们好好管教管教他。”
  星期一我去了学校。班主任的话却令我脑袋一嗡:“小宝星期六没参加补习,他请假说病了,要回家休息两天。现在还没到校呢。”
  我迅速赶回家中告诉了妻子,并和妻子分头寻找,把平时儿子爱去的几个同学家和他爱玩的几个地方找遍了也没见儿子的身影。妻子嘤嘤地一路哭到家中。我吼道:“哭什么哭,去,把电话本拿来,问问几个亲戚家,看儿子去了没有。”
  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没见小宝来家。”
  妻子号啕大哭:“儿子肯定是失踪了,赶快报警啊……”
  我拨通了110。
  一上午过去了,没有儿子的任何消息。中午警察打来电话说,在城南的护城河边发现了一具少年的尸体,让我们赶快过去看看。妻子一听当场晕倒,是我又掐人中又喂开水才弄醒的。我和妻子跌跌撞撞,一路哭着赶了过去。经过仔细辨认,不是我儿子,悬着心才稍稍放下了一些。晚上警察来家让我提供所有的亲戚朋友的地址和联系电话。我说:“亲戚朋友家我都打电话问了一遍,没有结果。”
  警察问:“你再仔细想想有没有遗漏的。”
  妻子想了半天说:“只有乡下的老家没问。”
  老家离此地100多公里,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坚决不愿离开故土来城里和我们居住,她独自一人生活在乡下。我和妻子平时忙于各自的工作,除了春节带小宝回去看看外,很少回家。我想,儿子才13岁,他是不可能一个人奔波100多公里回老家的。
  警察问:“你母亲那里安了电话吗?”我摇摇头。
  警察说:“报上你老家的详细地址,我们马上联系当地派出所,看孩子回去了没有。”
  半个多小时后警察的手机响了,警察兴奋地说:“找到了,找到了,你儿子就在他奶奶家。”
  我和妻子连夜租车赶往乡下的老家。
  夜深人静。敲门。开门的竟是儿子,儿子把食指竖在嘴边,小声说:“轻点,奶奶刚睡着。”妻子拍着胸脯小声说,“谢天谢地……谢天谢地……”但马上一把搂过儿子,声音不由自主地大了起来,“吓死妈妈了……吓死妈妈了……”
  这时母亲醒了,看到了我们连忙要坐起来,我按住了母亲。母亲肩膀抖动,啜泣起来。我握着母亲的手,母亲才止住了声音光抹泪。
  “只怪我啊,连累了你们。”母亲喘息了一会儿,“前天,小宝给我送来了一台电扇,我要他第二天就回去,可是早上起来我摔倒了。这孩子说不走了,要照顾我……”
  我拉过儿子:“小宝,你哪来的钱给奶奶买电扇啊?”
  儿子说:“我在街上捡饮料瓶卖来的钱,再加上我从伙食费中节省一点,买了这台电扇……爸爸,对不起,为了多捡几个瓶子,我总是迟到了。你打我吧……”
  “爸爸怎么会打你呢?”我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子,你怎么想到给奶奶送电扇呀?”
  儿子说:“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我就想到了奶奶,去年回来时听奶奶说电扇坏了。天这么热,我家和我们教室都安了空调,可奶奶……”
妻子说:“小宝啊,你走之前怎么不跟我们说一声呢,我们全家一起来看奶奶啊。”
  儿子说:“对不起,爸妈,我看到你们太忙了。”
  儿子的话让我脸上发烧,我默默无语,我突然觉得失踪的不是儿子,失踪的是我啊……
  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母亲,我在抹头上的汗水。
  这时母亲拧开了电扇开关,叫着我的小名说:“焰儿,来,扇扇,别热着,我不怪你们,你们在城里过日子也不容易啊……”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就那样坐在母亲身边,任由那台电扇吹出的凉爽的风抚摸着我。

14.本文以“失踪”为题蕴含深义,请简要分析其含义。(3分)
15.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妻子一听当场晕倒,是我又掐人中又喂开水才弄醒的。我和妻子跌跌撞撞,一路哭着赶了过去。
16.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我内心的情感,请想像一下此时我心理的想法,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表示其心理活动的文字(4分)
17.读了本文后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4分)
【答案】
14、儿子没跟我和妻子打招呼擅自去了奶奶家,让我们以为儿子失踪了。(1分)我平时对母亲关心少,母亲好像失去了儿子。(1分)表现了我对母亲关心不够的愧疚、自责之情。(1分)(共3分)
15、这两个词是描写我和妻子赶去认人的动作,(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妻子的担心,想知道尸体是否是儿子的急切心情和走路不稳的情形,(1分)表现了我和妻子对儿子深深地担心和爱。(1分)(共3分)
16、示例:妈,这么长时间没回来看你,你还这样关心我、理解我,我连你的孙子都比不上,以后我会常回家来看你。(扣住愧疚作答,4分)
17、现在的人把主要的精心放在下一代身上,却忽略了老一辈的感受,我们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老人,他们更需要关心。(意对即可,4分)
4.(2018深圳市多校初三第三次联考)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④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⑤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⑥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⑦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一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⑧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4.乡愁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作者常常把这种乡愁寄托在对故乡的一种特定回忆中。在我们初中现代文中也有几篇经典的思念故乡的文章。请仿照“月是故乡明”的句型结构,写出两篇课文作者对家乡的某种特定思念,并写出相应的课文题目。
15.文中第 6 段作者反复写到“我的小月亮”,你怎么理解月亮前面的“小”字?
16.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
17.本文作者语言优美雅致,请以第⑦段划线句子为例从不同角度赏析。
18.文中第④⑤段作者写童年在家乡的生活趣事,伴着家乡的水家乡的月,显得童趣盎然。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过某种物外之趣。请用不少于 100 字的片段来描述。
【答案】
14.①戏是故乡好或豆是故乡香。《社戏》②酒是家醅浓或酒是家醅香。《春酒》
15.作者心中家乡的明月伴着自己的童年,长大后见过许多异乡的月亮伴着自己的青年、中年,作者老年回忆自己家乡的月亮自然是“小”的。。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发自内心的思念、向往。
16.衬托故乡苇塘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突出作者“月是故乡明”的独特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17.①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感情充沛,把对朗润园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的居住环境的满意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②“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运用反问的修辞。作用:强烈地表达了认为朗润园的优美宁静环境美得毋庸置疑的情感。③巧用四字词语,作用:语言典雅凝练。
18.①能写出自己对某种事物的喜爱。②不少于 100 字。③语言流畅。④文字有意境。
【解析】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材中思念故乡的文章有《社戏》,《春酒》,《端午的鸭蛋》等。按照“月是故乡明”的句型结构,写出即可。如“蛋是故乡香”《端午的鸭蛋》。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小”是相对的。相对于现在,小时候的月亮就是小月亮,这是他小时候的伙伴,用“小”修饰月亮亲切而又温馨。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应当根据文章上下文,结合文章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作答。文章第⑥⑦段对世界各地的月亮和朗润园的景色进行了描写。也表现出了“我”对它们的喜爱。但是文章中又提到,每当“我”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我”就会想到家乡的月亮,家乡的月色在“我”心目中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无法忘怀的,这前后形成对比,衬托出“我”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和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句,可以从排比和反问的角度。结合排比和反问的作用分析,写出作者的什么情感。
5.(2018深圳市福田区八校联考)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当冰冷与温暖相遇
⑴《国家宝藏》自2017年12月3日播出后,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5分。
⑵这个节目简单来说,就是一档介绍国宝的文博类节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国家宝藏》在用“人”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⑶在节目中,既有全国九大博物馆的馆长前来坐镇,也有一众明星嘉宾担当“国宝守护人”,通过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故事。此外,节目还以文物的“前世今生”为切入点,在明星演绎宝物的前世故事之余,邀请画家、志愿者等亲临节目现场讲述宝藏的“今生”。各种嘉宾的联合演绎和诠释使文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就像节目的宣传词那样,文物也变得“活”了起来。
⑷在第一期节目里,最打动我的“国宝守护人”当属梁家辉先生。
⑸1982年,24岁的梁家辉每天从西苑出发,骑着自行车,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到故宫,拍《垂帘听政》。电影里,一身龙袍的梁家辉(饰演咸丰帝)站在太和殿外的城墙上,月色晕染着故宫的轮廓,也投映出清王朝末日的凄清剪影。
⑹“我那个时候就想,以前的皇帝,会不会就在这个角落看自己的家?”
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⑻梁家辉那天所悟的,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共同的感慨。穿上戏服的梁家辉一眼便窥探到了前朝旧事,而“月”在这里似乎也成了一个亘古共通的符号和意象。
⑼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道,文化即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在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河里,桨声灯影、横斜月色、巍然肃静的故宫城墙和穿越千年的国家宝藏沉淀在一起,而人却生生不息,隔着旧时月色与传统文化遥相对望,一起构成了时代的记忆。
⑽在文物的“今生”故事里,有一位嘉宾也姓梁。他叫梁金生,是一位典型的“故宫人”。
⑾69岁的梁金生在故宫已经工作了很多年,其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均先后就职于清宫和故宫博物院,可谓是家学渊源。在石鼓南迁的过程中,梁金生的爷爷、奶奶和哥哥随文物去了台湾,从此一家人分隔两地,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团圆。而梁金生兄弟姐妹五人的名字,也分别取自南迁路上的地名,是一代故宫人引以为傲的印记。
⑿1933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入侵热河,窥伺华北。考虑到故宫等机构保藏的文物有被焚毁或劫掠的可能,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等有识之士电告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尽快将故宫文物南迁,以策安全的意见。
⒀一番周折后,国民政府终于批准。自1933年初到1949年元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先后经过南迁、西上、东归、北运、迁台,历时16年,辗转上万里。其间经历了战乱、流寇、火灾、车祸,上百万件的文物却无一丢失。
⒁《国家宝藏》正是基于此历史背景,给我们介绍了石鼓和守护石鼓安然迁徙的梁家三代故宫人的故事。它将人物的悲欢离合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下,以故宫人的家族故事为主线,于不动声色之间勾勒出氤氲苦难和乡愁之下的,故宫人的坚守之姿。
⒂在《国家宝藏》里,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关于“人”与“传承”的故事。
⒃在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讲解员里,古稀之年的王佐诗老人已经在故宫志愿工作了11年,为游客志愿讲解了1100多个小时。
⒄曾任飞机发动机修理师的闵莉华说,她希望自己四岁的外孙女长大后能继续在故宫当志愿者。
⒅故宫之美,不仅美在文物,更美在薪火相传,美在使文脉得以沿袭、文明得以发扬的人们。
⒆观众看完节目,无不被“国之重器”惊艳,但更让人们感动的,其实是精雕细琢、妙笔生花的古代艺术家,是筚路蓝缕、坚守岗位的数代故宫人,还有那些不求回报、助力于文化传承的志愿者们。
⒇国之重器,本性凉。因为人,才更有温度。
(摘自知著网,有删改)
14.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15.第⒂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标题“当冰冷与温暖相遇”的理解。
17.仿照第⒅段加点词语造句。
故宫之美,不仅美在文物,更美在薪火相传,美在使文脉得以沿袭、文明得以发扬的人们。
______之美,不仅美在___________,更美在_________,美在____________。
18.国宝是时光凝练的传奇,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需要我们代代守护与传承。读了本文后,请结合文章及生活实际写出你的感受。
【答案】
14.梁家辉在故宫拍戏时有所感悟;梁家三代人守护石鼓安然迁徙;故宫志愿者们不求回报,助力于薪火相传、文化传承。(意思接近,语句流畅即可)
15.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了上文故宫人的“家族故事”与“坚守之姿”,引出下文对“人”与“传承”故事的叙述.
16.“冰冷”原是形容词,用在这里代指文物;“温暖”是指围绕文物的各种“人”的活动。题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文物的创造、守护及传承的过程中,古代艺术家、数代故宫人及志愿者们所做的突出贡献,表达对节目创意的赞美,对中华文化的骄傲与自信。(说明:从对比入手赏析亦可。)
17.示例:春天之美,不仅美在大地,更美在人们绽开的笑脸上,美在每个人的心里。
18.示例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与“根”,是“国之重器”。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但文化的创造、传承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责任,而是每个人都应肩负的使命。作为中学生,也要担负起传承的使命。只有当文化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它才能焕发真正的活力与生命力。 示例二:文中梁金生一家几代人在故宫工作多年,不遗余力地守护国宝。生活中,正是这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身体力行、无私奉献,才使得我们的文化得以千年传承。他们的坚守,让历史文物所蕴藏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彰显,他们的坚守,也向世界宣扬着我们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引以为豪,并努力为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解析】
14.试题分析: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解题时,要围绕文章所写的内容,划分文本的层次,然后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注意概括语言的简洁性。
15.试题分析:理解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在篇首,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在文中,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在文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有时还有表达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作用。结构上: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对上文内容总结;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的作用。答题格式: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内容+作用)。题目中的这句话,承接了上文内容,又引出下文对“人”与“传承”故事的叙述。所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6.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去分析。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解答时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7.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句式一致。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部分。②修辞相同。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句子时一定要注意与例句的修辞相同。③字数大体相等。仿写时字数要尽可能与所给例句一样多。④语意连贯。所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18.试题分析:主观性试题。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观点+理由”的格式,即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题目的相关要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尽量有文采。只要切合文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6.(深圳市南山区2018届九年级四校联考)
给燕子留个门
①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②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③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④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⑤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⑥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⑦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⑧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⑨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作者:干亚群,选自《八小时以外》,有删改)
10.分条概括表现村里人对燕子重视和喜爱的行为。
11.结合语境,分析第⑦小节中“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
1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画线处“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的含义?
13.分析文中第⑤小节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14.你赞同“村民习惯了关门”这种做法吗?试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0.①春天,开门欢迎燕子归来。②村里的老人看燕子,听燕子的呢喃。③晚上给燕子留着门。④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放在树杈上。
11.“仪式”一词用在比较神圣的典礼上,在文中大词小用,写出晚上做最后一件事的庄重和认真,体现了燕子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体现“我们”对燕子的喜爱)。
12.岁月流走,当村里迎来一座座新楼后,燕子却在慢慢离去,人和燕子和谐共处,如一家人一般生活的热闹场景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13.通过对燕子的神态、声音、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燕子双飞双宿的生活习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燕子间的温情,也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与下文写人类夫妻相处的情景相映衬。
14.示例—:不赞同。门犹如一道屏障,隔离了人和燕子,门又像一把锁,封闭了人心的善与爱,村民的这种习惯,是对燕子的拒绝,是人性的自私,在村民一次次的关门中,人类和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在一点点消逝,人类善良友爱的心灵也在慢慢硬化。
示例二:不赞同。燕子到来,带来了热闹,带来了福气,关门,拒绝了燕子,疏远了燕子,村子变得寂寞,人心也变得空虚,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走向僵化。
示例三:赞同。关门并没有完全剥夺动物的生存空间,人们建房改善自身生存条件是合情合理的。
【解析】
10.仔细阅读文章,了解内容,根据问题“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梳理文章,找到作者写村人重视喜爱燕子所表现的行为的句子一一概括即可。如可提取“敞开门,有春风灌进来”,“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呢喃的声音”,“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等句分析作答。
11.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属于大词小用,做事的庄重和认真,体现了“我们”对燕子的喜爱。答题时,一定要答出词语对人物情感的意义。
12.考查对语句深刻含意的把握。“年复一年”指岁月流走。“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指当村里迎来一座座新楼后,燕子却在慢慢离去,所以只能是在“记忆里”。这句话是说,人和燕子和谐共处的热闹场景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一去不复返。
13.欣赏文句。“歪着头一动不动”为神态描写;“轻轻几声叽叽”为声音描写;“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为动作描写。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燕子双飞双宿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14.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原文的内容考虑,应该答出不赞同的观点,可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作答。
7.(深圳市育才二中2018年九年级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从“掌门人”到“看门人”
①一提起北京故官,人们的印象总是红墙黄瓦,一派皇家威严,然后心中会响起恢弘的《末代皇帝》配乐。没想到,“浓眉大眼的故宫也开始卖萌了,历代老祖宗居然演起了表情包;不仅如此,一部故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又成功俘获了爱挑国产片刺的文青的心。
②可你知道吗?相比如今人见人爱的“网红”故宫,6年前的它可成为过全民笑柄。因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毛贼,居然可以突破这个博物院的森严壁垒,将现代高科技武装的防盗系统挑落马下。面对追回藏品、恩重如山的警方,故宫当家人感激涕零,紧锣密鼓地制作了锦旗送上门去——“捍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看得出,故宫,在那时,仅仅就是一个文化仓库。
③就在那个时候,58岁的单霁翔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一双老布鞋、蓝布裤子、白衬衫,他就这么上任了,先老老实实把故官走了一遍,最后数出来,故宫有9371间古建筑。这花掉他5个月的时间,磨破20多双老布鞋。600年来,把故宫这么走一遍的就单霁翔和助理两个人,他也被人称为“布鞋院长”。从此,在单霁翔的眼里,故官不再是一个帝皇生活过的宫殿,而是一座拥有者无穷珍宝的博物院。他能具体说出故宫文物的数量:1807558件,从百万精准到个位。
?④故宫从来不缺观众,2012年,故宫的参观人数就突破1500万,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流最大的博物馆。但单霁翔第一个提出要让观众看得舒心,而且还要有尊严。他开出32个售票窗口,保证观众能在3分钟内买到票,他又通过实名制购票、限流的办法,将故宫每日的人流量控制在8万。人山人海的故宫一去不复返。看得舒心,还要称心。进入故宫,要经过午门,中间那扇门,以前只有皇帝能走,后来开放给外宾贵客,一年用不到几次,1500万买票的观众,平时都走两侧的门。一次,一个东北老汉拽住单霁翔,说自己这辈子只来一次故官,也想“当皇帝”。单霁翔哭笑不得,但他觉得应该给所有观众自由选择的权力,于是就把中间那扇门开放了。“愿意当皇帝的当皇帝,愿意当大臣的当大臣。”现在观众可以自由从任意一个门进入故宫。
⑤让来参观的观众有了尊严,单霁翔觉得,也要还故宫文化尊严。“一个烟头也管,一个井盖也管,一块墙皮也管。”他在故宫砖石缝里抠出过1000多个香烟头。单霁翔提出整治目标:故宫不能有一片垃圾,屋顶不能有一根草。“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日本的皇官,都不允许车辆穿行,这是一个文化尊严的问题!”但故宫太大了,那么多故宫工作人员怎么办?单霁翔规定,可以使用自行车和电瓶车,国宾甚至外国首脑也不例外。以前他们来参观故宫,都是警车开道,车队直接开进午门,视为一种礼遇。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前来参观故宫。在单霁翔的坚持下,奥朗德在午门前下车参观。60多年的“外宾礼遇”,被单霁翔给取消了。
⑥毋庯置疑,故宫是中国的文化标签,超过180万件藏品,由1200栋建筑组成庞大古建筑群,每年超过1600万次人参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他看来,这些都不重要。“你的馆舍宏大,可是70%不开放;你说藏品丰富,可是99%都看不到;你说观众数量庞大,可是绝大多数都目不斜视从前门走到后门。这样,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
⑦单霁翔决心要不断修缮、开放故宫,于是,故宫的开放面积不断扩大,从一开始的30%,开放至2016年的76%,2025年将增至85.02%。去年播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吸引了大批粉丝。单霁翔知道,故宫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他为故宫打造了超过900种文创产品,也受到年轻网友的青睞和追捧。兼具艺术和实用的《故宫日历》带动了一股日历热,“给你的手机龙袍加身”、“抱朕牌抱枕、鳌拜-all?buy……不过,这些“萌萌哒”的产品只是一小部分,单霁翔控制在所有文创产品的5%左右,除了年轻人,也要面对其他年龄层次研发。
⑧“文物在说话,要叫文物更多的说话,要叫文物和更多的世代对话。”最近,因为亮相《朗读者》,单霁翔被更多人知道。他在节目上朗诵了一首《至大无外》:“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来自天上由禁,是权利,来自于人,也施之于人。城,是这片连绵殿宇,在大地上的辉煌建设。”
⑨故宫,来自于人,单霁翔将它施于每一人。外界称他是故宫的“掌门人”,他说自己只是故官“看门人”:穿着这一双布鞋,揣一颗热爱故官的心,看护好9371间古建筑,看好1807558件藏品,把一个壮美的故宫,交给下一个600年。
13.《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青年人中引发追捧和热议,故宫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也要创新,请简要概括单霁翔为故宫的变化做了哪些努力?
14.请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没想到,“浓眉大眼的故宫也开始卖萌了,历代老祖宗居然演起了表情包。
15.请分析第②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16.结合全文,为什么外界称单霁翔是故宫的“掌门人”,他却说自己只是故宫的“看门人”?
17.故宫是中国的文化标签,你认为故宫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3.1)增加售票窗口让观众看得舒服,有尊严;2)整治故宫环境卫生,不允许车辆穿行;3)修缮,开放故宫,扩大开放面积;4)为故宫打造文创产品。(答对两方面得2分)
14.比喻、拟人,将庄严肃穆的故宫比作“浓眉大眼”的人,赋予了故宫人的动作和神态,“卖萌”写出了故宫由庄严肃穆开始变得可爱生动活波的样子,表现了作者的惊奇和赞美。
15.结构上是过渡,引出下文写单霁翔为故宫所做的改变作铺垫。内容上插叙故宫以前仅仅是一个文化仓库,突出故宫的变化。
16.说“掌门人”是因为他是故宫博物院的院长,说“看门人”是因为他穿着这一双布鞋,揣一颗热爱故官的心,看护好9371间古建筑,看好1807558件藏品。(或做了很多守护故宫的事情,如清理故宫文物、尊重每一个观众、尊重故宫,创新发展等)
17.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奇珍异宝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宝库,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很多宫殿也记载了历史,精湛的建筑工艺,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解析】
13.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即文中的具体位置,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本题要对文章的4、5、7、8段内容概括作答。
14.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