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23 07:0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 一 期 中 考 试
历 史 试 题 (2018.11)
说明:1.本试卷共分第Ⅰ.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做在答题卡上,第Ⅱ卷做在答题卷上。
2.本试卷共28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
2. 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叫作“敕”,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
A.审核决策 B.拟撰诏书 C.执行决策 D.监督审判
3.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A.汉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
4.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下列最能反映作者的观点是
A. 从汉朝到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宋代以后,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
C. 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应给予地方一定权力
D.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呈此消彼长之态势
5.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 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在不断强化 B. 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
C. 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D. 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6.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A. 西周 B. 秦朝 C. 元朝 D. 清朝
7.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 汉代内外朝 B. 唐代三省制 C. 明代内阁制 D. 清代设军机处
8.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丞相。下列对这种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是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B. 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 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D. 都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9.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说:“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
A. 民主共和 B. 自由平等 C. 救亡图存 D. 公正法治
1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B. 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
C.《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1.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里程碑 B. 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D. 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2.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2014年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主要是为了纪念
A. 旅顺大屠杀 B. 九一八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七七事变
13.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的飞向南京。
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杂牌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
14.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近百年来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的原因有
①全民族的共同抗战 ②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配合
③国共两党的合作 ④先进的作战装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5.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
1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17. 五四运动期间,一家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这说明五四运动
A. 市民阶层是运动的先锋 B.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 资产阶级是运动的主力 D.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8.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 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B.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确立了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 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19.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A.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 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 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20.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1.新中国初期我国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
22.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
A. 恢复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B.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1992年10月,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其主要内容是
A.和平统一台湾 B.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
24.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图是一组近代以来中国国旗的图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此组图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图①具有君主专制统治的色彩 B. 图②诞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C. 图③确定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①②③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25.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起航
B.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起航
C. 天朝惊梦—富强梦起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起航—建国梦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其中26题22分,27题16分,28题12分,共50分)
26.(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奏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是怎样运作的?(6分)有何特点?(6分)

(2)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分)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君主专制演变的主要趋势。(2分)

27.(16分)近代史上,列强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图二
材料一 图一为1842年8月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材料二 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二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材料三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请回答:
(1)材料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一句话概括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8分)

(3)第二幅图所反映的战争有人说是十四年抗战,这种说法对吗?请根据相关史实说明理由。(4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九十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决定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的两件大事……民贫国弱的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铁肩担道义,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遗愿,且升华之,殚精竭虑,万死不辞,致力于中华之独立,民族之复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奋进前行。
材料二 ?以下是1921~1949年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一组历史图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决定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大事件对中国革命分别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3)如果把材料二中的四幅图片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素材,请你为该组图片拟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2分)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BBCCC 6—10 DCACD 11—15 CCDAA
16—20 ABBBC 21—25 ACCBB
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其中26题22分,27题16分,28题12分,共50分)
26. (22分)
(1)①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执行。 (6分)
②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6分)
(2)不同意。理由: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加强君主专制。(4分)
(3)理由:秦朝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容易导致权臣专权。(4分)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接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2分)

27.(16分)
(1)《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2) ①是中国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战争中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②维护了国家主权(或捍卫了民族尊严);
③为中国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8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3) 说法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件,日军侵略东北,中国开始局部抗战。(4分)

28. (12分)
(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6分)
(2)图二:1927年,毛泽东领导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开始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图四:1949年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4分)
(3)主题: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探索之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分)






PAGE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