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历年中考试题及相关课外试题一网打尽:共计51个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鱼我所欲也》历年中考试题及相关课外试题一网打尽:共计51个试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7 16: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鱼我所欲也》历年中考试题及相关课外试题一网打尽:共计51个试题
课内文段
1安徽省(09)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篇 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
答案:15.(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
(各占1分)
16.(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各占1分)
18.(5分)
篇 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而取义
《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心句子各占2分,共同追求占1分)
2滨州市(09山东省)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案:9.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 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3赤峰市(09 内蒙古)
(四)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答案:(四)阅读两个文言语段
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4贵阳市(09贵州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20.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21.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22.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23.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答案:20、加.之,结构助词,的。 蹴,用脚踢。
辩,通“辨”,辨别。 已,停止,放弃。(4分)
21.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22.举例 义 生 (3分)
23.“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5泸州市(09四川省)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6—9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7.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9.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
答案:6.(4分)患—祸患,灾难 蹴—用脚踢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一词1分)
7.(3分)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
8.(6分)(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甚于生”1分,“得生者”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1分,“是心”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
6庆阳市(09甘肃省)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7~21题。(1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7.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B D
18、(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19、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0、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河南省(08)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案: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 (2)感激(1分)
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共4分)
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8金华市(08浙江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2)贤者能勿丧耳
2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2.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3分)
23.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4分)
答案:20.(1)通“避”,躲避。(2)丢掉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
22.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23.略(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9莆田市(08福建省)
阅读下文,完成5-7题。(1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1)鱼,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2分)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鱼,是我所喜欢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6、舍生取义7、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10青岛市(08山东省)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4个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简答题:①道理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湘潭市(08湖南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所欲有甚于生者
(2)故患有所不辟也。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 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11、根据文意,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2 分)
答:
12、上面选段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孟子观点的看法。( 3 分)
答:
答案:9 、于:比 辟:通“避”,躲避(或通“避”或躲避)
10、、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思想),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11、鱼,比喻生(生命);熊掌,比喻义
12 、①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l 分)② 联系实际恰当,观点鲜明,表达通顺,计2 分。.
12益阳市(08湖南省)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13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 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 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10.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 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答:
答案:9. (2分) D 10. (2分) C 11. (2分)B
12.(4分)(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分,准确翻译“非独”,“是”等词语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2分。准确翻译“蹴尔”、“与”、“不屑”等词语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13. (3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1分)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2分。能说出一个或几个论证方法记1分,能就某一个论证方法举例分析记1分)
13桂林市(07广西省)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9~12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分)
译文:
(2)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分)
译文:
12.文段中的“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作者用这个比喻要说明什么 (3分)
答:“鱼”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熊掌”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B【解析】本题难度较大,重点考查学生对古文中“之”字意义的理解。其中A、C、D项中的用法为结构助词,意为“的”;B项中的用法为代词,意为“一箪食,一豆羹”。“之”字用法有:作结构助词,意为“的”;作代词;用于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作语音衬词;作动词,意为“去、往、到”。平时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古文中词语的含义,并注意积累。
10.(1)患:祸患,灾难。(2)是故:因此。【解析】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平时学习时,不仅要注意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还要能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11.(1)所需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句中的“欲”“甚”“故”“苟”为重点翻译词语)
(2)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句中的“之”“贤者”“丧”为重点翻译词语)【解析】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平时学习时,不仅要注意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还要注意对一些常见古今异义或不同用法的词语理解。翻译时还要注意不要漏字,要按照现代文的语序去 叙述。
12.生,义;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要舍生取义。【解析】本题难度适中,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14济宁市(07山东省)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 说苑》)
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②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骄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9 .〔 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 〔 乙〕 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4 分)
10 .请你从〔 甲〕 〔 乙〕 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 分)
答案:
15嘉兴市(07浙江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1、补出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
乡为( )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2、《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2分)
答案:19、(1)益处、好处(2)通“向”,从前(3)侍奉 (4)停止、放弃
20、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21、义;万钟或施舍
22、“贫贱不能移”或第二句。
16辽宁省实验区(07)
(一)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0—13题。(10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选自语文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⑦。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毁坏,舍弃。 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停留。⑦全:保全。
1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不忍委之 (4)遂班军而还
11.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12.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2分)
13.[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 的思想。(2分)
答案:10.(1)苟且(注: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生还可以答为“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祸患,灾难 (3)丢下,抛弃 (4)于是,就 每词1分。
11.(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2)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12.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大意正确即可。
13.舍生取义
17深圳市(07广东省)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10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以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故事两则》)
8.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也体现了这种追求。(1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3分)
答案:8、舍生取义
9、鱼,是我喜爱(想要)的;熊掌,也是我喜爱(想要)的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愿意舍弃鱼而得到熊掌。(得分要点:整句翻译准确流畅得满分,其中“所欲”、“得兼”的准确翻译各占0.5分)
10、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答到“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得满分;答到孟子“重义轻生”,庄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给满分。
18滕州市(07山东省)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别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5.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1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人物 言或行
18.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3分)
答案:10.(2分) ①祸患灾难; ②同“避”,躲避
11.(2分)C
12.(4分)①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傲苟且偷生的事。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13.(人物1分,言或行2分,共3分)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14.(3分)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19芜湖市(07福建省)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天祥泫然出涕 涕: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19、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4分)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20、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


21、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答案:17、(2分)(1)通“避”,躲避。(1分) (2)眼泪。(1分)
18、(4分)(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2分)(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2分)
19、(4分)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2分) 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2分)
20、(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
21、(4分)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2分)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2分)
20贵阳市课改区(06)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4分)
生亦我所欲: 故不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避也: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23.翻译“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个句子。(2分)
翻译:
24.文段中所说的“有甚于生者”和“有甚于死者”分别指什么?(2分)
答:
25.请联系文段并结合你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所欲”有哪些内容。(列举两点即可,要求思想内容健康)(2分)
答案:22.也(本) 所以 躲避 祸患(各1分,共4分)
23.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精神,人们都有这种精神,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保持它罢了。(2分)
24.“有甚于生者”指的是比生命更被人喜欢的义,“有甚于死者” 指的是比死亡更受人厌恶的不义。(各1分,共2分)
25.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言之成理即可。(列举两点便可得2分)
21河池市(06广西省)
鱼我所欲也 孟 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人不知而不愠
C、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受任于败军之际
9、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则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10、翻译句子。(2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 。
11、《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4分)
答:
答案:8、B (2分)
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每处停顿1分,共2分)
10、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失掉了人的天性。(2分,每半句1分。)
l1、示例: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围绕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示例: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围绕舍生取义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22金华市(06浙江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勿丧耳
2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2.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3分)
23.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4分)
答案:20.(1)通“避”,躲避。 (2)丢掉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
22.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23.略(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23南宁市课改区(06广西省)
(18分)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C.呼尔而与之 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B.蹴尔而与之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行道之人弗受
C. 所恶有甚于死者 D.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0、请说说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2分)
答案:7.①祸患,灾难 ②这,这样 ③给 ④增加,益处(答对1空给1分)
8.A(2分 A 转接 B 代乞人;结构助词,的 C 比;在 D 为了;是 )
9.(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对即可。)
10.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笼统回答天性、天良或“义”给1分。2分)
24宁夏实验区(06)
l、用“l”标出下面句中最明显的两处停顿。(2分)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1、由是I则可以避患I而有不为也
12.《鱼我所欲也》中,“此之谓失其本心”的“失其本心”指什么 给你怎样的启示 (2分)
12.①“失其本心”指的是失去“义”。
②要求:能围绕“在任何情况下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不能舍义取生”作答即可。
25钦州市(06广西省)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才美不外见( ) (4)策之不以其道( )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1)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不效则治臣之罪
B、(1)乡为身死而不受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1)马之千里者 (2)渔人甚异之
D、(1)策之不以其道 (2)以中有足乐者
10、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食之不能尽其材。
11.在(甲)文中,作者认为人应该有宁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8、(1)用脚践踏(或:践踏、脚踏) (2)好处、益处(3)同“现”,表现、显露
(4)鞭打、驱使
9、A
10、(1)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3分) (2)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竭尽自己的才能。(或:喂养它却不能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3分)
11、答案多元,赞成或不赞成都要联系事例说明理由。赞成或不赞成1分,能联系事例1分,言之有理、语句顺畅1分。
26山东省实验区(0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27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3.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14.试举一例,谈谈你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1.①祸患,灾难 ②做,采用 12.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②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13.本段文字提出并阐明了“舍生取义”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14.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例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宁死不降、舍生取义,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27重庆市(05)
二、阅读孟子《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2-15题。(1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屋舍俨然           B. 故患有所不辟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3.根据文段内容填空。(5分)
⑴选段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3分)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2分)
1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                                
*15.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3分)
答:                            
答案:12.C (3分)  13.⑴生  义  舍生取义 (3分,每空1分)⑵贤者(2分)
14.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4分)
15.符合题意即可,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分)
28甘肃省(05)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5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是以:
1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游于是乎始
B.即与之化矣 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 妇拍而鸣之
D.亦我所欲也 亦与之化矣
13.翻译下列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1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1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答案:11.苟且偷生因此
12.D
13.就像进入了放满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也就闻不到香味了,就是被香草的气味同化了。
14.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15.舍生取义君子慎其所处 比喻论证。
29临沂市(05山东省)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 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 ④〔夫子〕丈夫 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 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⑨〔由〕遵循大道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③ 往之女家 之:
  ④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顺: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4分)
  答:
  9、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3分)
  答:
答案:6、①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②已:停止 ③ 之:到……去 ④顺:顺从(2分,解释对两个给1分)
  7、①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②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4分。每句2分,不要求与原文完全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4分,各2分)
  9、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1分) 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2分)
30南宁市(05广西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巳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C.呼尔而与之 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B.蹴尔而与之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行道之人弗受
C. 所恶有甚于死者 D.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8、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2分)
答案:5.①祸患,灾难 ②这,这样 ③给 ④增加,益处 (答对1空给1分)
6.A(2分 A 转接 B 代乞人;结构助词,的 C 比;在 D 为了;是 )
7.(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对即可。)
8.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笼统回答天性、天良或“义”给1分。2分)
31宁夏回族自治区(05)
1.用“/”标出下面句中最明显的一处停顿。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 福:
3.翻译下面句子。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苏辙写《上枢密韩太尉书》意在求见,却以议论“浩然之气”开头的用意是什么?
5.《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1.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信:信用 福:赐福、保佑。 3.悠悠然与天地之气融为一体,却不知它的边际;快乐地与造物者同游,却不知道它的尽头。 4.①表明人生态度与追求。②强调做人原则,渴望被接纳被重用,以“浩然之气”报国。③“浩然之气”对人的重要性。④写好文章的关键在于加强内在修养。⑤作文先做人。⑥间接说明自己的文章具备“浩然之气”的风格。⑦为后文介绍自己“浩然之气”的形成及经历作铺垫。⑧开宗明义,点明主张。 5.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32宿迁市(05江苏省)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8.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9.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4分)
10.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答案:7.①给,给予 ②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③到,去,往 ④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共4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8.①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共2分,其中“则”和“加”没有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②现在你欺骗他(儿子),这是教他欺骗啊。(共2分,其中“子”和“欺”译错的,每个扣1分)
9.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共4分,写出人名得1分,写出其事迹,且能体现“舍生取义”得1分)
10.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3分,意对即可)
33常州市(04江苏省)
(四)阅读下面《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8-21题。(共12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如涉及通假字,必须答出该字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20、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答题不得超出方格限定的字数。)(2分)
21、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后问题。(6分)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2分)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4分)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答案:18、(1)好处、益处、裨益等 (2)感谢、感激、感恩等 (3)从前、以前、昔日等
(4)停止、抛弃、丢弃等(2分。答对两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通假字如只答出本字不得分。)
19、一碗饭,一盆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就不能活。(2分。意思对即可。)
20、人不能为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2分。意思对即可,从正面阐述亦可。如只是套用课文中的原句作简单翻译,最多只能得1分。)
21、(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分。多答少答扣1分。)(2)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34郴州市(04湖南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或用法。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者( )③人皆有之( )
19.你能说说文中“舍生取义”的“义”与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限定50字以内)
20.请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8.①辟通“避”,躲避 ②则:那么 ③皆:都 19.孟子的“义”指的是大义,它事关人民、民族、国家的利益。而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有关的江湖义气。 20.(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35桂林市(04广西省)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8~13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 予观夫巴陵胜状
9.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 意义:
10.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译文:
1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 论证 的观点。
13.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 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答案:8.B 9.“辟”通“避”意义:躲避 10.D 11.①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知识 ②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12.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13.万事莫贵于义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36呼和浩特市(04内蒙古)
阅读文言文,完成8~11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公与之乘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9.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10.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11.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答案:8.A 9.①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②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10.舍生而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答成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也可)11.参考: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37海口市实验区(04)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6-19题(满分8分,超量分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1 6.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2分)
17.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或释义。(下列两小题,任选一题作答,每题2分,多答加分)
(1) 故不为苟得也 苟(注音) 贤者能勿丧耳 丧(释义)
(2) 死亦我所恶 恶(注音) 故患有所不避也 患(释义)
1 8.翻译下面的句子。 (下列两小题,任选一题作答,如两题都答,只评第(1)题)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分)
19.下列两小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如两题都答,只评第(1)题)
(1)古往今来,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故事数不胜数,请你用简明的语言说出一例。(2分)
(2)你赞成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吗 在新时代的今天还值不值得提倡这一观点 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1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7.(1)苟(gǒu) 丧(丧失) (2)恶(wù) 患(祸患)
l 8.(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19.(1)只要能列举出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的人和事即可。例如:荆 轲刺秦王;爱国诗人屈原;爱国将领文天祥;民主战士李公朴、
闻一多;少年英雄刘胡兰;共产主义战士江姐等。
(2)答案多元。赞成不赞成都要说明理由,只要能列举出为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以及正义事业而舍生忘死的人和事均可。
38河源市、梅州市(04广东省)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苟:       (2)辟:       (3)丧: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                             
7.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人皆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舍身而取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
C.故不为苟得也 己克,公问其故
D.贤者能勿丧耳 陈胜者,阳城人也
8.简答:(5分)
(1)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3分)
答: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 (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                                   
答案:5. 3分 (1)苟且(2)通“避”,躲避(3)丢掉、遗失
6.(1) 2分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 2分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          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7. 2分 A
8.(1) 3分 舍生取义
(2) 2分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9青岛市(04山东省)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题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②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③“乡”通“向”,从前。 ④停止,放弃。 ⑤天性,天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大意正确即可) 3.①道理 举例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要是孟子有哲理的名言均可)
40日照市(04山东省)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选自《孔子家语》)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 ②即与之化矣( )
3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34.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甲)文观点:
(乙)文观点:
35.为了证明观点,(甲)(乙)两文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3分)
36对于两文中作者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请选择其一,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32①同“避”,躲避 ②同化
33. ①假如人所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或求得生存手段的),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②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34(甲)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35.比喻论证 使深刻的道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36同意与否均可,但须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作分析。
41生产建设兵团(04新疆)
请仔细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迹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舍: ②患: ③蹴: ④已:
2.下列加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