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谁的呢?(屈原)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节选)》。
新 课 导 入
17 屈原
1. 学习本文象征手法来表现时代的主题。
2 .领会作者抓事物特征展开丰富想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 .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学习目标
郭沫若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乳名文豹,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
作 者 简 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初颇受楚怀王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后受到旧贵族势力打击,先后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人物 简 介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词。
2.课文哪一句话概括介绍了屈原?用—标出。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完成填空。
本文围绕( )这句话,讲述了杰出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开创( )以及不愿( ),报国无望后( )的事迹。
“屈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楚辞”
同流合污
投身汨罗江
初读感知
咆哮( ) 詭譎( )
瘦削( ) 鞠躬( )
睥睨( ) 污秽( )
犀利( ) 雷霆 ( )
虐待( ) 哗众取宠( )
páo xiào
guǐ jué
shòu xuē
jū gōng
pì nì
wū huì
xī lì
léi ting
nüè dài
huá zhòng qǔ chǒng
字 音
诽谤
诡 庸 骚
焚 葬 粽
fěi bàng
guǐ
yōng
sāo
fén
zàng
zòng
字 音
播弄:
稽首:
咆哮:
阴惨:
拜手:
爵:
爵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庶人: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摆布;挑拨。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
猛兽怒吼。
阴暗悲惨。文中形容黑暗的旧世界。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
头靠在手上。
古代酒器,三足,青铜制。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
刑罚不能对上加在大夫身上,
礼节不能对下用在普通人身上。
老百姓。
绝顶聪明的人看来好像是愚昧的,
绝顶灵巧的人看来好像是笨拙的。
哗众取宠:
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词 义
1.(才能、成就)出众。( )
2.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
3.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嫉妒。( )
4.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 )
5.狡诈的计策。( )
6.糊涂而愚蠢。( )
7.忧虑国家大计和人民疾苦。( )
杰出
卓越
嫉贤妒能
诽谤
诡计
昏庸
忧国忧民
根据意思写词语
8.把人关进监狱里。( )
9.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 )
10.指与坏人一起做坏事。( )
11.持续多日、连绵不断的雨。( )
12.形容水势盛大,奔腾起伏。( )
13.采取强大威力使对方害怕。( )
14.形容伤心哭泣的样子。( )
15.毁谤、挑拨离间的话。( )
囚禁
心急如焚
同流合污
淫雨霏霏
波涛汹涌
震慑
痛哭流涕
谗言
根据意思写词语
艾青
第一部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内心独白。
第三部分:婵娟之死。
文章结 构
郑詹尹为什么对毒死屈原有些迟疑,应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郑詹尹是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廷中奸臣的帮凶,他毫无正义感,开始对毒死屈原有疑问,不是同情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东皇太一庙。一旦靳尚说到不按南后的意旨办事,她可以大义灭亲,处死他这个南后的父亲时,他便下定了毒死屈原的决心。
课文理解
郑詹尹是如何劝屈原饮毒酒的?
【交流点拨】首先是竭尽奉承之能事,装出一副同情屈原遭遇的伪善面孔,并以屈原朗诵长诗口渴为理由,再三引诱屈原喝下毒酒,甚至假惺惺地咒骂自己的女儿郑袖;他做坏事又胆怯,送毒酒又心虚,问屈原“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所有这些就是一个目的,让屈原饮下毒酒,完成南后郑袖交给他的使命。
课文理解
“雷电颂”部分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雷电颂”一部分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既是拟人,又是反覆,又是呼告,感情更强烈,有力地表现出对风的热切期待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表现出屈原对风、雷、电这些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的热切期盼。其次,运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使屈原更加神采飞扬,光彩夺目。这也正是作者浪漫主义激情的具体体现。
课文理解
屈原又是怎样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
【交流点拨】屈原关心祖国的前途,热切地呼唤和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这黑暗、阴惨的世界“爆炸”“劈开”,用自己熊熊燃烧着的生命,用“全身炸裂的怒火”,“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
课文理解
屈原说到黑暗比铁还坚固,“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你将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屈原清醒地认识到风、雷、电还不能完全改变现实,但他身陷囹圄,失去自由,他只能寄情于外部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追求,这样,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出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内在力量。
课文理解
通过作者对婵娟的描写,分析婵娟的人物形象。她的出现,对塑造屈原、展示全剧矛盾冲突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婵娟是有正义感的女性,她爱戴、崇敬屈原,把他当作“父亲”“师长”;她虽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却深明大义,不屈服于公子子兰的威逼利诱,她为了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地体现了她高尚、善良、纯真的品质。通过婵娟为正义而献身的行动,有力地衬托出屈原正气凛然英勇无畏的形象,婵娟之死,表现了正义和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尖锐冲突达到了高潮。
课文理解
1.课文哪些地方反映屈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哪些地方体现了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2.按提示给课文分段。
(1)概括写屈原是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诗人。
(2)写屈原虽遭到奸臣陷害、被放逐流浪,但他执着地追求理想、探索真理,开创了“楚辞”。
(3)写屈原对祖国忠贞不渝,不愿同流合污,报国无望后投身汨罗江。
(4)写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
1.用自己的话说说屈原的生平与政治成就,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屈原对真理的追求与爱国情怀? 在书上圈圈画画,并标上序号。
2.课文哪一小节重点写了屈原在诗词上的成就?他的诗有哪些特点?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司马迁说,屈原的精神“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满怀悲愤,离开国都,浪迹于沅水、湘江一带。他虽流亡荒野,却始终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曾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议一议:屈原为什么“满怀悲愤”?从两个“不曾”你体会到了什么?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屈原不曾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漫漫:漫长。修:长。求索:探索、寻找。
追求理想、探索真理的道路是充满艰辛而又漫长的,我要用尽毕生的精力不懈追求,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这句话表现了屈原坚定不移的信念与决心。
司马迁说,屈原的精神“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汉代史学家。
屈原这种追求理想,探索真理的精神所散发出的光辉可以与日月相比,永远闪烁着光芒,激励着后人。
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屈原的拳拳爱国之心?用重点记号标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与同桌说说你的体会。
屈原被放逐的二十多年,一直关心着楚国的命运。当他得知楚都被秦国占领时,心急如焚。他披着满头白发,上洞庭,下湘江,奔走呼号。
屈原为什么“心急如焚”?展开想象:屈原怎样奔走呼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分角色表演屈原与渔夫的对话,说说你的体会。
2.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含义。
文中哪句话解释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世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干净的;众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
意思是说:大家都污浊了,只有我一个人清廉;大家都沉醉,只有我一个人清醒。
课文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双方的针锋相对的较量。楚国卖国集团在妥协投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屈原遭受的迫害越来越深,他对祖国、对人民忧心如焚,愤激之情到达了顶点,于是在东皇太一庙暴发了激荡寰宇回旋大地的“雷电颂”,这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抒情独白,是他用生命的血肉熔铸的诗。“雷电颂”宣泄了屈原要摧毁旧世界的澎湃激情,也集中地表现了屈原一生的思想和性格。
课 堂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