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3 16:43:47

文档简介

导学案 人教版9年级语文下册


14 山水画的意境

1.阅读课文,理解意匠与意境的关系。(重点)
2.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的阐述方法。(难点)
3.通过学习课文,增进对艺术的领悟。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蜿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人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今天我们来听听著名画家李可染对山水画意境独到的看法。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字词积累
惆怅(chóu chàng) 夔门(kuí)
真挚(zhì)  渲染(xuàn)
惆怅:伤感,失意。
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一般指听课时、看书时等,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阅读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主要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1)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画山水还要有意匠。
2.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合作探究】
一、探究“意境”。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意境”?
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意境,即“什么是意境”和“怎样获得意境”。
2.什么是意境?作者用了哪些方法阐述意境?
(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正反对比论证: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与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画作是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难以打动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说明“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举例论证:列举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详尽详实地阐述了“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从而证明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的观点。
3.怎样获得意境?作者又是怎样论证的?
(1)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2)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齐白石画虾、毛泽东作《沁园春·雪》、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描写松树、苏州的古柏、颐和园的富丽堂皇等详尽的事例说明深刻认识对象,对观察对象倾注强烈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意境。
对比论证: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从正面阐述了深入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画了一百多张是反面举例,说明不深刻认识对象是不可能创造意境的。
二、探究“意匠”。
1.什么是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2.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意匠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列举齐白石的印章,说明他的画讲究意匠。
道理论证:引用杜甫诗作,论证了表现方法、表现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三、探究语言。
1.欣赏下列语言的妙处。
(1)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比喻。将意境比作山水画的灵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山水画的关键是意境。 
(2)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
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诗中送别的场景,说明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 
(3)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作者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棵倒地的古柏宏伟的气势和磅礴的力量,说明画家观察事物,观其精神实质,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才能表达强烈的感情,营造出独特意境。 
2.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古诗词为例,还引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列举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沁园春·雪》等人们熟悉的古诗词、熟语,并加以阐释,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观点,增加读者的认同感。同时也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板书设计】

【知识拓展】
1.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赏析。
2.课外找几幅山水名作进行欣赏,与同学交流心得。






导学案 人教版9年级语文下册


15* 无言之美

1.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重点)
2.理解作者说理的方法。(难点)
3.学习文中的文艺鉴赏方法,并运用到实践欣赏中。(难点)

自主阅读法;合作交流法。

1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中国水墨画讲究留白。留白处可能是天空、云朵、大海、皑皑的积雪……往往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意蕴深长。今天,我们来欣赏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
2.字词积累
颦(pín)   蛾眉(é)  寂寥(liáo)
谚语(yàn) 譬如(pì) 缥缈(piāo miǎo)
暧暧(ài) 栩栩如生(xǔ) 信手拈来(niān)
意蕴:所包含的意思。
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阅读感知】
1.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观点。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2.理清课文层次。
一(1-2)引出“无言”的话题。
二(3-7)以文学为例,说明一切美术作品,言不尽意更有美学价值。
三(8-12)从文学、音乐、雕塑等不同的方面阐述“无言之美”。
四(13)总结全文:艺术作品,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合作探究】
一、深入文本,探究细节。
1.开篇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言与意有什么联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是怎样看待“和自然逼真”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作者认为,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和自然逼真”是美术的基本原理。但在文学作品上,言不必尽意,如果“和自然逼真”,反而失去美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说明“无言之美”的重要性。
4.“无言之美”美在何处?请从文学、音乐、雕塑等方面加以归纳。
文学:言不必尽意。
音乐:无声胜有声。
雕塑:含蓄不露。
二、作者用了怎样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道理论证: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无言”的重要性。
对比论证:以摄影家与美术家的创作进行对比,说明“和自然逼真”不如留白之美。
举例论证:文中就“无言”的美感从文学、音乐、雕塑等方面举例论证了“无言之美”。
三、赏析语言。
1.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将“言”与“意”反复对比,说明言可以达意,却无法尽意。
2.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引用谚语,说明含蓄之美,即无言之美。
四、探究主旨:“无言之美”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五、结合文章论述内容,说说文学作品怎样才能做到“无言之美”。
追求含蓄,避免直露,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情感意旨,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板书设计】

【知识拓展】
课外阅读朱光潜的《谈美》,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导学案 人教版9年级语文下册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1.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重点)
2.学习本文阐释问题的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点。(重点)
3.结合课文内容,把文艺作品鉴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难点)

自主阅读法;迁移阅读法。

1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怎样通过文字桥梁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吧!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
2.字词积累
驱遣(qiǎn)  桥堍(tù)  歌谣(yáo)  契合(qì)
旷远(kuàng) 苟安(gǒu) 拘泥(nì)
驱遣:驱使;赶走,消除。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契合:指投合,意义相投。
旷远:广阔,辽远。
【阅读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作者欣赏文学作品的主张。
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2.梳理文章思路。
作者先阐述了文艺与文字的联系,接着告诉读者,要想欣赏文艺作品,必须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对话。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就是驱遣我们的想象力。 
【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为什么说文字是桥梁,使作者与读者之间达到心灵契合?
作者所写出来的文字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读者读文艺作品,是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2.作者是如何阐明“驱遣想象”的重要性的?
(1)以王维诗为例,说明驱遣想象,呈现画面,就能感受到美,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2)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说明驱遣想象,身临其境,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二、赏读课文,品析语言。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字沟通了作者与读者,使他们达到心灵契合。
2.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读者在文艺作品中读到自己熟悉的内容,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得到愉悦的精神享受。
3.要领会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扬扬地飞掠着”。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读文字时驱遣想象,深入作品中去,可以接触到作者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三、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1.观点鲜明,深入浅出。
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往往是比较抽象的,本文没有过多的理论说教,先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文字”与“文艺”以及二者的关系,再用形象的比喻,阐明读者与作者之间如何进行心灵沟通,并以一诗一文为便,阐明欣赏文艺作品最重要的方法是驱遣我们的想象,使高深枯燥的文学理论变得浅显易懂。 
2.语言平实,直白如话。
本文的文字直白平实,如话家常。如“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简单几句,就让读者明白了文艺作品就是文艺与文字的集合体,正如作者所言:“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四、学以致用,鉴赏古诗。
运用本文的鉴赏方法,欣赏下面两句诗。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群峰夹岸,舟行江中,产生一种山动船不动,两岸青山由远及近排闼而来的错觉。静止的山仿佛有了生命,它们从远处走来,又从船旁徐徐向后退去,似乎忙于列队迎候客人。从两岸青山之间远望,长河无际,水天相接处,孤帆、红日紧紧相依。画面极其简洁、辽远而又模糊,与两岸青山的繁多、贴近而清晰形成矛盾而和谐的统一体。 
【板书设计】

【知识拓展】
1.将本文的鉴赏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文学作品中去,记录自己的感悟。
2.课外阅读叶圣陶关于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如“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






导学案 人教版9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 修改润色

1.掌握常用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能够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得更加高质量。(重点)
2.从文章的内容、形式、构思、立意等各方面进行修改润色,将自己的作文修改得更加具有创新性。(难点)

自主学习法;佳作欣赏法。

2课时

一、写作导引。
1.作文修改润色:
(1)作文修改改什么?
A结合作文题和习作要求,确认“中心主题”对否。
B.结合“中心主题”,确认所用“材料”组织对否。
C.参考作文框架,确认“结构层次”是否正确。
D.结合“主题中心”,确认“语句”描写具体否。
(2)怎样修改润色?
找出问题后,对症下药,反复念读,进行修改。中心不对改材料(等于重写);材料不当改材料(如:再选事例);结构层次不对,调整结构;语句字词不具体,写具体;修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
2.作文评改要求:
(1)读第一遍,要求查找:用词造句上的不足,画出来,改正。
(2)读第二遍,要求评点:立意、选材、结构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3)读第三遍,要求润色:细节描写、结构形式上值得推敲之处,修改。
二、佳作欣赏。
谈谈我的写作
说到写作,我的感触就印象深刻,在我的心里,写作就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自我内心最真切的情感,无须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只要把你的心里话说出来,就是一篇最美的文章。
在写作文的时候,我总是按自我的想法去写,因为只有这样才是自我的真实想法,老师经常强调:要写出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不是胡编乱造的,更不是从别的地方抄袭来的,自我当时的想法、感想,就是真情实感,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想法嘛!
在写作文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写“流水账”了,这样的作文是不可能好的,要充分表达你当时的感想,就是要把自我真切的一面展露出来,写“流水账”就好像写梗概,把大体粗略的叙述了一遍,根本没有把每一个部分都细腻地去描述。写作文时,字里行间都要表达出你的真切情感,不管是一句话,一个词,都要用得恰当,不要胡乱搭配,而且在用词方面要仔细,要挑选好最能体现当时感想的词汇,这样作文才会生动、真切。
作文不是编出来的,要想写好作文,平时就要多积累好词好句,多练习写作技巧,这样,作文才会有提高和进步,还要多学习别人的作文的精华所在,用在自我的作文里,这样才称得上“作文大师”呢!
另外,我认为下笔之前打好腹稿也很重要。先确定作文的题材,就像建房子一样先起好框架,然后再动笔,写完后,先自我默读一遍,这样,写出来就兴味十足了。写完后碰到不通顺的地方,改! 遇到不通顺的地方,再改!觉得差一点火候的地方,还是改!这样,作文不再是干巴巴的了。
当然,我的作文还算不得上很好,我还要加倍努力,如果今后在作文上有什么心得体会,你们必须要告诉我哦!
名师点评:本文介绍了自己的写作心得:即要有真情实感,切忌“流水账”,平时多积累,还要打好腹稿,注意修改。语言通顺流畅,结构严谨。
三、限时写作。






导学案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1.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重点)
3.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难点)

2课时

第1课时 《谈读书》
【情景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更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前先哲的高论。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__英__国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__随笔__》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的特有体裁。
2.字形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写法)
狡黠(xiá)  咀嚼(jǔ)(jué )  诘难(jié) (nàn)
滞碍(zhì) 吹毛求疵(cī) 劝诫(jiè)
怡情(yí) 统筹(chóu) 藻饰(zǎo)
蒸馏(liú) 味同嚼蜡(jiáo)
3.词语解释:
藻饰:修饰文辞。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首先阐述读书的目的。(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①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__怡情、傅彩和长才__。重点阐述了__读书的好处__。
②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__惰、矫和学究__,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__相互补充,相辅相成__。
 ③最后指出:__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__。
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__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方法读;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__。
最后阐述读书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结尾):__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__。
【合作探究】
1.探究论证方法。
本文用了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开头从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2.品读语言。
(1)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富有哲理,结合文中相关句子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对其他句子的理解批注在课本上)。
例句分析:
①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品析:人的天性是各种各样的,这其中有应继承发扬的,也有需要努力克服的,好比野生的花草,有繁茂与美丽的一面,也有疯长破坏美感的地方。要使花草只呈现出美丽的一面,就需要人们对它们修剪、移接,而人要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地读书和学习,明智明理,并且不断改进,完善自我,努力趋向人性的完美。
②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品析:这句话实际上告诉人们读书要有正确的心态。首先要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成长,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书本中学到知识,而不要用挑剔的批评的眼光看书,随时准备和书本辩论;但我们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完全丧失自我,书本中也有不正确或偏颇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勤于思考,坚持真理,不要轻易盲从。
(2)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3.小结归纳。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4.当堂演练。
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板书设计】
谈读书(培根)
谈读书读书的目的——比喻认证
读书的方法——举例论证
读书的作用——对比论证






导学案


第2课时 《不求甚解》
【情景导入】
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我们学习的《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的,作者见解独到。上节课的《谈读书》,让我们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这节课我们来走进《不求甚解》,跟随当代作家马南邨一起去学习怎样读书。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马南邨:__邓拓__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论文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__燕山夜话__》《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课题解读:
“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__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__,属褒义。今多谓__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__,含贬义。
3.了解驳论文知识。(借助相关资料,了解驳论文知识)
(1)议论文的论证方法:__立论__、__驳论__。
(2)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正确。
驳论: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方法:__直接批驳__和__间接批驳__。
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从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4)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或间接的方式(证明自己观点正确)进行批驳。
4.字形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写法)
咬文嚼字(jiáo) 死抠(kōu) 豁然贯通(huò)
5.词语解释: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形容人(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开卷有益:(褒义词)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 益:好处,收获。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是怎样阐述的?在此基础上理清本文思路。
①针对“一般人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进行论述。
②作者态度: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③本文是一篇__驳论文__,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明了自己的主张。首先,__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__:“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__“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__,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__诸葛亮、普列汉诺夫__)论证读书在于虚心、会意;接着__全面解释“不求甚解”__;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__反复读__。
④结合以上问题完成本文结构:树靶子——__引出处__——释新意——__举例证__——对上文(递进结构)
2.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②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③“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④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书要反复读。 
3.本文举“普列汉诺夫、诸葛亮”的例子选取的角度一样吗?各有什么作用?(细读课文4-7段)
作者举了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通过举例论证,从反面论证了虚心的读书态度很重要,只有虚心读书才会抓住文章的精髓。作者举了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的例子,通过举例论证,从正面论证了很多有成就的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从而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
4.“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5.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拓展延伸】
请你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名人读书的趣事。
(1)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马南邨)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从读书方法导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2.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避免了先入为主的议论文知识的机械传递,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形成能力。
3.巧设问题,激发对话。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又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以及对正确的读书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不足之处:
1.对课文中关于读书的名言,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熟读积累。
2.教学过程中缺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语言的品析,通过品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驳论文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树立的批驳的耙子,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于难点突破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