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单元教案教师专用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下单元教案教师专用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5-23 20: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五年级数学下·新课标(人教)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1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1,第105页“做一做”,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对数据的变化作出合理的推测,并能发现、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学会绘制简单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例1主题图和统计表。) 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2.这些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用PPT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地反映数量的多少。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例1的折线统计图)这个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观察汇报) (2)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每年的参赛队伍数量的?(点) (3)这些点之间用线段依次连接,就形成了一条折线,所以这种统计图就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从折线统计图中能看出哪年参赛队伍数量最多,哪年最少吗?能看出每一年的参赛队伍有多少支吗?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汇报)
  (2)哪年到哪年参赛队伍数量增加最快?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学生汇报,是从线段的陡度看出来的。) (3)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思考回答) (4)从2006—2007年之间发生了什么情况?这种类似情况在这幅图上还有一处在哪里?(参赛队伍减少,还有一次是2008—2009年。) (5)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汇报) (6)你能预测一下2013年的参赛队伍的数量会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汇报) (7)通过以上观察,你们能总结一下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吗?(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结: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 (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学生阅读统计表中的数据,想象一下把陈东身高情况画成折线统计图后大概是什么样的。(学生汇报) (2)想一想画折线统计图时,先确定什么,再确定什么,最后画什么,还要注意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展示。 (4)看着折线统计图回答。(学生独立回答,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展示、交流。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2题,全班交流。 四、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学生汇报,教师补充,PPT课件演示: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征?(学生汇报)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画法:确定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描点,连线,标示数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运用条形统计图做铺垫,既复习了旧知,又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发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新知识的提升,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而课后“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更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画图时教学不细致,教师缺乏示范性。
[再教设计] 将画图的步骤用PPT课件呈现出来,必要时,教师可以示范画出一到两条线段。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页例2,第109页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引入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6页例2中的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统计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学生汇报) 3.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6页例2中的2001—2010年上海死亡人口数统计图,从这幅统计图中你又能发现什么信息?(学生汇报) 4.观察这两幅折线统计图,上海市哪一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大?(学生观察) 能很快地看出来吗?(不能) 5.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可以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为一幅,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画复式折线统计图应该注意什么。(学生汇报:看好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找准点,用不同颜色的线段分别表示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标上数据,写出图例。)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7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3.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教材第107页(1)~(3)题。(学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交流) 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要写出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或多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9页第4题,学生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2.教材第109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汇报: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更便于两组或多组数据的比较;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要写出图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可以直观地对两组或多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所以教师只是适当引导,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实践。教学中的练习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年龄特点密切联系的平均身高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富有个性的想法也就有了,学生对数据的分析理解能力也就提高了。同时也让学生能体会到统计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也就完成了数学向生活的“回归”。
[不足之处]  对于知识点的处理缺乏深度、高度和广度。虽然每个练习题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过于孤立,缺乏系统性,无法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对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作一个总结和提升。学生在分析自己的发现时,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没有条理性,系统性。
[再教设计] 教师应从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1)每种事物从哪儿到哪儿变化幅度大;(2)两种事物的整体走势;(3)比较两种事物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