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单元教案教师专用第9单元 总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下单元教案教师专用第9单元 总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5-23 20:5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五年级数学下·新课标(人教)
第9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第9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 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5页内容及第116页第1题,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与特征,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和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数感,能对一些数比较快地作出正确判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说理能力,能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复习整理概念,使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忆导入 回顾本学期的数学课程,我们学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汇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了总复习单元,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回忆,形成知识网络 1.在本册书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我们都学习了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回忆一下在这两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组织学生回顾汇报,有困难的可翻看课本。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简单板书。)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看每一方面有哪些具体的知识概念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完成教材第116页第1题。(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回忆, (1)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概念、联系与区别, (2)2,3,5的倍数特征。 (3)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等。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全班汇报。 2.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并说明理由。
  3.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方法。 4.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学生汇报:原来我对这些概念掌握得不好,通过复习,我理解并掌握了这些概念;我对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更熟练了……)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因数与倍数
因数和倍数
2,3,5的倍数的特征
奇数和偶数
质数和合数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它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反馈矫正、展示交流等环节。本节课,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整理知识结构,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把点状分布的知识连接成线,如同把散乱的珍珠穿成了漂亮的珍珠链,拿起一颗,就能连起一串。练习时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抓住重点、难点,设计有层次的习题,举一反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求习题的多样繁杂,但求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发现、在倾听中学会理解、在讨论中学会思辨。
[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学生们谈的都是收获, 没有起到强化本节课重、难点的作用。
[再教设计] 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将课堂总结的问题改成这样的提问更促进学生反思:你认为哪些地方是容易搞错的?或者说你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第2课时 分数的意义、性质及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5题,第119页第6~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认识约分和通分的重要性,能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计算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整理和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直接导入 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知识整理,整体回顾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写一写,记一记,看有关分数的这部分知识中,我们应该掌握的知识有哪些。(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汇报。 (1)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最简分数。 (5)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如何判断最简分数是否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6)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时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练习。 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分数的通分与约分练习。 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7,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分数的加减法练习。 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 4.解决问题。 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出现了什么错误?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学生汇报)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性质及分数加减法
分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通过对概念的回顾与复习,可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
[不足之处] 缺少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应用练习,解决问题的练习也只有1道题,练习题的形式比较简单。
[再教设计] 课前准备几道相关的课外练习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用PPT课件展示出来供学生练习,丰富练习的题型和练习的内容。
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6页第2题,第117页第3题,第119页第11,12题,第120页第13~16题。
【教学目标】
1.复习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进一步掌握旋转的特征,能利用旋转和平移方法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并正确计算。
2.能运用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旋转的特征,能利用旋转和平移方法设计简单的图案。 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图形旋转的特征,能利用旋转和平移方法设计简单的图案。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复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知识梳理 1.教材的哪几个单元是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关于旋转和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归纳。(学生小组活动) 2.组织学生汇报,形成知识网络图。 (1)复习观察物体,教材第116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复习旋转的“三要素”,图形旋转的主要特征。教材第117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PPT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汇报填写表格。)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材第119页第1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5)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及进率。教材第119页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17页第3题,独立思考,全班汇报。 2.教材第120页第15题,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教材第120页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展示交流。 4.教材第120页第13,14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困惑或者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学生汇报)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观察物体
旋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旋转角度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复习的是“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复习课的数学课堂鲜活而精彩。
复习整理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众多,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尝试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列出复习纲要,利用表格的形式分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等知识进行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不足之处] 虽然本节课是复习课,但是对于有些学生来讲,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和解决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问题还是有困难的。
[再教设计] 课前考虑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将这部分练习制作成PPT课件,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图形的旋转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过程。
第4课时 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7页第4题,第120页第17题,第121页第18题、思考题及“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各种数量变化情况,能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预测,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渗
透爱惜粮食、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直接导入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知识?是在哪个单元学习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知识梳理 1.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归纳,我们在折线统计图这部分主要学习了什么?有哪些需要我们记住或掌握的知识?(学生小组活动)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并板书。(出示PPT课件)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2)折线统计图分为哪两种? (3)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4)如何绘制折线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17页第4题,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2.教材第120页第17题,第121页第18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3.教材第121页“生活中的数学”,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读懂什么?有什么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渗透爱惜粮食、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的意义。 4.教材第121页思考题,同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方法。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还有疑问吗?(学生汇报)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特点:既能反映数量的多少,又能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
分类: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两组数据的比较)。
绘制方法:确定横轴、纵轴、单位——描点——连线——标数据——写图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复习、练习、巩固所学到的知识,真正理解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又让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并且渗透了爱惜粮食、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学生的总结不是很理想,他们都觉得没有问题了。
[再教设计] 在学生没有问题、疑惑的情况下,提问折线统计图部分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指出课堂练习时学生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