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9届高三高考理综考前押题卷生物试题(十)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测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科学家用红、绿两种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与小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再将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最终发现细胞膜上红、绿荧光染料均匀分布,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膜的流动性越大
C. 细胞膜的流动性决定了大部分的物质能够自由地通过细胞膜
D. 细胞膜的流动性对于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物质的透过、膜内外信息的传递等非常重要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融合细胞中分布均匀,说明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特点,A正确;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膜的流动性越大,但超过一定温度,膜会失去活性,B正确;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了大部分的物质能够通过细胞膜,C错误;细胞膜的流动性对于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物质的透过、膜内外信息的传递等非常重要,D正确。
2.如图为DNA分子复制过程,其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体外复制需要ATP和核糖体
B. a和d的碱基序列肯定相同
C. b中的比值与c相同
D. b中的比值与c相同
【答案】C
【解析】DNA复制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等必要条件,而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A错误;由图可知,a、d是模板DNA的两条链,故a与d的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b与c碱基互补配对,的比值相同,C正确;b中的比值是c中该比值的倒数,D错误。
3.下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
B. 激素①②③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C. a浓度的激素②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的激素②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图中的激素①②③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答案】B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1和2都可以促进细胞伸长,说明是赤霉素和生长素,因为2还有通过多种组织合成3抑制细胞伸长,3是乙烯,所以2是生长素,1是赤霉素,故A正确。3和1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是拮抗作用,故B错误。a浓度的激素②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的激素②促进细胞伸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故C正确。在幼苗生长过程中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起作用的,故D正确。
4.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描述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B.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是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C. 过敏反应中没有淋巴细胞的参与
D. 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答案】B
【解析】艾滋病人体内T细胞大量减少,患恶性肿瘤的比率比健康人高;A错误。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是免疫功能强,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B正确。过敏反应有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参与,也有淋巴细胞的参与;C错误。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T淋巴细胞,从而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错误。
5.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的可遗传变异( )
A. 白菜因水肥充足比周围白菜高大
B. 变色龙在草地上显绿色,在树干上呈灰色
C. 蝴蝶的幼虫和成虫,其形态结构差别大
D. 同一麦穗结出的种子长出的植株中,有抗锈病的和不抗锈病的
【答案】D
【解析】选项A、B中性状的改变都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而蝴蝶的成虫和幼虫,其细胞中遗传物质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在不同时期表达不同。
6.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小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垂直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在该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物质都可以循环利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加大,蜥蜴数量减少,蝗虫数量增多,而非禾草植物明显降低,故说明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A正确;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错误;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不同,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错误;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不是各种生物之间的物质都是循环的,D错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9分。
29.(10分)福州闽江口湿地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由于水源充沛,自古以来,闽江口湿地不仅到处芳草萋萋,鱼翔浅底,更是鸟儿们嬉戏、觅食的天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其中包括勺嘴鹬、黑脸琵鹭、朱鹮等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
请回答:
(1)鸟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2)若湿地遭破坏,会直接威胁到鸟类的生存,说明生物与其生活的________是统一的整体。
(3)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自然界将失去许多宝贵的基因。因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________的多样性。因此,保护闽江口湿地对保护福州乃至台湾海峡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上述材料表明当地的生物具有多样性,目前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为________。
【答案】(1)消费 (2)环境 (3)基因 (4)就地保护
【解析】鸟类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还要从环境中取食,属于消费者。鸟类与其生活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种鸟类都携带着基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就地保护是我国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30.(9分)如图是有关棉花成熟绿叶组织的相关图解,其中图1是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图2表示某光照强度和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强度增长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甲、乙分别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使叶绿体内C3的含量快速下降,可以改变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反应中产生的O2扩散到邻近的线粒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________层生物膜。
(2)图2中限制D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C点和D点相比,叶绿体中[H]的含量________(选填“较低”“相等”或“较高”)。
(3)从生长状况相同的棉花叶片上剪出大小、部位相同的若干圆叶片,抽取叶片细胞内的气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将记录结果绘成曲线如图3,请据此回答。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图解分析,b点比a点细胞内的C5含量________,bc段曲线平缓的限制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而c点以后曲线上行,其原因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 [H]和ATP 不提供CO2或增强光照 4 (2)光照强度 较高 (3)①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②低 光照强度 NaHCO3浓度太大,导致细胞失水,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解析】(1)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H]和ATP。要想使叶绿体内C3的含量快速下降,基本思路是“增加C3去向或减少C3来源”,所以采用不提供CO2或增强光照等方法。叶绿体和线粒体均含2层生物膜,所以光反应中产生的O2扩散到邻近的线粒体一共经过4层生物膜。(2)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在D点时,CO2浓度已超过饱和点,故光合速率制约因素主要为光照强度。D点比C点的CO2浓度高,消耗的[H]更多。(3)NaHCO3的作用是提供CO2,该实验中自变量为CO2浓度,因变量为光合速率。b点比a点的NaHCO3浓度大(即CO2浓度高),C5消耗多。
31.(8分)如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某同学因长期挑食导致营养不良,从而使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____________(填标号)增多。
(2)内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浆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____层膜才能到达组织细胞①中被彻底利用生成水,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___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HPO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意义。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网络。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
【答案】(1)③
(2)自由扩散 6 三
(3)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较少)
(4)pH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5)氧气(O2)、营养物质等 二氧化碳(CO2)、尿素等代谢废物
【解析】(1)某同学因长期挑食导致营养不良,从而使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2)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三个方面;血浆中的HCO、HPO等物质是缓冲物质,对于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血浆的正常pH维持在7.35~7.45之间,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网络。(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由于组织细胞消耗营养物质和产生代谢废物,则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气、营养物质等;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尿素等。
32.(12分)水稻的高杆对矮杆为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抗病对易感病为完全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纯合高杆抗病和纯合矮杆易感病的两种亲本杂交,所得F1测交,多次重复实验,统计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都近似如下结果:高杆抗病∶高杆易感病∶矮杆抗病∶矮杆易感病4∶1∶1∶4。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抗病和易感病的等位基因________(填“遵循”和“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上述两对等位基因之间________(填“遵循”和“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测交后代中出现了亲本没有的新的性状组合,产生这种显性的根本原因是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进行了____________,具体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__________期。
(4)有人针对上述实验结果做出了如下假说:
①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F1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的比例为AB∶Ab∶aB∶ab=4∶1∶1∶4。
③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若上述假说正确,则用F1自交,其后代中aabb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遵循 不遵循 重新组合 前 1 16%
【解析】分析每一对性状,在F2代都符合3∶1,因此控制抗病和易感病的等位基因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但分析两对等位基因之间关系,即不符合9∶3∶3∶1,也不属于它的变形,因此它们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最可能的原因是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四分体的交叉互换造成的。根据以上分析,可先假设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题中已假设了F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是AB∶Ab∶aB∶ab=4∶1∶1∶4,如果假设成立,那么通过测交的方式后代也应该会出现这一结果。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下表中甲、乙分别是分离两种土壤中微生物的培养基的配方,图丙所示为相关分离过程,回答下列问题(注:水解酪素,即水解酪蛋白,由酪蛋白水解得到):
(1)从功能上看,甲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从物理性质上看,甲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其中提供氮源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乙培养基配制成固体培养基,则在该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是否都能分解纤维素?_________(填“是”或“否”)。如果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可以筛选出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同时透明圈越_______(填“大”或“小”),表示该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
(3)为了计数微生物的数量,图丙采用______________法进行接种培养计数,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法进行计数。其中前一种计数方法所得结果要比后一种计数方法所得结果______(填“大”或“小”)。
(4)一位同学利用图丙的方法步骤在4个平板培养基上分别接种0.1 mL土壤稀释液④,培养后菌落数分别为180、155、176、129个,则1 mL原土壤样液①中微生物数量约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选择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尿素 (2)否 刚果红 大 (3)稀释涂布平板 显微镜直接计数 小 (4)2.0×105个
【解析】(1)由于甲配方中存在琼脂,且只有尿素含有N,因此从物理性质上看,其属于固体培养基;从功能上看,其属于选择培养基。(2)乙培养基中除纤维素粉外,还有水解酪素能提供碳源,且纤维素被分解后产生的糖类也可为其他微生物生长提供碳源,故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不一定都能分解纤维素。但通过加入刚果红可以筛选能分解纤维素的菌株,同时也可通过透明圈大小判断菌株分解纤维素的能力,透明圈越大,纤维素被分解的就越多,说明菌株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3)根据图丙中菌株的分布可以判断是采用了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培养计数的,还可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由于可能存在多个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菌落”的情况,故前一种计数方法所得结果要比后一种计数方法所得结果小。(4)4个平板中菌落的平均数量为160个,浓度为1 600个/mL,由题图可知,土壤样液被稀释了125倍,故原始样液中微生物的密度为1 600个/mL×125=2.0×105个/mL。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实验过程如图所示,遗憾的是该杂种植株并非是想象中的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的“超级作物”。
(1)材料中所用到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应用了原生质体融合和________________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步骤表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3)图中②过程细胞两两融合时,可出现________种融合细胞,要促进杂种细胞分裂生长,培养基中应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激素。
(4)由杂种细胞培育成试管苗,需要经过细胞的④__________和⑤__________过程。
(5)利用马铃薯和番茄的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单倍体植株,然后取单倍体植株的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再用____________处理之后也可得到可育的“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答案】(1)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细胞膜的流动性) (2)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3)3 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 (4)脱分化 再分化 (5)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解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最终得到杂种植株,要应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除去细胞壁时,为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利用酶的专一性,即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特异性地去除细胞壁。(3)甲、乙两种细胞两两融合时,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甲、甲融合,乙、乙融合,甲、乙融合,其中甲、乙融合类型的细胞才是最终需要的杂种细胞,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激素主要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4)杂种细胞经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形成完整植株。(5)二倍体的单倍体植株一般不可育,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的数目加倍才可育。
绝密★启用前
2019届高三高考理综考前押题卷生物试题(十)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测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科学家用红、绿两种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与小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再将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最终发现细胞膜上红、绿荧光染料均匀分布,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膜的流动性越大
C. 细胞膜的流动性决定了大部分的物质能够自由地通过细胞膜
D. 细胞膜的流动性对于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物质的透过、膜内外信息的传递等非常重要
2.如图为DNA分子复制过程,其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体外复制需要ATP和核糖体
B. a和d的碱基序列肯定相同
C. b中的比值与c相同
D. b中的比值与c相同
3.下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
B. 激素①②③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C. a浓度的激素②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的激素②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图中的激素①②③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4.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描述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B.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是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C. 过敏反应中没有淋巴细胞的参与
D. 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5.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的可遗传变异( )
A. 白菜因水肥充足比周围白菜高大
B. 变色龙在草地上显绿色,在树干上呈灰色
C. 蝴蝶的幼虫和成虫,其形态结构差别大
D. 同一麦穗结出的种子长出的植株中,有抗锈病的和不抗锈病的
6.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小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垂直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在该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物质都可以循环利用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9分。
29.(10分)福州闽江口湿地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由于水源充沛,自古以来,闽江口湿地不仅到处芳草萋萋,鱼翔浅底,更是鸟儿们嬉戏、觅食的天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其中包括勺嘴鹬、黑脸琵鹭、朱鹮等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
请回答:
(1)鸟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2)若湿地遭破坏,会直接威胁到鸟类的生存,说明生物与其生活的________是统一的整体。
(3)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自然界将失去许多宝贵的基因。因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________的多样性。因此,保护闽江口湿地对保护福州乃至台湾海峡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上述材料表明当地的生物具有多样性,目前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为________。
30.(9分)如图是有关棉花成熟绿叶组织的相关图解,其中图1是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图2表示某光照强度和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强度增长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甲、乙分别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使叶绿体内C3的含量快速下降,可以改变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反应中产生的O2扩散到邻近的线粒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________层生物膜。
(2)图2中限制D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C点和D点相比,叶绿体中[H]的含量________(选填“较低”“相等”或“较高”)。
(3)从生长状况相同的棉花叶片上剪出大小、部位相同的若干圆叶片,抽取叶片细胞内的气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将记录结果绘成曲线如图3,请据此回答。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图解分析,b点比a点细胞内的C5含量________,bc段曲线平缓的限制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而c点以后曲线上行,其原因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8分)如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某同学因长期挑食导致营养不良,从而使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____________(填标号)增多。
(2)内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浆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____层膜才能到达组织细胞①中被彻底利用生成水,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___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HPO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意义。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网络。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
32.(12分)水稻的高杆对矮杆为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抗病对易感病为完全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纯合高杆抗病和纯合矮杆易感病的两种亲本杂交,所得F1测交,多次重复实验,统计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都近似如下结果:高杆抗病∶高杆易感病∶矮杆抗病∶矮杆易感病4∶1∶1∶4。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抗病和易感病的等位基因________(填“遵循”和“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上述两对等位基因之间________(填“遵循”和“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测交后代中出现了亲本没有的新的性状组合,产生这种显性的根本原因是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进行了____________,具体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__________期。
(4)有人针对上述实验结果做出了如下假说:
①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F1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的比例为AB∶Ab∶aB∶ab=4∶1∶1∶4。
③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若上述假说正确,则用F1自交,其后代中aabb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下表中甲、乙分别是分离两种土壤中微生物的培养基的配方,图丙所示为相关分离过程,回答下列问题(注:水解酪素,即水解酪蛋白,由酪蛋白水解得到):
(1)从功能上看,甲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从物理性质上看,甲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其中提供氮源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乙培养基配制成固体培养基,则在该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是否都能分解纤维素?_________(填“是”或“否”)。如果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可以筛选出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同时透明圈越_______(填“大”或“小”),表示该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
(3)为了计数微生物的数量,图丙采用______________法进行接种培养计数,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法进行计数。其中前一种计数方法所得结果要比后一种计数方法所得结果______(填“大”或“小”)。
(4)一位同学利用图丙的方法步骤在4个平板培养基上分别接种0.1 mL土壤稀释液④,培养后菌落数分别为180、155、176、129个,则1 mL原土壤样液①中微生物数量约为________________。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实验过程如图所示,遗憾的是该杂种植株并非是想象中的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的“超级作物”。
(1)材料中所用到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应用了原生质体融合和________________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步骤表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3)图中②过程细胞两两融合时,可出现________种融合细胞,要促进杂种细胞分裂生长,培养基中应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激素。
(4)由杂种细胞培育成试管苗,需要经过细胞的④__________和⑤__________过程。
(5)利用马铃薯和番茄的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单倍体植株,然后取单倍体植株的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再用____________处理之后也可得到可育的“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