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 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24 14:54:0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课文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3、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
3、培养联系实际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古把经、史、子、集称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巧断《凉州词》
相传, 纪昀书写漂亮,在乾隆皇帝寿诞之日,命纪晓岚在皇帝的宝扇上题写了唐诗人王之涣的名诗《凉州词》。由于一时疏忽,竟把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写了。乾隆佯装大怒,说他有“欺君之罪”,要把他处死。纪晓岚急中生智,赶紧解释道:“万岁息怒!臣是用王之涣的原诗改填了一阕新词”,于是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见他机灵,虽属狡辩,却也辩得有理,就免了他的“死罪”。
预习检查:
读准红色字的读音
河干 圮于河 募金 棹数小舟
曳铁钯 木杮 湮于沙上 啮 沙
坎 穴 倒掷 溯流 臆断

gān
p?

zhào
fèi
yān
niè



kǎn
xué
zhì


沧州南一寺 临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p?
zhào

gān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

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fèi
yān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 沙 为坎 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

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niè
kǎn
xué
zhì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 欤?




翻译课文
注意红色字的意思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
河岸
倒塌
一起
经过

募集
寻找
最后
划(船)

踪迹
佛寺的外门
一讲学家 设帐 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

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 岂能 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 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设馆教书
听说
这件事
你们
探求
事物的道理

削下来的木片
怎么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埋没
颠倒、错乱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对待的言论。
罢了
一老河兵闻 之,又笑曰:“ 凡河中 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 激 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 倒掷坎穴中。


讲学家的话
凡是
落入水中的石头
应当
原因是

撞击
冲刷
形成
坑洞
等到
摔倒
巡河的士兵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 不 已,

遂 反 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 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 欤?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于是
逆流
固然
按照
他的话(去做)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主观地判断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自学整体感知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顺流而下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2)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写法探究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是: 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词类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 洪水)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