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案:1.4地形图的判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秋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案:1.4地形图的判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5-27 09: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3.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能力目标】
1.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2.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
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2.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
悬念设问 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
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电脑展示 课本P24图1.35“地面高度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 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
电脑展示 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 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
电脑展示 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 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
讨论小结 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而1000米则是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
③地图上,都是用海拔来表示地面某地点的高度。
板书 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解决问题 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请同学们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确定正确答案:8848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对高度。
设问过渡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等高线地形图
电脑演示 课本P25图1.36“等高线示意”。首先鼠标点击出现一幅有两座山峰的山体;点击山体下方出现相当于地图图纸的水平面;再点击,一水平截面运动至山体海拔100米处与山体水平相切,由水平截面与山体周围的各交点向下引垂线,垂线与水平面的各交点最后连接在一起形成封闭式的曲线,并在曲线上注明海拔为100米。用同样的方法,在水平面上分别作出110米、120米、130米、140米的封闭曲线。
板书 ①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
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并对照山体地形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讨论归纳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评价并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把一座高低起伏的山体在地图上反映出来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引导推理 引导学生同理得出:在地图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情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板书 ②等深线 标注深度——表示海底的深浅
疏密状况——表示海底坡度大小
提出问题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徒缓。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它们呢?
电脑展示 课本图1.37“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让学生观察不同部位的名称、位置,以及表示它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其的方法。
分析归纳
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封闭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2.山脊是指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类似于房屋的屋脊或中脊,马背的脊梁。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等高线数值小的方向)凸出。
3.山谷是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是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等高线数值大的方向)凹进。
4.鞍部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因此而得名。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5.陡崖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又称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加上符号表示。
形象演示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然后再回到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上,加深学生对图上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复述要点,强调海拔、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两个重点。
板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
第二课时 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
【知识目标】 
1.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2.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地形剖面图来判断地势的起伏高低,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2.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
1.判读地形剖面图
2.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另一种新的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形图。
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
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电脑展示课本P27图1.43“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让学生读图分析这种表示地形的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并总结分层设色绘制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讨论点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补充点拨。
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即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基础上,分层着上不同的颜色,并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使人看起来产生明显的立体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图的旁侧附有高程表和深度表,供人们对照查看。
2.图上的颜色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例如,陆地部分,海拔200米以下用绿色,海拔200~500米的地方用浅绿色,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用黄色表示, 地势越高,黄色越深;一般来说4000米以上用褐色,雪线以上则用白色。海洋部分用蓝色表示,蓝色由浅至深表示海洋由浅而深。这样,人们对地势高低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演示活动 1.教师用电脑演示,鼠标点击拖动,逐步给等高线地形图着色、还原。
2.让2~3名同学,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把右图着上不同的颜色(蓝、绿、黄,并提示学生陆地地势按由低到高着色,海洋按由浅到深的顺序着色)。
过渡承转 地形图只能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包括高低、坡度等,有时需要了解一条河谷的起伏形态或一座山峰的形态,地形图就不够直观。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有一种新的方法。
板书 4.地形剖面图
指导阅读 让学生阅读课本P28图1.44“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和文字介绍,简要归纳依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
讨论归纳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可以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概括为:一选剖面线,二画平行线,三引垂直线,四连交点线。
电脑演示 分步骤演示,同时让学生对照课本的介绍,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过程及其意义。
1.鼠标点击等高线地形图。
2.鼠标点击直线AB(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需要,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选剖面线)。
3.鼠标点击间隔高度相等的平行线(作AB线的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并注明每条平行线的高度——画平行线)。
4.鼠标点击垂线(把等高线地形图上AB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做垂线与高度相同的平行线相交,得到不同的交点——引垂直线)。
5.鼠标点击流水出现剖面线(把各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连交点线)。
学生活动 按演示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把课本P18图1.32补充完整
小结过渡 同学们,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学习,我们能够在地形图上判别地势高低起伏的状况。但是,地球表面不仅高低起伏,而且形态多样,有海拔几千米的高山,有低于海平面的洼地,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平坦宽广的原野,请看下面一组景观图。
电脑展示 鼠标逐幅点击五种地形的彩色景观图或者素描图(或者教师展示五种地形的有关挂图、图片),然后说明,这些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总称地形。通常,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基本类型。那么,我们在地形图上如何去识别这五种地形呢?
板书 5.五种地形的判别
地形
景观图
等高线特征
高度
地面起伏程度
高原
(等高线在高原边缘较密,面上稀疏而数值较高)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
山地
(等高线较密而数值较高,山顶呈封闭曲线,内高外低)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起伏很大)
丘陵
(与山地相似但等高线数值较低)
(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
(起伏不大)
盆地
(等高线呈封闭曲线而数值与山顶相反,是内低外高)
(无一定标准)
(起伏不大)
平原
(等高线稀疏而且数值很低)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起伏很小)
电脑展示 点击出下表,让学生观察景观图,并对照课本P27图1.43“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完成表中内容。
讨论归纳 先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议论完成一种地形。然后各小组代表逐个在全班发言交流,教师评价并点击出答案。最后让学生图表对照,列表归纳。
[课堂小结]
电脑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引导学生边复述,加强调本节重点。
板书设计
一、分层设色地形图
类型
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方法
形态特征
海拔
颜色及变化
高原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呈片状或块状的黄包)
(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呈条带状的黄褐色)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
(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
(呈片状或小块状的浅黄、浅绿色)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盆地
(无一定的标准)
(四周为黄褐色,中间为黄色或四周为黄色,中间为绿色)
(四周高,中间低)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呈片状或带状的绿色)
(起伏很小,平坦广阔)
二、地形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