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的巩固与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严格加强思想控制 D.严格管制华人出国
2.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天工开物》②《齐民要术》③《史记》④《伤寒杂病论》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3.1653年,清朝册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授予金册和金印,从此这一封号开始具有政治意义和法律效力。赐予这一封号的皇帝是( )
A.皇太极 B.顺治帝 C.康熙帝 D.乾隆帝
4.“明月有时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立特务机构 B.沿用廷杖制度 C.实行八股取士 D.制造文字狱
5.人们评论昆曲时认为,“乾隆以前有戏有曲,嘉庆道光之际有曲无戏,咸丰同治以后无戏无曲”,昆曲走向衰落。由此可知,昆曲衰落的主要因素是( )
A.昆曲自身缺乏创新 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儒家思想文化的衰落 D.西方文化艺术的传入
6.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设立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的主要职责是( )
A.主持管理长安太学 B.检举皇族和百官的不法行为
C.监督地方官员 D.监察郡国长官
7.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
8.下图人物是我国明朝时期伟大的航海家,他是( )
A.戚继光 B.郑和 C.文天祥 D.郑成功
9.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结合如图的漫画思考,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经济基础薄弱 B.对内强化君主专制
C.对外闭关锁国 D.频遭列强入侵
10.穿越时空隧道,你回到了明朝参加科举考试。下列做法不符合当时规定的是:( )
A.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 B.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题
C.用八股文的文体答卷 D.文章中自由发挥自己对时事的见解
11.清代扬州学派在历史转折时期开启了近代学术的先河,其代表人物是( )
A.刘细君 B.崔致远 C.张若虚 D.阮元
12.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控制军队 B.钳制思想 C.强化皇权 D.改革科举
13.明朝“析中枢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监督
14.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隋朝
15.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代,下列情景不可能遇到的是( )
A.安装有指南针的海船出海远航
B.工匠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
C.说书人在娱乐场所“瓦肆”讲《红楼梦》
D.人们传诵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16.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清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 )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黑龙江将军
17.你是一名导游,向外国游客介绍北京著名景点长城时说:“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是( )留下来的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明朝
18.乾嘉学派是清代中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以考据为治学方法的学派,扬州学派是其重要分支。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汪曾祺 B.张若虚 C.朱自清 D.阮元
19.关于军机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B.负责裁决军国大事
C.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D.标志着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20.(2016·贵州黔西南·3)下列著作和作者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农政全书》——徐光启 ②《天工开物》——宋应星
③《三国演义》——罗贯中 ④《水浒传》——施耐奄 ⑤《红楼梦》——董其昌⑥《西游记》——吴承恩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⑥
21.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主要表现是( )
A.废除行省 B.废除丞相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八股取士
22.下列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四个事件,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
A.戚继光抗倭 B.丝绸之路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23.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哪些史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
①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②清顺治时期册封“达赖”的制度
③清康熙时期册封“班禅”的制度④清雍正时期设立驻藏大臣
⑤清乾隆时期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⑤
24.《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县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包含的内容有( )
①西汉强化监察制度②隋朝开创科举制度③唐朝开创三省六部制
④明太祖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④
二、简答题
25.简述清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6.清朝前期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地区的管辖。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清朝是怎么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地区的管辖?
(2)请你谈谈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意义。
三、综合题
27.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
28.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复克先基。
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2003年12月7日,温家宝总理访美时,谈到两岸关系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
材料四: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一个中国的原则。
(1)材料一中的“荷夷”指的是什么?本诗的作者是从“荷夷”手中收复了台湾的民族英雄,你知道他是谁吗?
(2)材料二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具体指什么事件?后来台湾又是怎样曾经回归祖国的?
(3)材料三中“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指什么局面?我国政府提出的解决这一局面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谈谈祖国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一个?
29.品读经典,穿越时空,历代先贤的智慧和情怀会在你的心灵中慢慢沉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摘编自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材料二 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
——摘编自《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
材料三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的《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本著作的合称。通过对一系列革命挫折的深刻反思,孙中山先生从思想、经济和政治层面对未来中国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字里行间表达出他博大的革命胸襟和深沉的家国情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带着理想未成的遗憾溘然长逝,弥留之际,口中仍念记着“和平、奋斗……拯救中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国人“文化的薪火相传”主要依靠什么途径?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的“书”从竹木简演化为图文并茂的图书,主要得益于哪些重要的发明??
(2)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材料二书目中①、②两处被隐去的信息。
(3)某位书友建议将(本草纲目)列入《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你觉得好不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三,我们阅读《建国方略》时,除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主张外,还应从他身上学习什么优秀品格?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1.B2.D3.B4.D5.A
6.B7.C8.B9.C10.D
11.D12.C13.B14.C15.C
16.B17.D18.D19.B20.C
21.C22.A23.B24.C
26.(1)设置台湾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4分)
(2)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2分。答对两点即可)
27.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
28.(1)荷兰殖民者,郑成功。(2分)
(2)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2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归还台湾。(2分)
(3)台湾与祖国长期分离。(1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4)有利因素:《反分裂国家法》的制订;“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同种同源;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强等。(任答2点,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分)不利因素:外来势力的干涉;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等。(1分)
29.(1)著书立说;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2)①《史记》;②司马光。
(3)不好;《本草纲目》是一部科技著作,不足以影响历史。
(4)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等;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批判地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