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2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23 17:3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一方针和影响。
2、理解掌握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政治上(中央、地方)和经济上分别采取的措施、影响(重难点)
3、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政策、表现、影响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方式、 都城、意义。
2.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
3.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 (中央、地方)
4.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一、北宋的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号:
夺权方式:
都城:
意义:
960年
赵匡胤

兵变
东京采用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思考: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武将专权 北宋的统一是否标志着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结束,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措施: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设枢密院,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实行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加强中央集权。利: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有效的镇压地方上的反抗。
弊: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战争中屡败的原因。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中央)措施:1.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2.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①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宰相行政权;②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宰相军权;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宰相财政权)
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二府)二府三司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中央)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分立,加强了皇权(利)但也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形成冗官。(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权”“钱”“兵”——节度使的行政权;
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节度使的财政权即收取地方税赋的权力;
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的收税权,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归中央掌控,后又陆续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节度使的兵权;
宋太祖采取措施控制兵权,解除节度使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宋太祖实施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达成的作用: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是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弊:1.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2.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3.地方上的财政困难。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轻武”的目的、措施、结果
2.“重文”的措施材料研读 材料1: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宋朝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2.表现“轻武”的政策目的:
政策:
措施: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官主持军务,武将受到牵制
影响: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使军队战斗力下降“重文”的措施1.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2.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3.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重文轻武”的政策
影响: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课堂小结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
的原则?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