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23 18:2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授课课题】北宋的政治
【授课老师】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班级】七4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北宋的建立和统一;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理解北宋集权措施带来的不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行成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
教师出示《五代十国地图》
教师讲解:唐朝灭亡之后,全国出现了一种怎样的政局?这一政局有何影响?哪个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这一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它建立后,其统治者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
(二)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教师出示《黄袍加身图》
教师出示赵匡胤图像
教师出示地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地图和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出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主要经过和都城。
(1)北宋的建立
国 号:宋(史称北宋,为区别于后来的南宋政权)
时 间:960年(10世纪)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2)主要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教师讲述:
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赵匡胤起床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2、北宋的统一
教师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图》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两幅图片,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一下北宋的统一。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人物:宋太祖和宋太宗
(2)时间:10世纪晚期(979年,北宋灭北汉)
3、统一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4、结果: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教师出示《北宋形势图》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北宋形势图》,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
学生:北宋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教师:非常好。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只是局部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教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北宋取代后周政权,与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建立极为相似?
学生:隋朝取代北周,隋王朝的建立。
教师:对。都是从孤儿寡妇手中夺取的天下。
教师过渡语:
宋太祖本身就是后周的禁军统帅,他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当上了皇帝。为了守住天下,他担心自己的部下会用同样的方式当上皇帝,因此,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又采取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师出示两则材料
学生阅读课本,指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原因或背景:
①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
②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当上皇帝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2、具体措施
第一、军事上方面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并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教师提问:北宋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防止了军队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上了吗皇帝的权力,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行积弱局面。
第二、政治方面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0页相关内容,归纳北宋在中央和地方上采取的措施。
教师出示三则材料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政治上:
①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宰相之下,设置副宰相多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如:设三司,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出示宋朝中央机构简图
②在地方去上,派遣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还在各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第三、经济上
教师出示一则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经济上:
①宋太祖下令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永远作地方的必要开支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又陆续在各地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第四、文化方面
教师出示一则材料
宋真宗(北宋第三位皇帝)《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教师出示《神童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归纳北宋在文化上实行何种治国政策。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文化方面:重文轻武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时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行成。
②宋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和待遇。
影响: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一种十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教师讲解:宋词的兴盛。
教师:那么,重文轻武政策究竟有何重要的影响呢?
(2)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课堂巩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下列表格。加深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导致宋朝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
政治方面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
经济方面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文化方面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思考:小组讨论,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教师提示:从利与弊,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方面思考。
总之,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行成。
【课堂小结】
曾经的北宋既辉煌过,却又无奈着。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却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
这个时代——经济繁荣,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发展,却无力抵挡外敌。
擦拭历史的尘埃,我们还会看到怎样一个北宋王朝,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宋代。
【作业布置】历史优化设计第6课单项选择题
【板书设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
北宋的统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重文轻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