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5-24 13:4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体积和体积单位
喀什市第十小学 张玉寒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五年级下册第38—40页“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导学,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交流提供数学语言基础和平台。
2、通过动手操作、比划,课件动画演示,以及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等方式使学生感知“体积”的存在,感受统一体积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学会用体积单位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大小。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会用体积单位描述物体的大小。
教学难点:感知体积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会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1、预习导学卡片。(学生课前自学书38—40页完成。)
2、多媒体课件,两个同样大小的量杯、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和水,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模型。三把米尺等。
3、(最好有学生用橡皮泥自捏的1立方厘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知体积。
同学们,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讲一讲。(学生一边讲,课件以便演示乌鸦喝水的全过程。)思考:乌鸦是怎样喝道水的?乌鸦为什么能够喝到水?
(生:乌鸦把一颗颗石头放入瓶中,应为石头挤占了水的空间,水位升高了就喝道水了。说明石头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二、实验发现,认识体积。
1、取出实验材料:两个同样的量杯,一杯中盛满水,另一杯中放入一块儿石头。
想:把这满杯水倒入装有石头的空杯会怎么样?
2、实验验证。观察发现:杯中会剩余一部分水不能再往右石头的杯中倒了,再倒就溢出来了。
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生:因为石头占用了杯中一定的空间,杯中剩余的水其实就是石头的体积等。)
3、把水还原到原杯。增大另一杯中的石头。
猜一猜:再把满杯中的水倒入有石头的杯中会发生什么情况?
你有什么发现?
(生:石头越大,杯中剩余的水越多。说明1,大石头所占的空间大。说明2,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4、再次猜一猜:如果这次我放的不是石头,是张老师的这串钥匙,水还会溢出来吗?
(生:会,说明,钥匙也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师点拨:像石头、钥匙、墨水瓶等物品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三、自学反馈,定义体积,认识体积单位。
1、拿出自学题卡,自学书38—40页,小组内交流你的自学情况,统一 一下组内同学的认识,并选代表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什么叫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点拨:像石头、钥匙、墨水瓶等物品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石头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石头的体积;墨水瓶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墨水瓶的体积;书包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书包的体积……。
你能像这样举个例子说说物体的体积吗?
生举例说一说(略)
生2:我认识了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方),还会用字母表示这些体积单位。
(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些体积单位。)
生3:我还知道1立方分米就是……
生4:我还知道所有的物体都是战友一定空间的,所以,所有物体都是有体积的……
师选择必要性的内容板书。
2、认识统一体积单位进行比较的必要性。
课件演示::比较下面每组物品中,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第一组:冰箱、台式电脑显示屏和手机。
生:冰箱的体积最大,因为它所占的空间最大;手机的体积最小,因为它所占的空间最小。
第二组:两块不同长方体形状的蛋糕。(1)谁的体积大?
生1:左边的大; 生2:右边的大; 生3:一样大;(生4:无法比较。)
(2)师:你能想个好办法比较一下这两块儿蛋糕谁的体积大吗?
生1:测量一下,算出它们的表面积,看谁的表面积大,它的体积就大。
师:体积的大小跟表面积大小无法比较,因为体积有自己的测量单位。
生2:把它们放入相同的有同样多水的量杯里,看那杯水水位升的高,那块儿蛋糕的体积就大。
(蛋糕放入水中合适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3:把蛋糕切开,切成小块儿来比较谁的块儿数多,谁的体积就大。
师课件演示:这样切可以比较吗?(切块大小不一。)
生4:必须把蛋糕切成大小、形状都完全相同、都一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块儿才可以比较……
(3)师课件演示生3的想法。
说明:要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比较。
3、深入认识体积单位。(课件演示)
(1)1立方厘米。
师:谁来准确地介绍一下1立方厘米?
生: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标准教具实物,请生感知后再拿出自己用橡皮泥捏出的1立方厘米摸一摸,玩一玩。
问:生活中什么地方见到过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
生举例: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禅豆、玻璃蛋儿、杏核儿、大门牙、电灯开关按钮……)照样子说完整。
(2)1立方分米。
请生准确描述1立方分米。并举例说说生活中的1立方分米。如2本《新华字典》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999感冒灵药盒、粉笔盒、小型的DVD影碟播放机、小音箱、小花盆、化妆品包装盒……)
(3)课件出示大卡车:要知道卡车的体积或装载量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它的体积怎么样?
(生:太小了,太麻烦了,很难测量出来)
师:那换个大点儿的,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来测量呢?(生:还是太小了。)
生:必须换个更大的,用1立方米的正方体测量。
(4)认识1立方米。
问: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呢?
生1: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师:我没有这么大的正方体,那你能比划出1立方米有多大吗?
师引导1:1立方米有多长?多高?多宽?4人小组用身体、臂膀围出一个1立方米的大空间想象成大箱子。
师引导2:拿出三根米尺,在墙角搭建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的箱子,我想让几个小朋友钻进来感觉一下箱子的大小,你认为能装进几个同学?(生3—6个,或至少3个。)
举例说说生活中见过的大约是1立方米的物体。(如:洗衣机的包装箱;四张担任课桌合并在一起的体积;冰箱的体积……)
4、比较认识1分米、1平方分米、1立方分米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学生口答课件演示)
区别:一、是不同的测量单位;二、所表示的图形不同;三、需要测量的次数不同。
联系:点连成线,线段围成平面,平面围成立体。
5、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一个更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正方体?
生1: 4个 生2: 8个
师出示学具实际摆一摆确定是8个。
那你知道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生:8立方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这个大正方体里面有8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所以就是8立方厘米。)
师小结: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要看它里面包含了几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1、教材40页做一做1、2两题。
2、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描述下面物体。(见课件演示)
3、把物体和相应的体积单位连线。(见课件演示)
4、帮李芳的书写填上合适的单位。(见课件演示)
五、总结收获,提出质疑?交流新发现(略)。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一、说目标定位。
1、教材分析。《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学情分析。学生对“物体”、“空间”并不陌生,它们只是“茶壶里倒饺子,一一不易出,词不达意”,无法用规范、严谨的语言来表述一个概念,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让他们学会了规范表达,词能达意,使他们真正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认识了体积单位。
3、目标定位。根据目前我校正初步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和《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小课题研究实情,特将本课时的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预习导学,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交流提供数学语言基础和平台。学会用体积单位描述生活中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大小。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比划,课件动画演示,以及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等方式使学生感知“体积”的存在,感受统一体积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会用体积单位描述物体的大小。
教学难点:感知体积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会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1)预习导学卡片。(学生课前自学书38—40页完成。)
(2)多媒体课件,两个同样大小的量杯、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和水,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模型。三把米尺等。(最好有学生用橡皮泥自捏的1立方厘米的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它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巨大发展和飞跃,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思维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而且还利于多媒体课件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把教材上的图片变成动画,更贴近生活实际,让数学课更加生动;还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动画效果,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既优化了教学,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了。
本节课我采用了课前预习导学,课堂汇报、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动画演示来深化认知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整堂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探究是积极主动地,认识是层层深入的,求知欲望是步步攀升的。教师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知识误区的点拨者。
三、说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感知体积。 2、实验发现,形成概念。 3、自学反馈,深化认知,
4、动手操作,建立模型 5、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6、总结收获,提出质疑?交流新发现
四、说教后反思。
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强。
三、尝试自学,内化理解,提出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动手操作,注重比较。
例如,区别1cm、1cm2、1cm3时,除了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外,更是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下三者的区别。
五、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
六、本课时最大的亮点是我多处采用了语文教学的语言培养方法——照样子举例说一说,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喜欢用数学语言表达,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完整的能力。
七、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1、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图把我不是很到位,还有待进一步找有经验之师一起研读,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
2、课堂中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时,若能创设为“比较两块儿蛋糕的体积”会更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会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为后面的不进入水中,而用切割(统一测量单位来比较)做铺垫和基础。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于太着急,形式单一。若能将评价后置,由学生来给予评价会更能起到评价的作用,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