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那喜庆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学情分析:
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文化情怀。可是,当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文化被人们所接受,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现象日益严重时,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深感不安。我们的学生,说起“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日那叫一个神采飞扬,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知之甚少,不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习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知道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习俗、传说、相关诗词等,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序。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感知传统节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识字单元第三课。(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指名读)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
(指名读)指“传”:左边一个单立人,右边一个专。这些节日是从我们老祖宗那儿一代代传下来的。
(指名读)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从几千年前一直传到现在。
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在过的节日,就叫“传统节日”。(齐读)
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进入传统节日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我们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请同学们翻开书P3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后把课后双横线里的生字多读几遍。
(二)检查自读情况
1.分组出示生字,指名读。
翘舌音节生字:传舟
后鼻音节生字:堂统郎饼赏巷
第三组生字:贴宵祭乞巧菊艾
2.去掉拼音,同座互相检查。读对了就夸夸他,读错了就帮帮他。
3.打乱生字顺序,开火车读。
4.我们有哪些传统节日?读读课文,拿出铅笔圈画出来。
(1)出示词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传统节日?
告诉学生:这是中国的七大传统节日。
(3)这七个节日的顺序是不能乱的,读一读,猜猜为什么?
(4)出示每一个节日的时间。告诉学生,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每个节日名称,都藏着时间的秘密。大多数中国传统节日都是按中国人自己的农历时间来过的,清明节是按公历时间来记的。(齐读)
三、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
(一)红红火火中国年(春节,正月初一)
1.我们每年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出示词语:春节)
为什么叫春节呢?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用盛大的节日迎接春天。
2.春节,我们会做些什么?(出示第一句话)
3.“贴窗花”。
(1)指名读“贴窗花”,一张普通的红纸,可以剪出各种图案。
(2)出示各种窗花,你喜欢哪一种窗花?
引导学生观察窗花图案的丰富内涵,知道人们借助窗花来表达对自己和家人的美好祝福。
(3)我们来贴窗花,送上自己的祝福。指导读“贴窗花”。
(4)过年,我们会贴窗花,还会贴什么呢?
(5)一双巧手,贴出美好祝福,更贴出中国人的智慧!(齐读)
4.“放鞭炮”
(1)古人为了把“年”这个怪兽赶跑,纷纷放起鞭炮。
指导读“放鞭炮”。
(2)鞭炮又叫“爆竹”,诗人王安石有一句诗这样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老师引读: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春节,我们和家人还会做什么呢?和同座说一说。
(走亲访友、得压岁钱、吃团圆饭、看春晚等等)
(2)品读词语“人欢笑”。
红红火火人欢笑,喜气洋洋人欢笑,团团圆圆人欢笑,其乐融融人欢笑。
6.红红的窗花,红红的鞭炮,红红火火,中国年!(齐读第一句)
7.小结:春节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天里的第一个节日。所有的中国人,包括远在海外的华人,在这一天,这一刻,都会一起欢度这个传统节日。(齐读第一句)
(二)热热闹闹元宵节(正月十五)
1.春节过后十五天,我们迎来第二个传统节日。这天我们又会做什么呢?自由读第二句。
学生自由表达:看花灯、猜字谜、吃元宵等。
2.元宵节当然要吃元宵啦!出示词语“元宵”
3.吃完元宵,我们去“看花灯”
(1)指导读“看花灯”。
(2)花灯可不是只有花的造型,她千姿百态。
出示图片:它可以是一匹马,一只凤凰,一条龙、一条鱼,一个财神爷,一个故事,一个擎天柱。
小结:中国在变美,花灯也变得更绚丽。
(3)看花灯,猜灯谜(出示灯谜:舟、团、宵)
4.“宵”是夜晚的意思,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就是元宵节,它的夜晚最热闹!
(1)出示视频:天南海北的人们是怎样闹元宵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游花灯、舞龙灯、舞狮子、打树花)
(2)这些习俗点亮了元宵节的夜空,人们争相赶来观看。(指名读第二句)
(3)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怎样的元宵节?
元宵节为人们恋恋不忘的春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5.小结:汤圆的馅变得越来越丰富,花灯变得越来越亮丽,不变的是如汤圆般团团圆圆、相亲相爱的家人。(齐读)
(三)天清地明清明节(4月5日前后)
1.春天里最后一个传统节日,是“清明节”。在这一天,我们会做些什么呢?自由读第三句。
学生交流:去扫墓,在桌子上摆上水果,插上香等。
2.出示“祭”:下面的“示”就像一张桌子,也就是祭台;上面的“”表示肉,也就是供品;“”就像一个人的双手。“祭”表示用双手恭恭敬敬地将供品放在祭台上,这就是祭扫。
3.我们用这些隆重的仪式来纪念逝去的亲人。此时,有一句诗会涌上心头——
出示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齐读)
4.清明这一天我们还会做什么呢?
远足,踏青,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5.品读理解“清明”。
6.小结:最美人间四月天,美在这清明的天空,更美在我们陪伴亲人、思念故人的那份真情!
(四)回顾传统节日
1.从正月初一的春节,到正月十五的元宵,再到4月5日前后的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日历上的一个日期,伴随着这些习俗传统节日带着祝福、带着智慧,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里!
2.齐读1-3句。
四、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一)认读生字,仔细观察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生字,全班齐读。
2.看结构、看比例、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1)看结构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9个字的结构。
“贴、敬、转、街”4个字是左右结构,“艾、热”2个字是上下结构,“舟”是独体字,“团”是全包围结构,“闹”是半包围结构。
这节课我们学写“贴、敬、转、街”4个左右结构的字,和“舟”这个独体字。
(2)看比例
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构字部分在田字格中摆放位置的比例,发现“贴、敬、转”这3个字左右比较均匀,“街”由三部分组成,三部分都相对均匀。
(3)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教师重点指导“街”和“舟”。
“街”左中右三部分相对均匀,要写紧凑。“彳”的第二笔撇在第一笔撇的中间下面起笔,中间“圭”的第三笔横要穿插到“彳”第二笔撇里,“圭”的三横一提保持相等间距,“亍”的第一横与“圭”的第一横一样高,第二横要穿插到“圭”里。
“舟”,注意笔顺正确:撇、撇、横折钩、点、横、点,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横落笔在横中线上,两点与横保持一样的距离,“舟”字字形偏窄长,不要写宽了。
(二)练习书写,培养习惯
1.教师范写“街”和“舟”。
2.学生先描后写。
3.集体讲评,评价指向比例和关键笔画。
4.抄写词语“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
板书设计:
2传统节日
?春节 ? ?元宵节 ? ?清明节?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4月5日前后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文,引入新课
(一)上节课我们一起度过了三个传统节日。
出示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4月5日前后清明节
(二)我们在春节(出示词语:贴窗花、放鞭炮),在元宵节(出示词语:看花灯),在清明节(出示词语:祭扫),多么丰富又热闹的传统节日呀!(齐读课文1-3句)
(三)过完了春天里的三个传统节日,让我们走进夏天和秋天,继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吧!
二、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
(一)五月初五端午节
1.太阳当空照,夏天光正好。农历五月初五,阳气最盛,是驱邪避灾的好日子。这一天人们做什么呢?(出示词语:端午节)。
2.人们会怎样过端午节呢?(出示句子)
学生读一读,自由表达。
3.品读“过端午,赛龙舟。”
(1)(出示图片)说一说:人们怎样赛龙舟?
(2)指导读:赛龙舟。
相机点评:龙舟披红绸,握船桨,人们八方来。
鼓击春雷,欢声震地,一起加油。
惊退万人,衔得锦标,一起欢庆。
(3)小结,师生合作:“过端午,赛龙舟。”
4.品读“粽子艾香满堂飘。”
(1)过端午,不仅仅是赛龙舟,还可以做什么?
指导读“粽子”、“艾香”。
相机评价:白白糯米包的粽子!“粽”字米字旁。
? ? ? 白白的糯米,绿绿的粽叶,红红的蜜枣!
? ? ? 和粽子一样香的是艾叶!出示艾叶图片
? ? ? 清凉清凉的香气!
? ? ? 醒脑明目的香气!
5.来,品一品粽子,闻一闻艾香,赛一赛龙舟,庆一庆端午!(齐读)
(二)七月初七乞巧节
1.七月七,来乞巧。
出示词卡:乞巧。指名读:乞求巧艺,乞求智慧。
2.看,谁向谁乞巧?(出示图片)
(1)织女的心灵手巧天下闻名!图中这位小姑娘会向织女讨要什么?
(2)指名读“七月七,来乞巧”。
相机评价:多么美好的愿望!
? ? ? 多么可爱的愿望!
? ? ? 所有的小姑娘都希望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 ? ? 一起来乞巧吧!
3.除了帮助女孩子获得巧艺,织女还要在七月七这一天,赶去鹊桥会牛郎。
(1)(出示图片)一年一度,在喜鹊的帮助下,牛郎织女幸福地团圆了。
(2)指导读:牛郎织女会鹊桥。
相机评价:多么幸福的团聚!
? ? ? 多么温暖的团圆!
? ? ? 多么难得的相见!
4.小结:七月七,乞巧节,一个与织女紧密相连的节日!
(三)八月十五中秋节
1.送走夏天的传统节日,我们迎来秋天的传统节日,秋天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是“中秋节”。出示句子。
2.中秋节的什么最美?(月亮)出示第二行“十五圆月当空照。”
相机评价:又大又圆的月亮!
? ? ? 白玉盘一样的月亮!
? ? ? 洒下银色月光的月亮!
3.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家家户户团聚一起。出示“月饼”图片,让学生欣赏月饼的形状,和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因此得名“月饼”。
指导读“吃月饼”。
相机评价:慢慢吃,吃出了什么味道?
? ? ? 甜蜜的味道!
? ? ? 幸福的味道!
4.中秋赏月,瞧!出示“十五圆月当空照。”
看!出示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明。”(指名读)
愿!出示诗句“但愿人才久,千里共婵娟。”(指名读)
5.小结:八月十五月儿明,家家团圆过中秋。(齐读)
(四)九月初九重阳节
1.转眼到了九月九,九是最大的数字,双九相聚,重阳节到了。
2.出示句子,重阳节,我们会做什么?自由读句子。
指导读“重阳节,要敬老。”
相机评价:祝老人们身体健康,生命长久!
? ? ? 祝老人们生活快乐,幸福长久!
? ? ? 祝老人们安享晚年,天长地久!
3.(出示句子)踏秋赏菊去登高。
指导读,我们一起去赏菊。出示菊花图片。
相机评价:让我们牵起爷爷、奶奶的手。
? ? ? 让我们拉上外公、外婆的手。
? ? ? 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
4.小结:百善孝为先,九九重阳,敬老爱老,传承孝道,从我做起(齐读)
(五)一年又一年
从春到秋,一个个传统节日纷至踏来,转眼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日子,什么节日又来了?(新春)
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所以叫“新春”。
出示句子: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三、整体诵读,体悟传统节日
(一)读一读,背一背。
(二)同学们,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节日,喜欢这些节日吗?说说你的感受。
小结:我们要过中国节,做中国人!
四、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一)认读生字,仔细观察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
2.看结构、看比例、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1)看结构
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4个字的结构。
“艾、热”2个字是上下结构,“团”是全包围结构,“闹”是半包围结构。
(2)看比例
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构字部份在田字格中摆放位置的比例,发现“艾”字上部扁,下部长,“热”字上部长,下部扁,“艾”和“热”上下几乎同宽。“团”的国字框和“闹”的门字框要写得大而方正。
(3)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教师重点指导“热”和“闹”。
“热”,上部要写得左窄右宽,“丸”的笔顺为撇、横斜钩、点。撇画与左边的提手旁一样高,撇要穿插到提手旁的旁边,四点底与上部同宽。
“闹”,门字框两边的竖画要写得直直的,保持平行,“市”的点、竖均落笔在竖中线上。
(二)练习书写,培养习惯
1.教师范写“热”和“闹”。
2.学生先描后写。
3.集体讲评,评价指向比例和关键笔画。
4.抄写词语“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
板书设计:
2传统节日
? 春节 ? ? ?元宵节 ? ? ? 清明节 ??
正月初一 ? 正月十五 ? ? 4月5日前后?
端午节 ? ?乞巧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五月初五 ?七月初七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