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24 10:3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复习巩固
1.写出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及 灭元朝标志 。
2.写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地方、中央、军事、特务和思想)及作用。思想方面措施的影响是什么?
3.明代从南美洲引进了哪些农作物?
4.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在哪里?制瓷中心在哪里?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什么地方?出现的著名商帮是什么?

学习目标
1. 识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到达地区等相关史实,认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意义。
2 .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基本事实,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3 .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说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最远到达地区及意义。





1.目的: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
②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概况:①时间:1405~1433年;
②次数:七次;
③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实现远航?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物质条件)
2、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技术条件)
3、郑和吃苦耐劳、勇于探索(个人条件)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_______ 和_________。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盛况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约150米】,宽18丈【约60米】。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每次出海约2.7~2.8万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从上表中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广
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到达范围
1、倭寇指什么?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即抗倭原因。
4.抗倭部队名称?
5.抗倭经过、结果?
活动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
明朝国力衰落,海防松弛;日本国内政局动荡加剧;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
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戚家军
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戚继光
(1528—1588)
想一想: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他进行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事业,符合人民的利益 ; 2.他带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与其他爱国军民团结合作。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1.戚继光决心将自己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安危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的功名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和岳飞做客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
戚将军:为什么你被称为民族英雄?而我不是呢?
岳 飞 戚继光
抗击对象 国内女真族统治 外来侵略势力
代表利益 中原和江南人民 中华民族
评价 抗金将领 民族英雄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通过本课所学的三个知识点: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明朝中后期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你能得出明朝前后期国力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友好交往;明朝中后期,国力逐渐衰落,外敌入侵,边疆出现危机
说明:明朝在当时世界上已逐渐落伍了
明前期郑和下西洋属于友好交往,中后期的戚继光抗倭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则是战争冲突,明代这种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地位及发展趋势。本课内容有力的突出了本单元主题,前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后启“社会的危机”,因此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
思考:明朝中外交往的方式有哪两种,举例说明
友好交往,如郑和下西洋;战争冲突(暴力冲突)如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课堂练习
1.郑和下西洋主要的目的是( )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B.炫耀明朝的强大
  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
  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

A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谁的诗句?
A.岳飞 B.文天祥 C.俞大猷 D.戚继光
D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 )
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宝石  D.香料、药材
B


5.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6.下列人物中属于民族英雄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