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24 10:4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西藏问题),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发展: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共同倡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
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世界)
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对中国)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背景:
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2、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
3、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2)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3)万隆会议遇到了哪些困难?
(4)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何历史意义?
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众多亚非的独立国家
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时间地点
参与国家
会议特点
会议结果
意义
同:共同的历史遭遇 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共同的现实问题 如何发展国家经济,
维护民族独立,
促进世界和平
异: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4、思考“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
5、本次会议还形成了“万隆精神”。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三、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知 识 拓 展
这次会议上,周恩来的出色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 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1.有记者问:“你们中国一向反对美国,为什么还要使用美国制造的商品?”
(事实的确如此。诸位请看,这支派克笔就是美国制造的,但大家有所不知,这可是在抗援朝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啊!)
2.有记者问:“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10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3.有记者问:“我们西方人走路总是挺起胸堂,中国人走路总是弯腰驼背,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而你们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
4.有记者问:我们美国人走的是公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走的是马路呢?
(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
周恩来外交智慧








明确一项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坚持一个原则——
牢记一位伟人——
知道一次会议——
领悟一种精神——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总理
万隆会议
万隆精神
课堂总结:
周恩来不仅是中国最杰出的外交家,还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共和国 的首任总理.
学.科.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还记得吗?在他还念书的时候,就喊出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宣言,面对着灾难深重 的国家,小小年纪的他,早已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了一起.
当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时,他率领着天津的青年学生,高呼着"外争主权,内除国 贼"的口号,走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最前线.
学.科.网
当他只身前往法国巴黎,去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 产主义战士,终其一生,他未曾怀疑过自己的信仰.
在他离开我们的时候,他已经为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奉献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智慧,以至于他的体重只 剩下了微不足道的 35 公斤. 即便如此,他还要求把他的骨灰全部洒在祖国的土地上,就这样,他把他的一切都回报给了他深爱着 的祖国.
中国人口那么多,却没有一个是周恩来的后代;中国银行的存款无以计数,却没有一分钱是属于周恩 来的.他光辉的一生不但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所以当他在 1976 年逝世的时候,联合国破例为他 降了半旗以示哀悼!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内容是什么?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A
3、关于万隆会议不正确的说法是
A、周恩来出席了会议
B、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D
4、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同”包括: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的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5、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 “求同存异”的方针
6、新中国成立后,率先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A 美国 B 印度 C 苏联 D 蒙古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