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外交的总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势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就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进一步确认;后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①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③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众多亚非的独立国家
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时间
地点
参与国家
会议特点
讨论主题
巴基斯坦发言人:我认为: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伊拉克发言人:我认为: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三股扰乱和平和谐的国际性势力,而第三股就是共产主义,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我们要号召非共产党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
泰国发言人:我认为:中国成立傣族自治区使我们泰国受到颠覆活动的威胁。中国“没有宗教自由”,“利用国外1000多万华侨的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 。
(1)万隆会议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周恩来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
一些国家在美国的挑拨下,把矛头对准中国,企图破坏会议,改变会议议程。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成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同
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
如何发展国家经济,
维护民族独立,
促进世界和平。
异
社会制度不同;
建设道路不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和平、独立、发展经济
攻击中国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想一下“求同存异”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适用吗?实际上它存在什么道理?
“求同存异”实际上包含了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内涵。
zxxk
联合国为周恩来降半旗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的外交官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1.这次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家会议。
2.这次会议上,周恩来的出色外交才能和外交技巧,促进了会议的圆满结束。不仅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而且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创了新中国外交新局面。
阅读课文P84了解:日内瓦会议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处理国与
国关系的
基本准则
标志外交
政策成熟
求同存异
开创了外
交新局面
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个政策 一个原则 一次会议 一个方针 一位伟人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949-1955)
小结
和平共处五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求同存异”
1、
2、
3、
4、
万隆
政策
原则
方针
精神
《共同纲领》
1953年
周恩来
1955年
万隆会议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A、周恩来出席了会议
B、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关于万隆会议不正确的说法是
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 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