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24 11:0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期主动后期被动的外交概况。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另外本课知识点较多,在时间处理安排及材料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动画片《郑和下西洋》片头曲。
课件出示要学习的三个子目(目标):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葡萄牙攫(jué) 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说明:以学生关心、熟悉的动画片为突破口,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本课
(二)自主学习:
第一篇章:帆之荣
教师:播放视频《郑和下西洋》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视频看到及听到的信息完成下列习题:目的:起止时间:主要人物:出发地点:次数:到达地区:影响:
(说明:观看视频历史资料,直观性很强,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其能够走进历史,理解历史。)
(三)展示交流展示交流
(1)学生举手回答下列问题,教师适时点拨: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起止时间1405—1433年主要人物郑和出发地点刘家港次数7次到达地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说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互相补充,竞答完善,以互教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回答“郑和”时,展示相关质料;“到达地区”时,教师展示动画地图,加深印象。)
(说明:本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查找信息,培养识图能力。)课件出示: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学生合作讨论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说明:培养团结合作,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四)点评拓展:点评拓展(1)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仍然存在。学习了郑和下西洋,你认为我们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应遵循什么原则呢?
(说明: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出示毛泽东的“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以及周恩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开阔学生视野,多了解历史史实。)
自主学习
第二篇章:帆之危
教师课件出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要求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习题:1、明朝中期海波为何不平?2、诗中的“我”是谁?3、海波平息了吗?是如何实现的?4、这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高贵品质?
展示交流(2)学生举手回答下列问题,教师适时点拨:1、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扰民2、戚继光3、戚家军在台(tai)州九战九捷,随后东南沿海倭寇平息。4、淡泊名利,忧国忧民,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说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互相补充,竞答完善,以互教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质料,加深印象)
出示:戚继光饼图片戚继光饼中间有个小孔,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讨论得出::作战时便于携带,说明戚继光很有智慧!
(说明:合作讨论各抒己见,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自主学习
第三篇章:帆之盼
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并同时展示关于澳门的图片自学课本,知道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教师:中国收回对澳门行使主权说明什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学生:说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要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学习外国先进科技。
(说明: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