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升
【知识网络】
重点知识突破
一、加强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数量
56个
法律依据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实施成就
建立了5个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旗)
重大意义
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政策
优惠政策,人员、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的支持
主要表现
少数民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典例1 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了大批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们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这说明 ()
A.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完全汉化
B.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C.国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D.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团结的相关知识。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了大批成果,表明国家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故选D项。
【答案】 D
二、推进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构想
背景
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主要
内容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香港和
澳门
回归
回归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意义
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海峡
两岸
的交往
基本
方针
在“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打破
隔绝
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成立
两会
台湾和祖国大陆分别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九二
共识”
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八项
主张
1995年,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八项主张
和平
之旅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历史性
会面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
日益
密切
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008年11月,两岸实现“三通”
典例2 香港回归前,美国《财富》杂志曾以“香港之死”为题,“唱衰”香港。然而,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至2.49万亿港元,香港依然是全球最富裕经济体之一,这充分说明了 ()
A.“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B.香港是中国的领土
C.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D.西方媒体狼子野心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回归祖国后,实行“一国两制”,香港经济持续繁荣和发展,这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A项正确。
【答案】 A
三、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不
同
点
解决问题
根据我国民族政策,为解决民族问题而设置
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妥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设置
实行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香港、澳门、台湾
权限
自治权
高度的自治权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相同点
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自治权;都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直接管辖
典例3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能用于解决 ()
A.台湾问题 B.澳门问题
C.香港问题 D.少数民族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为了妥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不适用于解决少数民族问题。故选B项。
【答案】 D
针对强化训练
1.以下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A.根据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而实行的
B.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C.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5个省级自治区以外的其他地区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尽管不愿看到香港回归中国,但她仍然称赞邓小平提出了“最有天才的创见”。这一最有“天才的创见”是指 (C)
A.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的“三通”是指 (A)
①通邮 ②通航 ③通商 ④通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我国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B)
A.主权归属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经济政策不同
D.外交政策不同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过去的70年中,大陆在处理台湾问题时,一方面承续了中华民族致力于国家统一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理论创新。在处理国家统一问题时,并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而是允许在一个国家内部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
材料二
(1)材料一中所说的“理论创新”是什么?
“一国两制”构想
(2)材料二中图1是我国 香港 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该特别行政区成立于 1997 年;图2是我国 澳门 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该特别行政区成立于 1999 年。?
(3)说明材料一所说的“理论创新”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直击中考
1.(乐山中考改编)下图表明的信息是 (B)
A.我国给少数民族地区提供资金、技术援助
B.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重点工程
D.图中标注地区成为独立王国
2.(义乌中考)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硕果累累: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生产总值比成立之初增长了642倍;铁路运营总里程已增加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这主要得益于 (B)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乌鲁木齐中考改编)下图是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所做的学习笔记。这篇学习笔记的主题是 (C)
A.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B.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C.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
4.(潍坊中考)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第二年,双方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这表明 (B)
A.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B.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C.“台独”基础被铲除
D.“一国两制”被两岸认同
5.(淄博中考)李红老师讲课中用到下列关键词:“天才构想”“和平统一”“制度创新”。据此推断她讲述的内容应该是 (D)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6.(泰州中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B)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原则
C.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D.军事力量强大
7.(永州中考)赵老师在讲授“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其中,方框中的内容应是 (A)
A.一国两制 B.国共合作
C.和平共处 D.统一战线
8.(安徽中考)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 一国两制 ”构想首次成功实践。?
9.(安徽中考)制度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改正: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 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 自治权 。?
3.法律保障: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颁布实施。?
4.概况
(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1947年, 内蒙古 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 祖国统一 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共同繁荣发展
6.原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 地理 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7.表现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 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 共同繁荣发展 。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
(3)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尊重各民族的 宗教信仰 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4)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西部大开发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2006年, 青藏铁路 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五十六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
A.汉族 B.藏族
C.回族 D.蒙古族
2.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制度是 (B)
A.县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知识点2 共同繁荣发展
3.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依然保留着原始时代生活方式的民族为 (B)
A.彝族 B.佤族 C.藏族 D.汉族
4.“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地区规划建设项目共65个,总投资约12.4亿元,全部用于改善民生。援建西藏有利于 (C)
A.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B.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
C.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5.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有利于 (D)
①民族团结 ②各民族共同发展 ③缩小东西部差距 ④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课后巩固提升
1.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C)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假期,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这些做法 (B)
①提高了壮族在其他民族中的地位 ②体现了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③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下图是我国发行的100元人民币的背面,在钱币的右上角印有汉语拼音、蒙古族文字、藏族文字、维吾尔族文字和壮族文字。这体现了 (D)
①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②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 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改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民族自治的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乡。
改正:“自治乡”改为“自治县”
【√】(3)我国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改正: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时间表。
自治区
成立时间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
西藏自治区
1965年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工作时说:“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近年来,在中央大力支持、发达地区无私支援、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努力下,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各族群众得到了实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各民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 台湾问题 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 邓小平 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 祖国统一 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 资本主义 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 基本方针 。?
知识点2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5.背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6.香港回归
(1)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 香港 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 香港特别行政区 。?
(2)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交接仪式上, 江泽民 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7.澳门回归
(1)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 澳门 恢复行使主权。?
(2)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8.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 祖国统一 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一国两制”的构想
1.下面哪一个地区不适宜使用“一国两制”方针 (C)
A.台湾 B.香港
C.深圳 D.澳门
2.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B)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知识点2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3.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 (D)
A.广东省 B.福建省
C.深圳市 D.中央人民政府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了百年国耻。在此之前,澳门长期被哪个国家侵占 (A)
A.葡萄牙 B.英国
C.西班牙 D.法国
5.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B)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我国外交成就显著
D.全国人民的齐心努力
6.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1)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 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 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课后巩固提升
1.我国政府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主要是考虑了 (A)
①现状因素 ②历史因素 ③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④国际舆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图所示纪念币的发行是为了纪念 (B)
A.西藏和平解放
B.香港回归祖国
C.澳门回归祖国
D.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其中对“一国两制”的解读错误的是 (D)
A.“一国两制”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B.回归后的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
D.回归后的香港、澳门可以保留军队
4.“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这首诗歌中的“喜事”是指 (D)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川藏、新藏公路通车
D.香港、澳门回归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4年,邓小平对英国外交大臣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人士时说:“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在一九九七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
(1)根据材料一,为了以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的构想。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提出的这一伟大构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伟大构想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具体内容:“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历史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3)2019年是香港回归22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结合这两个地区的发展现状,谈一谈你的感想。
香港、澳门回归后继续繁荣发展,说明“一国两制”符合中国国情,是有利于港澳地区发展的伟大构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对台政策变化
(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 和平方式 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 和平统一 、 一国两制 ”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海峡两岸的交往
(1)局势缓和: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 通邮 、通航、通商,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等。?
(2)历史性变化: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 三不 ”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3)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 民间团体 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 九二共识 ”。?
(4)八项主张:1995年1月, 江泽民 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5)两岸关系新发展: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 胡锦涛 会见连战一行。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6)历史性的一页: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 马英九 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知识点2 日益密切的交往
3.概况: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 经济 、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4.重大进展: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 三通 ”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1958年,毛泽东对台湾同胞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毛泽东这段话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C)
A.用武力解放台湾
B.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D.维持台湾现状不变
2.下图中的一位“母亲”怀抱中有两个“孩子”,她正在等待另一个“孩子”回来。据所学知识,你判断另一个“孩子”是 (B)
A.香港 B.台湾
C.澳门 D.西藏
3.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共识是海峡两岸均 (D)
A.坚持和平统一 B.坚持“一国两制”
C.坚持“三不”政策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A.汪辜会谈 B.香港回归
C.澳门回归 D.西藏和平解放
5.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领导人的会谈有利于 (D)
A.解放台湾
B.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C.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D.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知识点2 日益密切的交往
6.2019年1月2日,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指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和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A)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坚持立场,排除阻力
7.你可以在大陆综艺节目上看到台湾艺人的身影,也可以在台湾综艺节目上看到大陆艺人的身影。这主要说明了 (D)
A.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B.大陆明星实力不如台湾明星
C.台湾同胞完全赞同“一国两制”
D.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密切
8.两岸民众交往密切,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 和平 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2)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 八项主张 。?
(3)2008年,海峡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 邮政合作 等协议。?
课后巩固提升
1.“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
C.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领
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2.1988年1月,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在八达岭长城上,他们欢呼“到家了”。此时他们“离家”长达 (B)
A.38年 B.39年 C.49年 D.93年
3.如下表,这些措施 (A)
时间
措施
2008年
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胞证),实行“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2013年
台湾居民在20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
2015年
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
A.方便台胞来往大陆
B.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C.打击台独分裂势力
D.显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4.“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这表明 (B)
①宣布了中央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的外交事务 ④中央政府没有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祖国统一后,实施“一国两制”政策,台湾拥有高度自治权,还可以拥有军队,但是外交权是一个国家的主权之一,只能属于中央政府,排除③。
5.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神圣使命,下列相关活动的先后顺序是 (C)
①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②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汪辜会谈 ④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⑤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④③①②
6.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共合作历史】
材料一 胡锦涛在一次纪念活动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1)材料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请你列举一个国共合作进行的重要历史事件。
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任举一例即可)
【两岸关系发展】
材料二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摘编自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2)材料二中“郑氏”指谁?他有何功绩?1925年闻一多创作该诗时,台湾已与祖国大陆分离,其原因是什么?
“郑氏”:郑成功。功绩: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割给日本。
材料三 1987年11月,一位台湾同胞回到大陆母亲的怀抱。
(3)造成材料三中亲人长期分离的原因是什么?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制定了怎样的基本方针?
原因: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退踞台湾,海峡两岸长期隔绝。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共同的心愿】
材料四 1992年到1994年三年间,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计2.3万家,协议金额200多亿美元,实际投资额75.8亿美元。到2017年底,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总计为1827.2亿美元。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有利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因素。
党和政府坚持“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盼望统一,两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等。(言之有理即可)